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宾馆开会“接头”,药房“掩护”出货——有毒有害保健品乱象调查

新华社重庆3月16日电(记者韩振、周文冲)近日,重庆市民黄先生在某成人用品店购买了一盒保健品“黄金伟哥”,服用后身体不适,医院诊断为心脏衰竭。警方侦查发现,该保健品中含有国家明令禁止在保健品中添加的处方药物成分,且添加含量为国家推荐医用剂量的16倍,食用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心脏衰竭、失明。

记者梳理近年来多起此类案件发现,尽管相关部门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持续严厉打击违法食品药品犯罪,但有毒有害保健品仍屡禁不止。一些不法分子还构建起辐射全国、渠道隐蔽、涵盖“原料-生产-销售-勾联”全链条的犯罪网络,通过有组织的地下保健品交易会在全国多地串联“接头”,还以正规药房和保健品店为“掩护”出货。

 地下保健品交易会形成产销“一条龙”

接到市民黄先生报案后,重庆警方蹲点监控,将犯罪嫌疑人抓获。现场查获10多种违规保健品,共计上千颗,涉案金额2万余元。今年1月,该案嫌疑人已被依法逮捕。

办案民警介绍,此类案件中,地下保健品交易会是形成犯罪网络的关键链条。所谓地下保健品交易会分“场馆会”和“宾馆会”。“场馆会”是第一步,即不法分子在合法保健品交易会场馆外围或内部散发传单名片,发展客户、建立联系;“宾馆会”是第二步,即在一些小型宾馆召开内部展销会,邀请“场馆会”上结识的客户参加,实现交易。

地下保健品交易会打通了产销渠道,造假原料不愁买,造出来的“产品”也不愁卖。某案件犯罪嫌疑人刘某供述,他通过“宾馆会”结识供货商,购进二甲双胍、西地那非等原料,非法生产保健品;又多次在“场馆会”现场发放名片,结识并发展王某、杨某为经销商。

警方在此类案件侦查中发现,相较于在“场馆会”上“打游击”的方式,“宾馆会”组织更为成熟周密,由专人召集,频次一般为每15天至30天1次,地点频繁更换。不法分子通过“业内人士”指引、网络搜索、微信关注等方式获取聚集时间和地点。

“宾馆会”上,不法分子还可相互切磋,交流传授非法制售食保健品的成分和用量,如添加多少药量能有“疗效”又“吃不死人”,甚至传授如何逃避市场监管和公安机关打击的经验。

 正规药房竟成售假“据点”

有毒有害保健品最终得以流入市场,另一个关键环节是销售终端。该案中,犯罪嫌疑人以正规药房、保健品店掩人耳目,或在其中租设柜台,或在自己经营的正规店中将真假保健品搭配售卖,并以虚假宣传等方式招揽顾客,借助消费者对正规药房、保健品店的信任,销售假保健品牟取暴利。

某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供述,他以重庆市某三甲医院附近一家正规药房为据点,在药房中租下一个柜台,柜台上摆放正规保健品,柜台下和仓库中存放假保健品。为了将顾客引流至药房,他制作宣传报纸并请专人在广场、车站、居民区等处散发。

记者注意到,由于这些传单上写着正规药房的名字和地址,消费者难以区分。同时还以“三十年降糖药,不如神仙一把草”等宣传语,夸大其销售的壮阳类、降糖类产品功效,宣称无效退货退款。

为逃避监管和打击,不法分子售假时也“机关算尽”,通过微信转款、快递发货,形成无接触式快销模式。某案件犯罪嫌疑人许某供述,她只向到店顾客推荐正规保健品,若顾客主动提到购买宣传单上的假保健品,她会将假保健品快递上门;顾客只买正规保健品时,她就另外邮寄赠送假保健品。由于假保健品“效果”更猛,不少顾客试用后难免“入坑”。

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办案民警表示,当前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各类有毒有害保健品查处力度,但由于犯罪形式较为隐蔽,亟待强化举措、统筹力量。

办案民警介绍,一盒成本仅几元的“保健品”,经过包装后变身降糖、降压“神药”,卖价可高达500余元。在黄先生受害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杨某供认,他卖给顾客80-100元一盒的保健品,进价只要3元。

假保健品不仅骗取了受害者“血汗钱”,更对其健康造成危害。办案民警介绍,不少假保健品添加药量不均匀,可导致中毒等症状,重者还会出现肾代谢机能障碍,甚至猝死。

办案民警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地下保健品交易会组织、承办、参展等资格审查和全程监管,挤压地下保健品交易会生存空间;公安机关应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切实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犯罪的打击力度;检察机关应进一步健全、落实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真正实现“过罚相符”;邮政部门应加强寄递渠道监管,严格执行收递实名、验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拒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