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铸健康饮食链环 把好病从口入关
王立祥:铸健康饮食链环 把好病从口入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每年5月的第三周为“全民营养周”,响应2022全民营养周宣传口号为“健康中国 营养先行”,打造餐食、餐具、餐者“三餐”健康饮食链环,防控餐食沾染、防阻餐具污染、防御餐者传染“三防”关,是新冠大疫下餐桌文化新食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丰富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环:防控餐食沾染病菌关
一防控野生食材沾染
取之自然的食材,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但自然界在养育人类的同时,也养育了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菌。就饮食安全来说,从源头上控制病菌沾染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合餐时,餐食种类多,涉及环节广,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野生动植物容易携带不明病菌、毒素,会引发中毒、疾病传播,还会危害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甚至导致其灭绝的风险。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意味着中国确立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制度。拒绝食用野生动植物,才能从源头上避免病菌来袭。
二防控农牧食材沾染
随着温室培育及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发展,我们的餐桌上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餐食,然而我们仍然不能忽视这些食材沾染病菌。我们的主食的主要来源水稻、小麦、玉米都有着巨大的需求量,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变质发霉,滋生曲霉菌等致癌菌群。蔬菜瓜果等已经可以直接从农田到餐桌,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瓜果蔬菜容易携带寄生虫、残留农药等有害物质,处理不当就会侵袭人体。
三防控加工食材沾染
食材处理是食材到餐桌的最后一步,更是阻击餐食病菌侵袭人体的重要关口。不同的食材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涉及的“油盐酱醋茶”等调料、配料也是繁多复杂,谨慎处理每一个环节,防控加工食材沾染病菌。
第二环:防阻餐具污染病菌关
一防阻常用餐具次生污染
餐食从锅中到口中离不了餐具,这一过程使得病菌容易混入进而侵袭人体,尤其合餐时餐具用量多,波及范围广,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餐具需要重复利用,家中合餐时更是如此,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统一的碗盘筷,也不具备消毒条件,所以在清洗上就需要注意。餐具在彻底清洗的同时要及时晾干,防止病菌滋生,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采用消毒柜通过紫外线或高温进行灭菌,贯彻“一清洗”、“二晾干”、“三消毒”的方针。
二防阻金属餐具再生污染
不锈钢餐具的使用需要防阻病菌毒素的产生,不锈钢由于其金属性能良好,并且比其他金属耐锈蚀,被用来制造厨具,并逐渐进入广大家庭。不锈钢餐具由铁铬合金再掺入其他一些微量元素而制成,使用不当会造成微量金属元素在人体中慢慢累积,当达到某一限度时,就会危害人体健康。使用中需要注意不可长时间盛放盐、酱油、菜汤等,如果长时间盛放,会使有毒金属元素被溶解出来;不能用不锈钢器皿煎熬中药,因为中药中含有很多生物碱,有机酸等成分,特别是在加热条件下,很难避免不与之发生化学反应,而使药物失效,甚至生成某些毒性更大的化合物;切勿用强碱性或强氧化性的化学药剂如苏打、漂白粉、次氯酸钠等进行洗涤,同样会与不锈钢起化学反应。
三防阻塑料餐具次生污染
现在大多采用一次性塑料消毒餐具,这些餐具在消毒、储存、运输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控,防阻污染病菌。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为了防止人群聚集,在集体供餐、外卖餐厅等都采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意味着大量的一次性餐具被需要,所以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的过程中就需要严密监控,防止病菌污染。对用过的一次性餐具的处理也要注意,既不要乱扔污染环境,也不可重复使用避免产生毒素、滋生病菌。
第三环:防御餐者传染病菌关
一防御餐者互相传染
餐桌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但是,合餐制就意味着许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饭菜,人员相互接触频率增加,更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在共同就餐时,就餐者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者,幽门螺旋杆菌、甲肝等病菌都有可能通过共同就餐传播。
二防御餐者互通传染
因“同餐桌、同碗盘、同筷勺”的餐饮习惯,容易造成餐者之间互通传染。因此分餐制就成为防范餐者传染病菌的可行方式。分餐是将一份或几份菜肴分配到餐者自己的餐具中独自享用,避免筷子、勺子等餐具的交互接触。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分餐的记载。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
三防御餐者互为传染
餐者知晓自己患有可传染的疾病时,应严格避免与他人共餐,防御就餐者互为传染,相互传播到社会更广泛的区域。因此就餐者应该食时注意自身健康评估状态,确保自身及他人的饮食健康安全;要汲取新冠疫情期间因聚餐而导致的传染教训。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明确提出分餐制的建议,健康中国行动也再一次强调在集体用餐中采取分餐制,对合理膳食、平衡营养、控制食量以及预防疾病传播等具有深远意义。饮食习俗的变迁呈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从人类社会初期,以采摘为主的饮食方式就造成了人类的分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人们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临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分餐制需要再出江湖,铸就健康饮食链环,把好病从口入关正逢其时。
参考文献:
[1]王立祥,孟宪励,苏婧.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指南[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8,5( 4) : 3942.DOI: 10.19450 /j.cnki.jcrh. 2018.04.009.
[2]王立祥,王贵强,张文宏.《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防控新冠病毒病公民卫生健康指南(下)[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0,7( 3) : 6975. DOI: 10.19450 /j.cnki.jcrh.2020.03.019
[3]王贵强,王立祥,张文宏.免疫力就是好医生[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116.
[4]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0,45 ( 4 ) : 345359.DOI: 10.11855 /j.issn.05777402.2020.04.02.
[5]王立祥,刘中民.我国生命健康文化体系建设思考[J]. 疑难病杂志,2021,DOI:10.3969/j.issn.16716450.2021.10.001
[6]王立祥,刘中民. 中国心肺复苏建设概论[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年9月第33卷第9期Chin Crit Care Med,September2021,Vol.33,No.9
作者:王立祥,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全军“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工信部、卫健委5G+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建设试点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科协5G+三早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领衔专家,兼任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推荐内容
-
HPV传播不太可能通过手工生殖器接触
在病毒学家和传染病研究人员中,关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常见传播途径一直存在争议。HPV感染皮肤和生殖器区域,在许多情况下导致男性和女性
-
首都疫情处在高位平台期 社会面仍有零星散发病例
首都疫情处在高位平台期 社会面仍有零星散发病例 今天(5月7日)下午,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27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
-
科学家们发表了水牛基因组
由阿德莱德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发布了水牛的全基因组 - 为改善这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动物的繁殖和保护开辟了道路。澳大利亚,意大利
-
哪些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物质化了,什么都要攀比,其实生活是自己的,过得开不开心只有自己知道。有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
-
立夏来了!4个养生重点请记好,平安度夏的第一关
立夏来了!4个养生重点请记好,平安度夏的第一关 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夏天即将开始。从...
-
放水房地产? 这里有答案
放水房地产? 这里有答案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信息被大众获取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其中很多消息还没被证实真实性就大范围传播开了。因此我们在
-
2020的最后一顿火锅朋友圈说说 2020的最后一顿火锅文案句子
有2020冬天的第一顿火锅,怎么会没有2020最后的一顿火锅呢?今天就会与大家一起来看看2020最后一顿火锅,这个主题突然就在微博上开始火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