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心理正常吗
心理这个词最近被提及的频率是越来越高了。其实在国外有一个职业特别吃香,那就是心理医生。为什么呢?因为国外特别是西方有几个国家已经完成了物质社会的过度,大家更注重精神层次的丰富和健康。而很多人由于外界的压力会得心理疾病,所以心理医生的需求就越来越大。
什么是偷窥心理?人都是很好奇的,谁都想知道别人的隐私,但一般人都能控制住自己的这种好奇心,那么什么是偷窥心理呢?下面小编带大家分析分析。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偷窥心理主要成因有:
1.个人成长的需要
从娘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对于孩子来说,一切事物都是未知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属于疑问和隐私,他怀着新奇、激动和迷惑开始接触、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问和隐私就形成了一种动力,导致儿童对隐私的好奇和探求欲的形成。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生来就存在对隐私的好奇的,喜欢窥探隐私,是天生的,是人类的天性。
2.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
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就像在一个班级里面,成绩好的学生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来获得别人认可,成绩差的通过做小动作或调皮捣蛋来获得同学的关注。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显示自己的“能耐”。
3.自我保护的需要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在潜意识里有两手准备:一是在自己隐私受到威胁时用以威胁他人,二是借鉴别人的过错来完善或提醒自己。
4.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来自于童年,来自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儿童通过窥探父母隐私来了解自身来历,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破解了父母的全部情感隐私,从理论上讲,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将不会过分热衷于别人的隐私。只有那些儿童期窥探欲没有得到足够满足的人,到成年期后才会疯狂地窥探别人的隐私。有极少数人,通过窥探别人隐私的过程,来满足一种扭曲、变态的原始欲求,形成了一种变态人格。
每个人都是旁观者,每个人在偷窥别人的同时,又必然成为别人的猎物。偷窥是一种心理,一种广泛存在的欲望。那么偷窥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与以下四个方面有关:
一、好奇
原始的好奇与社会禁忌之间的博弈。好奇是我们原始的本能,但是它与社会的禁忌之间总是存在着许多冲突,如同性欲,每个人都可能做,但是很少会在别人的双面下做,甚至在别人面前都不会谈。但是为了满足这种原始的本能需求,很多人就会选择用偷窥的方式。
二、完型
对缺憾的东西自然完型的欲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先天的“完型”倾向,就是对缺陷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加工使其变得完整。其实,从内心的深度,人是渴望完整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障碍,于是选择了偷窥这种反思。
三、控制
对于很多人来说,越是看到难以看到的东西,就越是有满足感、成就感。偷窥者主宰着整个局面,处于支配地位,掌握着对方关系的主动权。行为主体相对行为客体而言,更自由,更有控制感,更安全。控制感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人得到安全,通过控制来实现内心的安全感,使自己有所有依靠。但是为何要用偷窥来满足控制感呢?弗洛伊德认为,“异常”表现是正常表现无法满足愿望的结果。这样的解释也就说明了偷窥存在的合理性。
四、失控的心理变态。
其实任何的心理都是一条连续的曲线,犹如“数”的世界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曲线上的点,没有绝对的有或者无,所以也就有了大小之别,程度之分。正常的心理是一个范围,当你超过了这个范围之外就会有所谓的心理变态之说。偷窥者往往有这样的状态。
可见,人都是很好奇的,谁都想知道别人的隐私,但一般人都能控制住自己的这种好奇心,因为人毕竟要受到社会公德与良心的制约。中国人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非礼勿视”。如果超过此标准,在心理学层面上讲,就可以称为“好奇心过盛”,或是“好奇心失控”,再进一步,就是“好奇心变态”。而小丽显然是好奇心过盛,出于对别人隐私的强烈好奇,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产生偷看别人隐私的念头。偷窥别人的隐私,是对别人尊严的侵犯,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一般的偷窥心理并不是一种人格缺陷,也不是不能完全克服的,只要小丽能努力改变自己,就一定能够消除它。
其实,偷窥是人的本能欲望和社会禁忌之间的拉锯战,每个人都在这样的拉锯战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如同蜻蜓点水搬的尝试一下,而有的人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成为病态的“偷窥狂”。
所以说,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高情商的人是很受欢迎的。那么如何做一个情商高的人呢?其实只要懂得一点心理观察,善于捕捉一些细节,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是能提前判断的,可以事先做一些准备。
推荐内容
-
从双方攻击流感病毒
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某种抗体与流感病毒相互作用的新方法。这种以前未知的相互作用形式为开发更好的疫苗和更有效的药物以对抗流...
-
单细胞真菌通过融合宿主中的细胞而繁殖
Microsporidia引起腹泻,一种称为微孢子虫病的疾病甚至在免疫受损的个体中死亡。尽管存在广泛的医学问题,但科学家们还不确定这些单细胞真
-
防疫的“每一篙”都要咬紧顶住
当前,全国疫情整体形势有所好转但仍复杂严峻。当此关键时期,尤其不能有“歇脚松气”心态,唯有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才能防止来之不易...
-
心理知识:什么是心理健康标准_如何了解心理健康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物质化了,什么都要攀比,其实生活是自己的,过得开不开心只有自己知道。有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
-
“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历歧视”要过几关?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非常关注就业问题,针对就业歧视,多名代表委员提出要破解“35岁难题”。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最新研究表明 咖啡因 酒精会影响人类基因组
在一项新的酵母研究中,特拉维夫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咖啡因可缩短端粒,而酒精可延长端粒,端粒是染色体DNA的终点,与衰老
-
心理知识:青春期少女为何会叛逆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揣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知识的细节,去假设判断一些人的心理,也包括对自己的心理的认知。...
-
自然与培育 环境对玉米健康的影响大于遗传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要作物之一 - 每年收获的玉米超过10亿公吨,占全球谷物产量的37%。玉米产量估计占1 88亿公顷 - 大约相当于墨西
-
“红肉吃不得,白肉更健康”?一起来看 这一说法可信吗?
面对流言,希望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寻找官方回应。而不是着急着把流言传播出去,毕竟现在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出台了,网络上传播谣言...
-
抗击葡萄树干病的新工具
估计葡萄树干病每年造成澳大利亚葡萄酒部门损失数百万美元的产量,但现在葡萄种植者有了一种新的工具来更好地管理其影响。阿德莱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