“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医生”,他曾与白求恩并肩作战100多天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医生”,他曾与白求恩并肩作战100多天
来源:医师网、央视新闻、中日友好医院
6月7日晚,“七一勋章”获得者
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
开拓者和奠基人
辛育龄
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与白求恩并肩作战100多天
他决定学医报国
1938年5月
17岁的辛育龄参加八路军
担任卫生部后方医院的卫生员
并于第二年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
在炮火纷飞的前线
辛育龄多次目睹白求恩不肯撤退
镇定为伤员做完手术的场景
虽然仅和白求恩并肩作战100多天
却深深影响着辛育龄
他也由此萌生了学医报国的念头
“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
辛育龄写下的这句诗
正是他用行动践行的誓言
主刀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手术
首创双腔插管麻醉法
首创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
行医80余载
这位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
创造着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胸外科领域
无数个
“从0到1”
的突破后来,辛育龄历经3年时间
筹建中日友好医院
医院建成后,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
牵头举办培训班
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
指导各地40多家医院创建胸外科
成功搭建中国胸外科教研教学体系
“我当了一辈子的医生,看了无数的病人,没有遗憾”
辛育龄曾说: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
就是做一个好医生
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即便晚年身体每况愈下
需要扶着推车才能走到医院
他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参加科室查房
当时已年逾八旬的辛育龄
在一个记事本里记录着
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病情发展:
“早晨上班因路不平摔倒,右膝皮肤受伤
越来越走不稳了!”
“因腰椎间盘增生,椎管狭窄
引起双脚麻木、跛行,曾多次摔跤”
晚年的辛育龄身体状况越发恶劣
家人很是担忧
三番五次劝说让他休息
辛育龄却说:
“我还可以再接着工作
还可以为更多的病人看病”
直到89岁时
辛育龄在一次出诊过程中因腰疾站不起来
才彻底结束了出诊生涯
当时,辛育龄说:
“我当了一辈子的医生
看了无数的病人,我没有遗憾了”
辛育龄生平简介
辛育龄同志,1921年2月出生于河北高阳。中共党员,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七一勋章”获得者。
1937年,年仅16岁的辛育龄参加了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1938年5月,辛育龄正式参加了八路军,成为冀中卫生部后方医院的卫生员,后被分配到制药厂,任制药股长。1939年被派往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负责药品器材供应。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至1942年任冀中军区制药厂厂长。1942年由冀中军区选拔派往延安进入中国医科大学20期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48年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1950年调任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保健防疫处处长兼干部保健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51年,作为国家首批公派留学生赴原苏联留学,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1956年学成回国,分配到原卫生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为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工作。1982年,被原卫生部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生前为中日友好医院离休干部。
辛育龄同志是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他在党的指引下成长,在战争中淬炼。
他16岁投笔从戎,奋起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由此走上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道路;17岁参加八路军,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工作,亲身感受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开启学医的征程;18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他先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洗礼,在日寇扫荡、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武装挑衅等残酷斗争中,始终保持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党的培养下不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任冀中军区制药厂厂长时,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时期,部队里流行疟疾和疥疮,他从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研制皮肤擦剂软膏,疗效良好,消除了疾病,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受到组织表彰。
辽沈战役时,他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沈阳解放后,按照组织安排,他率医疗队接管南满医科大学(即沈阳医学院),努力整顿,恢复学校正常秩序。东北解放后,他按组织要求接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顺利完成改制工作。
抗美援朝开始后,他奉命组织医疗队赴中朝边境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救治了大量伤员。
他坚定践行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
他怀着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始终关注人民健康,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我国的医学事业。1956年他从原苏联学成归国,毅然选择留在地方,“因为当时部队医院只接收军队病员,到地方上可以为更多病人做手术”。他主动要求分配去结核病研究所组建胸外科,开创了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结核的先河。
之后六十年代开展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七十年代开展肺癌外科手术,八十年代电化学疗法治疗晚期肺癌,一次次攀登医学高峰,无一不是从患者的健康需求出发,致力于倾尽所学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他说:“病人是我们学习的源泉。我们首先是为病人服务,从服务中学习,我同病人已建立了深厚感情。”面对危重或者病情复杂的患者,他敢于承担风险、收治住院;遇到经济比较困难的患者,他总是想方设法为患者减少开支;逢年过节他都会到病房看望患者,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非亲非故的患者;工作之余抽时间逐一回复全国各地纷沓而至的求医问病信件。
八十年代完成组织下达的中日友好医院筹建任务后,毅然辞职重返一线医疗工作,为的是继续服务患者。他80多岁高龄还坚持每周出门诊,参加科室查房;82岁仍亲自主刀做肺切除手术;86岁还亲自为患者做电化疗。他不仅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带去健康福祉,还不断总结经验、开课授业,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医疗人才,使之成为全国各地医疗中坚力量,惠及更多患者。
晚年的辛育龄仍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年轻党员作出表率。
2008年他接受了腰椎手术,术后不久他坚持来院参加“5·12汶川特大地震”献爱心活动,捐款1万元;此后又交纳了特殊党费1.2万元。他还坚持给年轻党员上党课,常常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丝毫不知疲倦。他先后荣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与党同龄的辛育龄荣获“七一勋章”。辛育龄同志是医学领域的卓越开拓者。他是我国胸外科的奠基人。
公派留学期间,他师从原苏联著名胸外科专家、科学院院士包古士教授,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在结核病研究所工作期间,他看到人民群众深受结核病困扰,针对传统结核病治疗方法对重症晚期肺结核治疗无效的情况,他创新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成功救治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患者。1958年获原卫生部技术革新奖,并在国内推广。他应用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完成4600多例肺切除手术,将残端瘘的发生率降低到0.4%,提高了肺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受到国际同行广泛认同。当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胸外科,他牵头举办培训班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1958至1980年间共培养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并指导40余家医院建立胸外科。
他是我国针刺麻醉的创始人。
他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在针刺麻醉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经过多年研究,1970年首次将该技术运用在胸外科,用1根针进行针刺麻醉开胸手术。此后用此法做过1400多例肺切除手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代表团特别要求参观他的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一台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他用72分钟就干净利落的完成了。术后患者从手术台上坐起来回答美国记者提问,神志清醒、平静自如、毫无痛苦,代表团被针刺麻醉的神奇效果深深折服。他开辟了我国肺移植的先河。
当时国际上仅美国和加拿大报道过人体肺移植,全世界只做了41例。在大量动物实验基础上,1979年他开展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先后共完成2例,为国内开展肺移植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是电化学疗法的发明者。
他创造性地将电化学疗法应用于治疗肿瘤,并不断完善技术操作规程,使其适应症得以扩大,在肿瘤治疗中取得重大突破,被批准全国推广,尤其在治疗巨大危重的海绵状血管瘤上获得突破性成果。辛育龄在医学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先后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医学论文130多篇,编写专著10余部,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次,北京市科技成果奖5次。辛育龄同志是管理改革的出色领头人。
战争时期,他先后奉命接管地方学校、医院,不仅要实行严格的军事管理、防止敌人破坏,还要组织安抚人员、克服经济压力和物质短缺等困难,确保学校和医院恢复秩序、顺利改制。他以坚定的决心和魄力,务实有效的开展工作,一次次出色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在结核病研究所工作期间,他敏锐意识到肺癌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常见病,果断向原卫生部建议在全国开展肺癌防治工作,并建议结核病院加挂防治肺癌的牌子。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科学建议下,北京市政府批准结核病研究所改为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继而成为北京市胸科医院。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国多地相继推开,对开展我国外科治疗胸部肿瘤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后,为追赶世界医学发展的脚步,国家急需建一所现代化医院。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瞄准国际前沿始终不断创新的辛育龄成为开院院长的不二人选。此时的他虽已年逾花甲,但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他再次义无反顾、勇挑重担,圆满完成中日友好医院筹建工作。1984年10月23日,一家医教研一体、中西医结合、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隆重开院。
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化的国际视野,改革创新的魄力和勇气,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引领医院站在了高水平的起点:在他的远见卓识和坚持不懈努力下,确定了医院为卫生部直属,最终确立了医教研一体、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针,明确提出了“患者至上,文明行医”的办院宗旨;他主持构建了医院临床医技科室、临床医学研究所、行政职能部门机构体系,特别是以超前的眼光、在国内最早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在国内专业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
他还率先将医疗装备管理部门设定为“医学工程处”,将其职能从医疗装备管理拓展至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医院设有医学工程教研室,承担着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硕士生教学任务,开展大量科学研究,体现了更多前瞻性的使命与价值;他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带领建立了岗位责任制、考核聘任制、合同制等科学、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开创了医院管理科学化、工作制度化、纪律严明的崭新局面,为国内医院建设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样板。
他多方筹谋引进专业技术和医院管理等领域的优秀人才,组织赴国内外研修培训,并制定青年技术人员培养规划、创立护士学校,开展人才自主培养;他坚持“起步要高一些,着眼要远一些”,要求尽量选用技术先进、质量优良、式样新颖、经济耐用、供应有保证的医疗设备,经过广泛细致的调查,在他的据理力争、坚决主张下,日方同意购置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他积极率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医学交流合作,使这所改革开放中诞生的年轻医院自建院起就站在了时代的前列,成为当时国内最富于国际色彩的现代化医院。
建院38年来,中日友好医院始终传承辛育龄老院长的建院初心,牢记建设“现代化医院的示范、中西医结合的基地、对外交流的平台”的重托,坚定的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回首辛育龄同志的红医之路,他与党同龄、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始终正确地走在党的卫生健康道路上。“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是他始终坚守的信仰,“要做白求恩式的好大夫”,是他对新时代青年医者最深情的嘱托。
辛育龄同志的红医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日人传承学习。2021年,在医院建立的荣誉体系中,将院内最高奖项命名为“辛育龄奖”,既是向辛育龄同志致敬,更是激励全院职工追寻红医荣光,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为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辛育龄同志是我们党自己培养的卫生健康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党培养的卫生干部的一面红旗。
推荐内容
-
山东健康码,又“上新”了
山东健康码,又“上新”了 你发现了吗? 山东健康码又“上新”了 这次的新功能是 在【核酸检测信息】查询栏中 可显示最近一次...
-
未满18岁可以打第三针新冠疫苗吗?小孩加强针什么时候打需要打吗
未满18岁可以打第三针新冠疫苗吗?小孩要打加强针吗?据消息显示,国内民众接种新冠疫苗非常给力,接种率很高,不少人已经接种三种。下面就跟
-
车厘子补铁?科学观点是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很容易被带跑方向。有时候真相也许并不是网上说的那样,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独立...
-
早起的人患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风险会降低
我们中的许多人会认为自己要么是个早起的鸟儿,要么是个夜猫子。一项涉及50多万人的研究发现,基因决定了早起的人更健康,患精神分裂症...
-
防疫科普丨儿童青少年看过来,日常健康防护这几点要做到
防疫科普丨儿童青少年看过来,日常健康防护这几点要做到 【防疫科普丨儿童青少年看过来,日常健康防护这几点要做到】(来源 健康中国
-
男子连续4年买同组号码中710万元大奖 事后一句话让人不淡定了
男子连续4年买同组号码中710万元大奖 事后一句话让人不淡定了。那么他说了什么呢?想必各位都是很好奇吧!不要着急,小编将你去看看他说的
-
让牙齿变白的坑你踩过几个? 具体情况是什么?
让牙齿变白的坑你踩过几个? 具体情况是什么?信息时代的来临,大众获取消息的渠道非常多,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实消息被误传的情况。因此我们
-
胚胎发育中的细胞接触决定细胞命运
人类平均有大约37 2万亿个细胞。但细胞可以区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功能。细胞如何知道要实现哪种功能?在今天发表于发展细胞的论文中,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