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赤潮时的贝类海鲜不能吃? 谣言又来了

赤潮时的贝类海鲜不能吃? 谣言又来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获取消息的渠道非常多,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实消息被误传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千万不能以讹传讹。

6月11日,《福州晚报》报道,福建省赤潮灾害监视监测网报告,福建连江和石狮海域发现两起有毒赤潮,大家吃贝类海鲜时需多多留意。那么,什么是赤潮?为什么海域发生赤潮现象会影响贝类海鲜的食用呢?

据东南网介绍,赤潮也被称为“有害藻华”,发生赤潮时,海洋或湖面上常常会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因此赤潮也被许多人比喻成“红色幽灵”。其实,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要避免食用发生赤潮海域的贝类海鲜呢?

据《齐鲁晚报》报道,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中国经济网介绍,麻痹性贝类毒素并非来自贝类生物体本身,而是贝类摄食有毒藻类,并在其体内蓄积、放大和转化等过程形成的具有神经肌肉麻痹作用的赤潮生物毒素。人体若误食含有此类毒素的贝类,会产生麻痹性中毒现象,所以该类毒素又被称为麻痹性贝类毒素。

中国新闻网指出,因贝壳类海产透过过滤方式进食海藻,会积聚麻痹性贝类毒素,这些毒素不会因高温煮沸而消除,人们进食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中毒情况,包括身体器官麻痹。《中国质量报》进一步解释称,贝类摄入此毒素对其自身无害,因毒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但该毒素遇热稳定,易被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所以人一旦食用,毒素会很快被释放并呈现毒性作用,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中毒轻者会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目前,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解毒方法,主要还是依靠病人自身的解毒、排毒机能来分解、清除毒物。

因此,《福州晚报》建议消费者在购买贝类等水产品时,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沿海地区的消费者在赤潮毒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请尽快就医。另外,还需提醒消费者,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同时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王婧)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

读了这篇辟谣贴大家有没有恍然大悟?欢迎关注本站,了解更多真知识。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