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局地30℃需要担心吗? 真实情况是这样
北极局地30℃需要担心吗? 真实情况是这样
流量为王的时代,消息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实消息被误传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我们必须擦亮眼睛注意别被误导。
原标题:北极局地30℃需要担心吗?
极圈内冰区气温仍为零下 专家称北欧陆地高温不一定与全球变暖有关
近些天,有关“北极圈附近地区气温飙升至30℃以上”的报道广泛流传。北京青年报记者正身处北极地区,随队采访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从7月30日雪龙号科考船进入北极圈至今,室外气温一直保持在-3℃左右,并未发生气温异常上升的现象。针对上述报道谈到的情况,北青报记者采访了雪龙号随队科学家。
气温异常与气候变化概念不同
“由天气原因引起的气温异常,与通常意义的全球变暖并非一个概念。”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象首席预报员宋晓姜说,天气观测是一天或几天范围内“小尺度”的事,而气候的衡量尺度要大很多,二者没有必然联系。“举个例子,几年前的冬天,我国北方迎来过一次‘BOSS级寒潮’,致华北地区大幅度降温。但这只是天气尺度上的异常降温。降温持续几天或十几天,并不意味着我国北方的气候就由此变得更冷。事实上,对比几年来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整体是变暖的趋势。”
所谓天气异常,是用当地以往的数据作对比,如果把气温、降水和风都算上,天气异常的现象并不罕见。如,“上海大年初一气温超过20℃”“2008年中国南方冻雨”“北京7·21暴雨”,宋晓姜随口便举了几个大家熟知的天气异常的例子。具体到“北欧陆地气温达到30℃以上”一事,她同样认为这只是天气尺度上的异常现象,具有很强的局地性,“可能是受持续的暖高压影响,这种天气的成因是很复杂的”。
局地高温对海冰影响仍需观察
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助理、海冰组组长雷瑞波表示,虽然科学界普遍认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北极海域海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北欧局部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是否会直接导致海冰减少还有待观测和研究。
“要正确看待北欧局地高温,这里要弄清两个‘差别’。”雷瑞波告诉记者。第一是局部地区和整个极区的差别,北欧这时出现30℃以上的高温虽然罕见,但从空间上看,这仅仅是一个局部的特例,和整个北极地区相比它还是太小了。另一个是陆地与海洋甚至与冰区的差别,陆地气温相对更容易波动。
“北冰洋本来就不是北极地区夏季最热或者冬季最冷的地方。在冰区或大海上,太阳即便再猛烈,冰融化、海水蒸发都会吸收大量的热,相当于是一个升温的缓冲,其温度变化会相对平缓。夏季海冰消融,吸收太阳辐射和热能,可缓解夏季北冰洋地区的升温。冬季海冰‘生长’,释放热能,可缓解冬季北冰洋地区的降温。” 雷瑞波说。
北极2040年无冰是预测的均值
“近40年来,北极海冰快速减退是地球表面发生的最显著变化之一。”雷瑞波坦言,截至7月31日,今年北冰洋海冰的覆盖范围已达到1979年以来的第四低值。“北冰洋海冰覆盖范围最小值出现在2012年9月,今年会不会继续消融至历史新低,还要看未来一个月的天气。”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我国今年初首次发布的北极白皮书中提到,有科学家预测2040年北极或将无冰。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严峻?
“国际上很多研究机构都会做气候数值模式,但对比全世界这些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结果会发现,有的模式在预测海冰的某一方面比较准确,有的模式在预测海冰的其他方面比较准确。总而言之,世界上还没有哪家的模式是绝对准确的。”雷瑞波说,而在几个误差相对小的模式里取一个平均值,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2040年至2060年间,北极地区可能会出现相对无冰的情况。
如何理解“相对无冰”?雷瑞波说,科学家设定了一个最小值,即假设北冰洋的海冰降低到100万平方公里以下,就认为北极相对无冰。“如果我们把所有模式都算进来取平均值,其预测结果的范围会更大,最早的2030年就没有冰了,最晚的到2100年还会有冰”。
为何不同机构做出的预测差异会如此之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北极海冰的观测不够、了解不够。雷瑞波称,我们现在研究北极参考的数据,多数还来自于北冰洋沿岸国家气象站,但往更中心的地区则没有气象站。“北极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正体现出我们对它了解的薄弱,以及更大程度关注北极地区的必要性。”
我国的雾霾或与北极环境有关
北冰洋海冰的减少除了会给北极生态系统带来威胁,还会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中国也包括在其中。
“海冰减少会影响到西风带的强弱,而西风带在极区和中纬度地区之间充当了屏障作用。西风带强的话,寒流就较难从极区进入中纬度地区,反之就更容易。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冻雨天气,以及近年来北美、北欧地区的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雷瑞波说。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我国北方冬季的雾霾或许和北极也脱不开关系。雷瑞波说,有研究成果表明,北极的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到我国华北地区冬季的风。对于我国北方每到冬天都会面临的雾霾问题,风至关重要,如果风小,雾霾便不容易被驱散。“该项研究指出,2013年北京雾霾之所以严重,就是因为当年冬天的北风较弱,而当年的北风之所以弱,和北极的环境变化、大气形态是有关的”。
此外,针对媒体报道中“北极熊或因海冰消融灭绝”的说法,雷瑞波不置可否。
“海冰的减少确实会影响海洋生物可利用的光合作用总量,影响大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北极熊或因此失去捕食场所。但这个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北极熊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没可能找到适应新环境的办法。”不过他也坦言,北极熊现在的生存状态的确不容乐观。“北极熊难于观测和跟踪,我们对其的研究多来自原住民的记载。对比这些记载,现在的北极熊体型偏瘦,还出现了吃同类甚至饿死的状况。”
面对有可能的变化和挑战,雷瑞波认为,“我们只有对北极进行全面、深入的观测和了解,才能为预测和应对提供科学支撑”。(记者 李岩)
这篇文章有解决大家一直以来的困惑吗?网友们是不是觉得茅塞顿开了?欢迎关注本站,了解更多真知识。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推荐内容
-
专家指出导致染色体不稳定的新因素
基因组不稳定是人类肿瘤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了解这些突变在DNA中产生的方式,地点,时间和原因是全球科学界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来自塞
-
博鳌乐城先行区启动“先知计划”助力国人疾病早诊早治疗
博鳌乐城先行区启动“先知计划”助力国人疾病早诊早治疗 博鳌一龄移动预检中心。乐城先行区管理局 供人民网海口4月28日电 (李学山
-
向“疫”而行的感控卫士:为“大白”筑起生命安全防线
向“疫”而行的感控卫士:为“大白”筑起生命安全防线 近日,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在医护人员迅速武装起来奔赴群...
-
北京新增5例确诊4人在同一园区 北京疫情最新情况怎么样
北京新增5例确诊4人在同一园区 北京疫情最新情况怎么样?每天全国的疫情状况都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那么关于北京的最新疫情情况如何呢?
-
研究人员确定了啤酒和葡萄酒中玫瑰和蜂蜜味道背后的酵母基因
一种名为苯乙基乙酸酯的香精化合物在任何地方都会散发玫瑰或蜂蜜的味道 - 一点香水,一口酒,一串啤酒。比利时的微生物学家利用遗传图谱
-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推出了新的ambr 15细胞培养微生物反应器系统
赛多利斯Stedim生物技术(SSB),生物制药行业的国际领先的合作伙伴,推出了其新一代AMBR的® 15的细胞培养自动化microbioreactor系统。
-
对速度的需求使基因组编辑有效
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计算模型来量化CRISPR-Cas9蛋白质发现其基因组编辑目标的机制。化学和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的莱斯教授阿纳托利
-
调和油不好?其实真相是...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坊间流言。然而很少人去求证这些流言的真实性,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真事。在这里,小编必须提醒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