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企业新闻 >

我国临床应用的消化内镜 长期被来自世界顶尖的日本品牌所占领

“口服这粒胶囊大小的磁控胶囊胃镜,受检者在无创、无痛、无麻醉情况下,仅需15分钟就可完成360°无死角的全胃检查。”

6月13日,正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双创周活动会上,来自安翰科技董事长吉朋松的分享,让圆桌论坛的与会者耳目一新。

我国临床应用的消化内镜 长期被来自世界顶尖的日本品牌所占领

听分享的人,有科技公司负责人,有投资机构代表,也有政府官员。他们大都不熟悉磁控胶囊胃镜系统,但依然听得津津有味。“360°无死角”、“胶囊大小”、“无创、无痛”这些词儿,自带了吸引力。

这枚“小胶囊”可不只是听起来很“酷”。作为“医工结合”创新创造的医疗器械产品,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胃镜机器人”,还让我国在消化内镜领域实现了“变道超车”。

一粒小小胶囊,开启新的时代。

胶囊胃镜一小步自主创新一大步

一款产品支撑一个领域的“变道超车”,听起来似乎言过其实。但当你了解了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所带来的变革,就不会再心存疑惑———

在传统电子内镜领域,我国临床应用的消化内镜,长期被来自世界顶尖的日本品牌所占领,且市场份额超过了95%。这也意味着,我们国产的消化内镜完全不能自给自足,更不要说走向世界了;

但在磁控胶囊内镜领域,以安翰磁控胶囊胃镜系统为代表的我国产品,不仅在国内迅速推广,还出口到英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

来自学术界的评价,更具说明力——

有关安翰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的已发表SCI论文有14篇,且有两篇分别荣登美国胃肠病协会临床官方期刊《CGH》、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官方期刊《GIE》封面,日本消化内镜学会也对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重点推介;

“中国原创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开启了胶囊内镜的新时代。”来中国亲自考察之后,意大利知名消化专家(CristianoSpada)教授这样评价;

消化领域目前唯一的诺贝尔奖得主巴利·马歇尔(BarryMarshall)教授,也专门在中国参观了磁控胶囊胃镜系统……

“实至名归。”

细数来自市场和学界同行的肯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自信地抿嘴一笑。

因为,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的诞生,除了安翰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和呕心沥血,也离不开严谨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正是李兆申领导医学团队通过技术指导和临床应用评价,不断完善这一发明,才推动磁控胶囊胃镜走进了百姓生活。

但李兆申的自信,来得并不容易。

37年前,李兆申接受组织安排成为消化科医生时,内心可是“一百个不情愿”。

为啥不情愿?原来,成为“手到病除或者刀到病除”的外科医生,才是李兆申心之所向。当时他认为,外科医生不管是听起来还是看起来“都那么神气”,比较之下,“很多病都看不好”的内科医生则“很窝囊”。

“做不成外科医生,那就在内科领域做出突破,让内科技术也能实现外科手术的效果。”李兆申在心底跟自己较劲。

这“较劲”可不是赌气,而是摆正心态后重树梦想的过程。

此后30余年,李兆申参与的众多创新成果,集体诠释了他的“较劲”结果,也完美诠释了他心中的“医工结合”。

一笔不得不算的经济账一条医工结合的创新路

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李兆申的梦想,多少还夹带着几分沉重。

“我国是消化道疾病大国,拥有全球消化道肿瘤40%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确诊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有超过60%存活不到5年……”这些已经熟悉到脱口而出的数据,李兆申每次讲起来,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有太多病人让他感到惋惜。

一个国家的疾病谱,显然不是一个医生能够解决的事儿。但是“有性格”的李兆申认为,一个医生要解决的也不只有看病的事儿,还要会算卫生经济学的大账。

“比如说,因为我们国产的电子内镜还远远不能自给自足,就导致我国必须每年花费大量资金来购买进口设备。这些高昂的花费,最终都会转嫁到患者身上。再比如说,因为预防筛查工作不到位,我国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多数发现就是晚期,往往治疗花费高疗效也不理想。这账,一粒胶囊胃镜的“变道超车”之旅,是不是都得好好算一算?”李兆申一边举例一边反问记者。

会算账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通过“算大账”,李兆申越来越明白,要提升中国消化道肿瘤的防治水平,要破解中国消化领域高端医疗器械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只能走“医工结合”联合创新的道路。

强调“医工结合”,是因为医疗器械不同于一般的机械产品。医生拥有丰富的经验,会根据临床需要提出一些大胆的创新想法,但医生不具备光学、电学、机械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他们的灵感不能直接转化为产品。而能够把医生灵感转化为现实的工科科学家们,又需要在产品研发定型之后去验证到底能不能适用于临床,能不能满足患者需求,这一切都需要医生指导并完成严谨的临床循证研究。这就是“医研企”的深度协作。

要选对协作的方向显然也不容易。

“比如,如果中国要在传统的电子内镜领域突破日本的产品格局,要么希望渺茫,要么就得不计代价付出成本。这是因为两国的产业基础相差太大———从事业发展年限来说,日本的内镜事业比中国早了七八十年;从产业规模来说,全球范围内超过90%的内镜市场份额,都被日本产品占领。”说到这个问题,李兆申脸上的表情又严肃起来,他反对创新创造的盲目自信。

在李兆申看来,如果一定要把中国的电子内镜和日本产品做个对比,那就好比“小黄车”和“奔驰”“宝马”的对决。

“中国没有‘奔驰’‘宝马’,但中国就造不出高质量的交通工具吗?肯定也不是,中国的高铁就闻名世界。同样的道理,中国在磁控胶囊内镜领域,就已经领跑全球。”沉默了一小会儿,李兆申一字一顿:“不是不可能,而是要另辟蹊径搞创新!”

立足百姓国家之需求吹响协同创新集结号

“另辟蹊径”的安翰磁控胶囊胃镜,实现了中国内镜技术的“变道超车”梦,也让李兆申对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创造充满了更多期待。

“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组织,真正瞄准百姓和国家需求,并加强多学科的协同创新,中国也完全可以生产出国际领先的医疗器械设备。这就是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给我的启示。”很多人不知道,李兆申的期待和信心背后有多少心酸。

至今,回忆起几年之前在一次以创新为主题的内部座谈会上,听到企业方就创新创造问题所表达的一些“真心话”,李兆申心里依然很不是滋味儿。

那时,他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那次座谈会,原本是政府部门主办、以“推动我国内镜器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可座谈会上,国内仅有的几家从事内镜器械生产的企业,就有不止一家明确表示,不愿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因为依靠既有产品,企业每年能稳定获得一两千万元的利润,而加大研发投入之后,就会在短期内明显降低利润。

作为学术带头人,企业这种“小富即安”的思维,让李兆申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但也不能过分苛责企业,创新存在收不回投入的风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儿,磁控胶囊内镜也不例外。

2006年,磁控胶囊内镜的概念被最早提出。全球有三支团队对其进行产品研发,他们分别来自Given影像公司、奥林巴斯和西门子公司联合研究团队以及我国的安翰光电技术公司。最终,只有中国的产品因突破了精准磁控技术拿到了医疗器械审批证书,另外两类磁控胶囊内镜因磁场操控精准度欠佳,导致胶囊内镜对胃部观察不完全,均未获批。

不破茧,怎成蝶?

现在,磁控胶囊胃镜主要应用于胃部疾病的检查,并已成为人们无痛苦、舒适化胃镜检查的首选。“而伴随着越来越深入的合作研发,我们的产品功能会越来越强大,也会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替代进口产品。”梦想一个个得到实现,李兆申早已不再纠结最初的那个外科医生梦。让他意外的是,现在,他还拥有了一个新称呼———“内科中的外科医生”,原因是他通过创新内镜诊疗技术和方法,治疗了不少过去需要开腹治疗的疾病。

“还是那句话,中国的科学家不笨,中国不是没有市场,中国的研发也不是说没有经验,但中国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还需要更有战略性的创新规划和平台。”证实了可以“换道超车”,李兆申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他希望有更多的项目和产品可以“变道超车”。

“希望政府能从国家层面来组织一些重大项目的研发,并重点支持一些百姓需求急切的、创新成果可预期的在研项目。毕竟,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要先考虑自身的生存,而战略规划,应在更高层面上做出。”李兆申说他很欣赏任正非,是任正非的远见和卓识,带领华为走了一条悲壮又豪迈的路,而现在中国的内镜产业,也在走与华为之前相似的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