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生活?居家隔离是否能实现?医师报对话著名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曾光,解答热点问题
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生活?居家隔离是否能实现?医师报对话著名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曾光,解答热点问题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各地疫情信息牵动人心。
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生活?
老年人该不该打疫苗?
疫情下普通人应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居家隔离是否能实现?
“动态清零”的含义是否发生了变化?
近日,医师报特邀主持人李小萌专访著名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在抖音直播间独家解读当前的疫情最新变化,回应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曾光
李小萌
关于疫苗接种,“很多老人不打疫苗的理由不成立”
李小萌:
曾老师,我有个特别强的感受:疫情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是暴露在同一个风险下,尤其是面对新冠病毒,其实其对所谓的年长老人更有攻击性。您今年也是76岁了,新冠疫苗三针您都打满了吗?
曾光:
已经超额完成了。
李小萌:
很多老年人说自己年纪大了、有基础病,打疫苗的风险大,目前还在观望。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曾光:
现在没有接种的老年人,我觉得90%以上都可以接种。他们说的不能接种,绝大多数是不成立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老年性基础病并不是新冠疫苗的禁忌证。只有当这些病出现危象的时候,特别是有些急性病发作的时候,可以缓种。
李小萌:
所以说只要不在发作期就没问题。
曾光:
当然,也有个别病症不能接种,比如患者正在接受放疗、化疗,处于疾病晚期,已经出现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以及有严重过敏性疾病的人,这些特殊病症都是从严的。可是一般老年人不属于这种范畴,实际上,相较于大家的认知,老年人接种的不良反应该低于年轻人。
这是因为老年人免疫功能弱一点,所以他们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我曾问过别的老人:如果你得感冒,在发热37.5°C~38°C的情况下能不能挺过一天?他说没问题,我说那就可以接种疫苗。实际上老年人接种后体温升高到37.5°C的很少,在接种里这种情况就已经算是中等以上的不良反应了。
关于科学防控,“要保证城市生命线不被突破”
李小萌:
虽然对于每个家庭发生一个死亡病例都是100%的伤心,但是从比例来讲,其实现在死亡或者重症的比例并不高,是不是人们心态上可以稍稍放松一些?
曾光:
目前上海出现的死亡病例是200例左右,相对于上海50多万感染患者来说,病死率很低。只要我们把数字看清楚了,就不会感觉那么恐怖。
李小萌:
既然病死率这么低,可不可以防控措施再放松一些?
曾光:
防控强度不能光根据新冠疫情的控制和播散这一个因素来做出决策。比如说上海市,虽然这个问题已经改善了,但此前医院停诊造成社会问题也很大。而这个问题也在其他城市存在。
此外,有关老人与儿童隔离的问题,由谁照顾、怎样安排都需要有相应的解决策略。
李小萌:
您认为人性化的防控政策要想兼顾民生,有哪些原则是要遵守的?
曾光:
我觉得第一个就是要保证城市的生命线。它包括供水、供电、物流,粮食蔬菜的供应,居民的就诊以及急诊病人的接收。
诚然,保住生命线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若防护不到位可能会导致潜在风险有所增大。但若不保证以上供应,其所造成的风险将远远大于此。因此除了病毒在传播,恐怖也在传播,人们的抑郁也在传播。我觉得综合来看,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老百姓会更好地配合。
第二点,还要保证老百姓的生命线,比如有些病24小时不能停诊。比如急诊必须24小时开放,就是保证老百姓的生命线畅通。
关于隔离,“居家隔离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
李小萌:
其实在疫情面前是蛮考验人性的。
我看到过一个段子:“如果你自己阳性了,你愿不愿意居家隔离?愿意。如果你的邻居阳性了,你希望他在哪儿隔离?方舱。”
这时候好像每个人都在给自己照镜子,我能不能推己及人,我能不能兼顾大局,其实这也是不容易的,您认为呢?
曾光:
这确实是人性的一部分,但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采取居家隔离的条件正在成熟。
过去中国的疫情防控之所以比西方国家好,关键就在于我们采取的集中隔离方式,对中断传播链的效率十分高。
现在大部分人都接种了疫苗,而当发生类似上海,或者比上海更严重的情况时,无论是医院还是方舱,都不可能容纳这么多轻症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分级诊疗。
对于没有症状的密切接触者,也可以居家隔离,其基本前提是:家中其他人都接种过疫苗,并已经打了加强针;可以在家安排有单间;不开中央空调;不跟家里人面对面等。
国家疾控中心也给出了居家隔离解性的的示意,但是这种建议不是强制性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选择。
关于疫情趋势,“动态清零的内涵变了”
李小萌:
现在咱们所提到的动态清零和几个月前甚至更早以前的清零政策,内涵已经发生改变了,请问这其中有哪些变化?
曾光:
其实我们动态清零的总原则是不变的,只是结合具体的形势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是分级诊疗,医院优先抢救危重症;其他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方舱医院;
二是防控方案,我们结合奥密克戎的传播特点,将隔离期从原来的14+7变成了10+7,目前已在8个城市试用积累经验。
关于能否放开,“西方是被迫放开,中国不一样”
李小萌:
请问我们到底到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
曾光:
老百姓都希望用彻底俩字,好像这问题一夜之间就能解决。但其实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我觉得不会这样的,因为我们的策略是在一步一步调整的,我们已经在调整了,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我们在以动态清零这个原则对疫情进行着控制,也尽量将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线上,不要因为疫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特别是不能对GDP造成很大的冲击,我觉得这种情况是比较现实的。
李小萌:
但其实有很多的老百姓看到西方某些国家不管传染如何都正常上班、工作,是会有疑问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即刻放开?放开又会有什么影响?
曾光:
首先我需要和你说,西方国家的放开,是被迫的放开。而其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不仅造成了很多民众的死亡,还造成了很高的自然感染率。
但中国自然感染率很低,以前不足美国的千分之一,因此免疫就需要靠疫苗接种完成,可是疫苗接种造成的免疫屏障和免疫的持久性又不如自然感染。
所以我们应该要在疫苗接种方面下功夫,以提高免疫力。另外你还要知道,比如说我们国家每10万人口的ICU床位数和西方国家还是存在差距,我国是美国的1/9,而欧洲国家的床位数更高,那些国家医院建设发展历史比较长,进ICU的门槛也比较低。
关于新冠后遗症,“实际上没那么厉害”
李小萌:
现在有不少朋友,一方面是期待社会回归正常,另一方面又怕自己感染,担忧一旦感染就会受到传说中的后遗症的影响,请问究竟会有后遗症吗?
曾光:
后遗症其实是存在的,但其主要发生在感染原始株且没有接种疫苗的情况下。现在随着的疫苗接种,整体病症就已经变轻了,除了老年人危重死亡以外,轻症病人肯定后遗症小得多。
李小萌:
所以现在的公众也需要调整好心态,是吗?
曾光: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心理的环境,也是重要一关。我认为现在社会心理的弦绷得过紧了,实际上疾病没那么厉害。
李小萌:
能不能肯定地说,除了老年人或者体弱的人之外,即便感染了,也没有长久的影响。
曾光:
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新冠是个世界性的疾病,如果这个问题突出,世界早就炸锅了。
李小萌:
您是指后遗症这个问题吗?
曾光:
对。我觉得现在没有出现(突出的后遗症问题),只是有些研究发现部分问题,另外这些问题有时也很难界定,它是疾病的影响,还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影响,但其实很大一部分后遗症是心理投射的阴影。就像过去美国海湾战争综合征一样,更多的是那些老兵心理上的阴影。
李小萌:
感谢您今天的分享,非常坦诚、开诚布公,让我看到了这里边有一定的担忧、不确定性,但是也有信心和希望。我想请您对还在封控区、健康码弹窗的朋友们说几句话。
曾光:
最主要的还是稍安勿躁,要相信政府,相信社会,相信我们的医务人员,可以说我们国家整个防护形势是向好的,我们现在遇见有些问题是在不断解决的。
这个社会不怕有瑕疵,关键是纠错能力很重要,我觉得我们社会是有纠错能力的,纠错能力强是我们体制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很高兴看到我们正向着不断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因为奥密克戎毕竟是一个新事物,不要因为出现了个别问题,就都把社会都看得灰暗,还是要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
推荐内容
-
基因组测序揭示了斯堪的纳维亚狼的大量近亲繁殖
来自乌普萨拉大学和其他人的研究人员首次确定了受威胁物种中强烈近亲繁殖的完整遗传后果。 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杂志报道了斯堪的纳维亚狼群的
-
运动蛋白在我们所有的细胞中跳舞
运动蛋白驱动我们细胞中的许多基本过程。正如ErikSchäffer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一项新研究中所展示的那样,他们以跳舞动作移动。为了观察
-
模型预测大肠杆菌如何在压力下适应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因组规模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大肠杆菌对温度变化和基因突变的反应。这项工作旨在提供一个全...
-
创新免疫组合疗法对PD-1疗法无效患者 缓解率达32.4%
15日,Idera Pharmaceuticals公司公布了该公司的在研疗法tilsotolimod与Yervoy(ipilimumab)联用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1 2期临床结果。
-
尼斯湖水怪之谜,终于真相了!?很多人想问
面对流言,希望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寻找官方回应。而不是着急着把流言传播出去,毕竟现在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出台了,网络上传播谣言...
-
乳糖不耐受就得跟牛奶一刀两断?其实真相是...
当我们不知道一件事真假的时候,不防多等等官方的回应。因为信息碎片化,很多小伙伴现在上网很容易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就下定论,其实很多...
-
枣庄市立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启动会暨心友俱乐部成立大会召开
枣庄市立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启动会暨心友俱乐部成立大会召开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磊 枣庄报道5月20日,枣庄市立医院举办心脏康复
-
医疗记者的朋友圈|大抢救后,医生喝500毫升葡萄糖补充体力
医疗记者的朋友圈|大抢救后,医生喝500毫升葡萄糖补充体力 记者 刘通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当大家还在回味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