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如何补齐“关键一环”?

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如何补齐“关键一环”?

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如何补齐“关键一环”?

4月26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党代会报告中提到,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发展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并对产业建圈强链中的相关关键环节作出系统谋划和工作部署。

来自企业一线的党代表尤其关注党代会报告中给产业发展释放出的新机遇,党代会报告中的一些“关键词”正在引发来自医药行业的党代表们热议: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如何补齐“关键一环”?

构建安全稳定的药材供应链、资金链

打造数字化车间,做强做优做大川药工业

“党代会报告提到,加快建设健康成都,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一名来自企业一线的党代表,让我感受到中医药发展愈发受到重视,很受鼓舞。”聆听了党代会报告后,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巫登菊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充满期待。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 巫登菊

而另外一项正在推进的工作同样让她对自己所从事的中医药事业满怀憧憬,“公司投建的新厂区正在抢抓工期,进展顺利,这个项目累计投资额超6亿元,预计今年12月底竣工,明年3月实现入驻,这个项目也会融入到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去。”

面对未来,有发展的新契机,而当下中医药行业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成都单个品种产值过亿的中药品类并不多”“本地中药制药行业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还需要提升,尤其是数字化工厂建设步伐需要提速”……谈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巫登菊既感到兴奋,内心也有隐忧。

“中医药产业链包括药材供给、研发生产等环节,在上游供给端,成都应该进一步提升药材供给能力。”巫登菊介绍,她所在的光大制药通过自建、共建等形式打造了一条牢固的上游供应链,“我们拥有100多个中药品类,不可能实现药材完全自种,公司在全国各地都布局了药材采购基地,也通过和农户合作的形式建设药材基地。药材的收成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对企业而言,打造一条稳定可控的供应链至关重要。”

党代会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让巫登菊看到了中药制药产业的更大前景。“不过,本地中药制药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还需要提升。”她建议,成都应加快川药工业提质增速,做强做优做大川药工业,大力投入装备升级及技术改进。

“中药制造环节的自动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药品的生产环节尤其严密,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应该提升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控制,全生产周期数据实时监控、全程可追溯,加快川药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川药品牌市场影响力。”巫登菊坦言,企业的工业技改环节由于设备投入大,资金链不能断掉,期待成都出台针对性的金融举措,鼓励更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现绿色生产。

成果转化初期的问题如何解决?

让“10家平台服务100家企业”成为可能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诺和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夏欣仪在党代会期间的分组讨论上分享一些行业信息,党代会报告让她对创新药的发展产生了更多憧憬:“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需要政策、技术、人才、资金、市场、服务等方面支撑。”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 夏欣仪

一个明显的利好,让夏欣仪感觉到之前和公司团队一直憧憬的愿景有望提前实现。党代会报告提到,加快培育发展产业生态,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共享中试生产、检测等公共技术平台,鼓励引导产业联盟、行业商协会等专业服务机构协同招商、资源共享。

“对生物医药企业而言,中试放大是实现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党代会报告尤其提到‘共享中试、检测等公共技术平台’,这个共享平台一旦打造出来,能够给企业的成果转化带来全面、高效、专业的服务体验,加速药企研发项目走向市场化的进程。”夏欣仪说。

2018年,成都诺和晟泰落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业务聚焦多肽药物领域。“目前已经有一些创新药产品即将进入GLP(注:符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研究阶段,这就涉及到中试环节,我们已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布局了上万平米的符合GMP(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的生产车间,既能满足未来生产,也能满足中试。”在夏欣仪看来,站在整个产业层面看,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如何解决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团队中试放大问题,打通成果转化初期落地的瓶颈,从而无缝接轨产业化?这就需要一个整合中试、检测等资源的公共技术平台。”

“尤其对初创型企业而言,前期往往主攻技术研发,研发资金占比较大,而中试是创新链上的关键一环,可通过政府部门去打造一个集聚多方优质资源的公共技术平台,并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让生物医药企业能够在这里顺利开展中试、检测等业务。”夏欣仪说,公共技术平台能够降低企业自建中试平台的成本,从行业发展看,会带来资源集聚效应,避免整个产业的资源浪费,“试想一下,过去可能100家企业要建设100个中试平台,搭建了一些公共技术平台后,也许10家平台就能够服务100家企业,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

在药企创新链环节上,夏欣仪还提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实际上,本地药企在研发过程中的很多试剂耗材主要来自省外,比如苏州和上海等地,我们也在寻求能够达到替代条件的本地供应商,期待成都企业未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就近形成上下游供应链。”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

编辑 陈怡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