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吸烟不会上瘾?是真的吗?

当我们不知道一件事真假的时候,不防多等等官方的回应。因为信息碎片化,很多小伙伴现在上网很容易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就下定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认为造出的谣言来混淆大众,所以我们必须要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尼古丁上瘾

在烟民群体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似乎游离在烟民的边缘,秉持不拒绝、不戒断的态度,认为自己抽烟没有什么瘾,偶尔抽一抽也没事。这类“轻度烟民”看起来好像只是把香烟当成生活中的消遣,也不会为其所困,但深究起来,这样的观念其实是一个更危险的陷阱。

20191029224227_3c2a68.jpg

比大麻更易成瘾的物质——尼古丁

尼古丁的成瘾性仅次于海洛因和可卡因,属于高度成瘾性物质,即使是偶尔吸烟者也不能幸免,95%以上的吸烟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烟草依赖,抽上香烟的第一口,就已经迈出了成瘾的第一步。实际上,虽然这类“轻度烟民”嘴上说着“没有上瘾”,但是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为烟瘾所困,这样的观点只能是自欺欺人。

20191029224227_3edc8e.jpg

不仅如此,吸烟量也不是判定尼古丁上瘾程度的唯一依据,尼古丁成瘾性大小存在个体差异,吸烟量小不一定烟瘾小,有不少人每天的吸烟量不大,但烟瘾却很大,尽管不是时时烟不离手,但经常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尼古丁摄入。

吸烟量不大的骗局

除尼古丁外,每支卷烟燃烧都会释放出4000多种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持续吸烟的“轻度”烟民们,往往因为身体无虞而抱有侥幸心理,尽管吸烟量小,但长期、规律的吸烟,对身体的伤害只增不减。更何况吸烟带来的身体损伤因人而异,导致的也往往是潜伏期较长,发病后病情严重且难以治愈的慢性病,而这些损害要通过客观检查(如肺功能、胸部CT)才能知道,不能仅凭自己感觉没有什么不适,就认为吸烟没有对自己造成伤害。

20191029224228_444310.jpg

这类所谓的“轻度”烟民还需要警惕的一个陷阱是,看起来没有瘾不代表完全不抽,每天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烟量,并且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平时吸烟也没有很强的控制意识,长久下来,每天的烟量不仅不会减少,反而有很大概率会因为放松警惕而增加,积少成多,很容易发展成为尼古丁重度依赖。

20191029224228_47f5de.jpg

尽早戒烟,健康生活

除此之外,与决心戒烟并成功的烟民相比,抱着偶尔吸一吸心态的烟民朋友也往往面临着更高的风险,《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指出,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寿命约减少10年,而如果60、50、40或30岁时戒烟可分别赢得约3、6、9或10年的预期寿命,与持续吸烟者相比,戒烟者更少伴有疾病和残疾,并且戒烟过程一旦坚持,渐渐的,身体健康状况会慢慢恢复到不吸烟前的水平。

20191029224228_4c1f65.jpg

对于这类吸烟量不大或是吸烟次数不那么频繁的烟民而言,不应该把吸烟吸得少作为自己继续吸烟的理由,而是利用好自身戒烟的优势,正是因为尚未深陷其中,戒断香烟的成功率也就相应更高。这类烟民不仅有着更轻程度的心理烟瘾和生理烟瘾,树立戒烟决心也更容易,戒烟过程中更容易克服复吸的渴望。

其实无论是烟瘾轻或重,本质都已经出现了尼古丁成瘾,属于精神性障碍疾病,病灶在大脑神经,现代医学通过核磁扫描发现,烟瘾者的病灶处大脑神经已发生改变,实际功能也异于常人。许多烟民被困于尼古丁幻觉中而不自知,明知有害,却始终无法自拔,如果仅凭意志力干戒,往往不能持久,也饱受戒断反应的折磨,成功率不及5%。因此对于有戒烟意愿的烟民而言,选择科学的戒烟方法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戒烟方法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烟民的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戒烟方案,并采用科学的戒烟药物辅助治疗。《中国临床戒烟指南》推荐的三种一线戒烟药包括伐尼克兰(畅沛)、盐酸安非他酮和尼古丁替代疗法,都是有效且安全的戒烟药物,已帮助众多烟民摆脱烟瘾,重返健康。相信在正确指导和药物治疗两相结合的作用下,所有烟民都能够戒烟不痛苦,早日拥抱无烟生活!

瑞金医院特色控烟门诊链接

20191029224229_50b2e7.jpg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慢性气道疾病诊疗中心在瑞金医院呼吸科正式成立,同步开设控烟专病门诊,一直致力于成为公共戒烟宣传与服务的倡导者,也逐步成为上海具有专业特色的控烟门诊。2016年, 瑞金特色控烟门诊年就诊量首次突破500人次。2017年, 门诊就诊量则进一步突破1000人次。随着个体化戒烟评估和综合性戒烟方法干预,瑞金特色控烟门诊就诊人数不断增加,而接受科学化戒烟门诊治疗和随访的戒烟者戒断率超过80%,瑞金特色控烟门诊已经成为助力“无烟上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疗健康委员会控烟学组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青年委员

周剑平 博士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原来是这样,一直困扰小编我的问题今天终于解决了~希望也能让大家认清谣言,了解更多的事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