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救命神器”欠账多,济南公共场所少见 市民:有也不敢用不会用

“救命神器”欠账多,济南公共场所少见 市民:有也不敢用不会用

“救命神器”欠账多,济南公共场所少见 市民:有也不敢用不会用

记者 夏侯凤超 于泊升

随着心源性疾病的年轻化及心脏猝死的多发,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使用成为了热点话题。在济南,很多市民不知道AED为何物,甚至不能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急救知识普及率低,自动体外除颤设备配置少,居民自救能力差成了省城院前急救面临的棘手问题。

AED布设少?

正“从无到有、从有到普及”

“如果AED能像灭火器一样常见,市民敢用、会用,将极大提高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济南急救中心直属急救站院前大夫周林浩说。

尽管AED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经过调查发现,AED的普及仍不多。记者近日走访济南城区的热门景点,在大明湖、森林公园、清河公园等地并未见到AED。此外,在大型场馆和人群密集的写字楼内,也看不到AED的“身影”。

在济南市健身中心游泳馆内,记者注意到了一台AED。安保部副部长王先生说,目前济南全民健身中心配备了两台AED,一台在体质监测部,一台在游泳部。“季节交替的时候,突发情况比较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都会第一时间用AED和心肺复苏并用,速度快、培训多,抢救成功率高。”

根据报道,2020年,济南九中引进了AED;2016年,机场也配备了AED;去年,解放路街道解放桥社区和历山路社区引入两台AED,成为济南市首个为社区引入AED的街道。按照国家卫健委《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及管理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AED配置数量要达到100—200台/10万人。“但是目前,济南场所内配备的AED并不多。”业内人士表示。

资料显示,许多城市已经走在了前面。2021年度淄博市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中,“在全市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布设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200台”纳入其中,此次共布设2000台AED,淄博还将推出AED地,出台全市公共场所AED设备管理办法,确保AED设备真正发挥急救功能。

近年来,全国主要城市的大型交通枢纽及人流密集型场所陆续开展AED配置工作。据了解,福建厦门、四川成都、浙江瑞安、江苏无锡、陕西西安等地均逐步在公共场所投放安装AED设备。即便如此,与一些发达国家的AED配置数量和密度相比,我国仍有差距。在美国和日本,每10万人拥有的AED数量已超过300台。而在我国,每10万人平均只有几台。

而AED提高覆盖率,在济南也有法可循。2021年实行的《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中,规定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机场、客运车站、客运码头等交通枢纽应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必要的急救器械、药品;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场馆、展览场馆、文化娱乐场所、养老机构、政务服务大厅、大型商场、景区(点)、大型工业企业等场所和单位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

“下一步在政府的主导下,我委将按照《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要求,对AED的投入安装使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明确义务和责任。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或引入社会资本,在人员密集场所,如机场、火车站等、超市等大型公共场所和大型社区等地方设置AED,实现AED公共场所应用从无到有、从有到普及。”在济南市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在济南市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建议”提案中,济南市卫健委答复。

不会用和不敢用?

“好人法”解后顾之忧

“如果把握急救黄金四分钟,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现在,大多数患者家属或目击者,对心肺复苏等急救办法心怀畏惧,不敢施救,往往只是拨打120等待救护,错过黄金救治时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济南市红十字会赈灾与救济处二级调研员徐琳曾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济南一座写字楼内的AED放置处,还有专门的《心脏骤停急救指南》,对于遇到突然倒地的人员,应该怎么反应,如何使用AED等,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尽管写得非常详细,但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我还是不会用,也不敢用。”一位在此上班的市民说。

不少市民也存在相同的困惑。“虽然了解一些急救知识,但是真的有意外情况的话,我还是不敢上去帮忙。”市民张女士直言不讳,“此前,我也没有用过AED,就算我知道这是个傻瓜式的仪器,一旦出现问题该咋办?”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民法典》第一编第八章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从立法的层面豁免救助人对受救助人造成的损害,为好人“撑腰”。

其他城市也有不少“好人法”,进一步消除了救人者的顾虑。深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被称为全国首部“好人法”,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规定,“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伤病员按照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不承担法律责任”。而这背后,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鼓励院前救护纳入了法律之中,让见义勇为者吃下“定心丸”。

《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中也明确,鼓励具备急救能力的公民在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到达前,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对需要急救的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助。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急救普及率不高?

需要多方协同

“目前济南居民的急救知识普及覆盖率很低。”济南市急救中心党总支委员、副主任徐晓旸认为,不少人都会使用消防设备,知道灭火器、消防水的原理和正确操作方式。但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很多人并不能掌握。“拿基本的心肺复苏来说,不少人连按压的手势都做不出来,成功机率可想而知。”徐晓旸说。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发达国家达到60%,我国仍然有10亿人需要心肺复苏普及。由于缺少相应的技能和常识,许多人遇到突发的心脏骤停现象,往往只能“干瞪眼”,错过了施救的“黄金4分钟”。

莱芜亓邦语和他的团队进行心肺复苏及AED使用推广培训。

“从2021年开始,济南市急救中心加大了急救知识社会公益培训的力度,走进社区、学校,讲解常见急症的院前救治知识。”徐晓旸称,2021年后,济南的急救知识普及明显好于此前几年,院前急救成功率也有了提升。但目前仍然有绝大部分居民没有接受正规的急症急救培训。“只依靠卫生急救部门的力量,还是太薄弱,社会需要共同参与,覆盖急救培训。”徐晓旸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济南急救知识普及率仍然不高,部分程度上是因为推广的局限性所致。“现在主要的覆盖方式,还是走进场区点对点的培训,这种模式过于单一、片面,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徐晓旸表示,线下培训带来了受众面不广的问题。此外,公民接受培训的意愿也直接影响了社会面急救知识的推广。

急症急救技能的掌握,包括AED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一大社会热点话题。周林浩认为,居民在学习使用AED的同时,也应该接受其他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毕竟AED除颤后,也需要对患者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曾提到,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

济南市某医院一位心内科医师认为,提高全民急救知识的普及,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居民潜移默化中形成急救技能学习的认同感,提高学习意愿。

“从青少年入手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方式,通过青少年群体反推到社会大众。”徐晓旸认为,教育部门应该与卫生部门联动,推动急救知识进校园,不仅在校园里配备AED,还应该教授师生如何使用。将急救知识纳入课时学习内容,形成固定的形式。相关部门设置专职培训员,对公共场所进行培训,壮大推广队伍。“提高急救知识和AED的覆盖面,需要多方协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掌握急救技能的人群才能不断扩大,以此提升院前急救成功概率。”徐晓旸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