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这10种食物不能吃?实际是这样...

当我们不知道一件事真假的时候,不防多等等官方的回应。因为信息碎片化,很多小伙伴现在上网很容易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就下定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认为造出的谣言来混淆大众,所以我们必须要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味精猪肝

  谣言:

  有自媒体发布视频称卫生部发布《关于10种食物不能吃的通知》,指出松花蛋、臭豆腐、味精、方便面、葵花籽、菠菜、猪肝、牛羊肉、腌菜泡菜、油条这10种食物对人体有害。

  辟谣:

  首先要说明的是卫生部并没发《关于10种食物不能吃的通知》,接下来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这些食物:

  1、松花蛋

  视频内容:松花蛋含铅,容易铅中毒。

  解释:传统工艺的松花蛋,铅含量确实较高,为了降低皮蛋中的铅,专家研究出了生产皮蛋的“无铅工艺”。

  新的国家标准要求,从 2015 年 12 月 1 日起,松花蛋中铅的含量需要控制在 0.5 mg/kg以下,比旧的要求严格了很多。因此从超市购买基本上没问题。但农贸市场的散装松花蛋,可能会有铅超标。

  2、臭豆腐

  视频内容:臭豆腐里面有硫化氢,损坏脏器(还说王致和已被勒令停产了)。

  解释:臭豆腐里有硫化氢没错,这是含硫氨基酸降解产生的,咸鸭蛋、皮蛋里面也会有。问题是我们自己肠道里面也产生不少硫化氢啊。臭豆腐确实不能多吃,主要是含钠太高。

  3、味精

  视频内容:味精一加热就会变成焦谷氨酸,会致癌,吃10克就有害,美国、日本立法了,谁吃味精谁犯法,但是可以吃鸡精,鸡精比味精好。

  解释:味精加热确实会变成焦谷氨酸,但焦谷氨酸只是没有鲜味,并不致癌。我们也建议如果使用味精,要在出锅前放入。味精吃10克肯定有害,10克很多的,会齁得你口干舌燥。今年欧盟食品安全局发布的一份专家建议,提出限制味精摄入量,普通成人每天不超过1.8克(以体重60公斤为例)。

  还有什么兔唇、先心病、大脑发育不全,这都是无稽之谈。另外,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它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谷氨酸钠(味精),不过除此之外还加入了一些盐、核苷酸、糖和其他香料,风味比味精更加丰富、浓郁。

  4、方便面

  视频内容:有防腐剂。

  解释:方便面的确算不上什么健康食品,但方便面中的防腐剂和抗氧化剂也都是常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是经过科学评估的,只要合法使用,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食用方便面更应该关注它的热量和含钠量。

  5、葵花籽

  视频内容:葵花籽是不饱和脂肪酸,影响肝功能,吃了容易发胖。

  解释:葵花籽确实脂肪含量挺高,吃了容易发胖,但不饱和脂肪酸怎么就会影响肝功能了?

  大部分植物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椰子油、棕榈油除外),动物油里也有不饱和脂肪,怎么就伤肝了?难道所有的油都不能吃了?

  6、菠菜

  视频内容:40岁以上不要吃菠菜,里边有草酸,到体内和锌结合,形成草酸锌,机体就没有抵抗力了;和钙结合形成草酸钙,容易缺钙,导致骨折。

  解释:菠菜确实含有草酸,但含有草酸的蔬菜太多了,如苋菜、鲜竹笋、苦瓜、茭白等。饭菜中那么多金属元素,菠菜的草酸怎么会特异性的带走你的锌呢?菠菜草酸也不会影响骨钙沉积,和结石也没有因果关系,菠菜豆腐甚至是绝配。因为草酸溶于水,先把菠菜焯水,再和豆腐一起烹调就可以了。

  7、猪肝

  视频内容:猪肝一公斤含有400克胆固醇,是胆固醇最多的,不要吃或少吃猪肝。

  解释:猪脏不要多吃,这个没有大错,猪肝的胆固醇确实含量挺高。大概是288mg/100g。猪肝含有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叶酸和铁,少吃一点挺好。为避免猪肝的安全隐患,不要选择来源不明的猪肝,要选择有信誉的企业生产的猪肝。

  8、牛羊肉

  视频内容:内蒙有个通知,不让烤牛羊肉了,含有“苯”和“芘”,是致癌的。

  解释:烧烤肉类特别是炭火烤、烤焦的肉确实含致癌物——苯并芘(音皮,不是毕),但不是苯和芘。

  9、腌菜、泡菜

  视频内容:腌菜、泡菜、酸菜,少量吃可以,长期大量吃含有亚硝酸铵,很容易致癌。

  解释:腌菜在腌制的几天到十几天内,亚硝酸盐的含量确实很高,但如果腌制的时间长一点,20-40天,亚硝酸盐基本上就没有了,也不会致癌。腌菜也确实不要多吃,因为含钠量高。

  10、油条

  视频内容:油条里有明矾,主要含铝,铝损害两个器官——肾和脑细胞。

  解释:油条也不算健康食品,高脂高钠,而且油条的制作也离不开作为膨松剂的明矾。明矾含有铝,主要会沉积在骨骼,国家对于油条的铝有限量规定,小摊贩常有超标的,去连锁早餐店会好些。

  辟谣专家:钟凯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复核专家:韩宏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主任、研究员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如果看完本文后你心里的疑问解开了,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让更多人避雷谣言,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