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信息回避是什么意思?

小C刚刚结束期末考没多久,正在开开心心吃炸鸡。突然,屏幕上显示、你收到了一条微信消息。

打开一看,室友说高数的期末成绩出来了…

小C想到自己在考场上两眼空空的样子,手里的炸鸡立马就不香了。

怔了五秒钟后,小C决定装作没看到,内心os:等过一阵官方信息出来再说吧,毕竟享受当下的快乐才是王道。

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想要故意忽视消息的时刻。觉得发挥不好的科目神速公布了成绩;快要毕业却又收到不能返校的通知;周五快下班了,领导发来了消息;为了保留惊喜感,不让伴侣说出给自己准备了什么礼物...

在这些时刻中,我们通常会尝试回避这些让我们不快乐的信息,摇摇头装作没看见,或是过一会儿再处理。

为什么我们要故意装傻?|一种保护机制

在2018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们通常会回避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有着潜在的好处[1]。研究者们制作了一个量表,用来测量个体接受这类信息的程度。(量表传送门→[2])

调查显示,对于有较高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人来说,只有 7% 的人愿意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疾病症状。

这听起来有点像“我不检查”=“我没有病”。

在这种情境下,即便我们对信息很感兴趣,我们依旧主动选择不去了解信息,这种行为称作故意装傻(deliberate ignorance)。人们采取故意装傻的态度,可以回避不好的消息给自己带来的无力感,保护自己不受到太多的伤害。

比如,也有研究显示,股市跌停时,投资者会比以往更少地查看账户。在听说股票价格下跌的信息时,投资者可能会选择不查看账户,回避因为没有选对股票产生的遗憾和不适感[3]。

人格因素︱不同的人不同态度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这类不愉快却能给人们带来好处的信息,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态度。

研究者们调查了参与者们的个人特征,包括一些基本信息和大五人格。调查显示,信息回避的程度与个体的性别、年龄、收入和教育水平没什么关系。而在开放性、尽责性和外倾性维度上得分较高的人更容易接受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信息。而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较高的个体,会更拒绝接受这样的信息[3]。

也就是说,那些对生活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的人,更愿意去求知探索、接受新的观念,因此他们更同意接受这类信息。而在生活中更敏感、更容易情绪化的个体,在接受这样信息时会感到“啊,怎么又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好烦”。他们面对这类会给自己带来不快乐的信息时,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他们也更难接受这类信息。

生活中,开放性较高的人对于各种信息的接受性会比神经质型的人更高。但即便是开放性、外倾性很高的个体,对于会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信息也并不是能够完全接受,而是存在着较低程度的回避。

快乐的信息也想回避?|信息种类

人们不仅会回避让自己难过的信息,也会回避给自己带来惊喜的信息[4]。

咦,人们居然会回避快乐?!

研究中,研究者们调查了2000多名参与者们对于未来积极事件的态度,比如是否想知道下一个圣诞节礼物是什么,是否想知道自己孩子的性别等。结果显示,有60%以上的人表示不想知道自己未来的礼物是什么,有大约37%的人表示不想知道自己孩子的性别[3]。

在这类情境下,信息回避可以帮助个体保留对重要事件的惊喜感。相比于事事都要计划好,这种对惊喜感的保留可以让人们更加期待生活。

信息回避是“不好”的吗?

似乎我们总会认为“回避”是不好的,比如从小到大的教育希望我们能勇敢面对一切事情,遇到困难不要畏缩balabala。

可对于信息回避,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归为好的或是坏的。

信息回避作为一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当我们因为它过度回避一些关键的信息,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时,它可能是一个问题。但是,在收到信息那个时刻选择回避信息,会让我们暂时地不去接触信息本身带来的痛苦,也会让我们在未来享受到快乐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感。

因此,信息回避没有好与不好之分。

在想要忽视的信息面前,灵活地使用信息回避策略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比如当学堂君刚刚查到发挥不好的科目成绩感到有些低落,又突然收到了编辑大大的审稿意见时,不如稍微逃避个十分钟半小时,喝个奶茶看个番,整理好心态再出发~(编辑大大不要打我ο(=•ω<=)ρ⌒☆)

信息回避只是我们应对世界的一种方式,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我们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并与之相处,我们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好生活。

有时你因为没回避消息而不开心,但有的消息你因为回避了而感到焦虑,左右为难的时候,就是应该加深对自己了解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什么选择会是在更好地生活?但大家不要回避学堂君的消息哦- ̗̀(๑ᵔ⌔ᵔ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