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心理知识:咬指甲是什么心理

心理活动是每个人都有的。然而这样一个别人不知道的思想角落,往往容易被他人忽视。所以我们自身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不能让自己太压抑,需要帮助的话一定要表达出来。

一、咬指甲是什么心理
二、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方法
三、孩子咬指甲的危害

咬指甲是什么心理

1、咬指甲的心理分析

咬指甲并不是小孩的专利,很多成人也会咬指甲的经历。在心理学上来说,其实啃咬指甲,有时反映出一种心理情绪。往往与情绪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有关。

我们在不经意间咬指甲,如果有意识的注意一下,就会知道,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在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下,不由自主的去咬指甲。也就是说,我们咬指甲,是因为我们有压力,通过咬指甲来放松压力,同时我们考虑一些难以决择的问题时,也会咬指甲。

心理学家认为,咬指甲来缓解压力是由于在小时候这种行为被强烈的提醒,来源于父母强烈的提醒,“咬指甲”这个行为,可能反倒被保留下来,甚至越演越厉害,那么慢慢这个行为就成了这个孩子一个固定的情绪的一个释放和一个关系的再现。惩罚也可以强化,一个孩子因为一件事情被骂被打,这可能是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就会让他这个行为变本加厉。这种行为可能延续到成年。

2、咬指甲的鉴别诊断

咬指甲易混淆的症状,咬指甲是主要行为表现,须注意是否同时伴随有焦虑症、多动症及其他行为问题。

孩子表现为反复咬指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

3、咬指甲的原因

3.1、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所谓口欲期,即孩子1.5岁前的这一段时期,这时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吮吸和撕咬既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可以说,他们一旦对某一物品产生兴趣,很容易会用嘴或牙齿去“探索”、去感受它们。

此外,这一时期,孩子最重要的活动是吮吸妈妈的乳房,这既满足了他们的饮食需要,也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因这是这一阶段他们与妈妈建立情感联系的最重要方式。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一个婴儿亲近妈妈乳房的机会太少,他也容易执着吮吸和撕咬。

3.2、攻击欲望被压抑。牙齿和指甲是人类体表最坚硬的部分,而对一个孩子来讲,它们则是他最有力的攻击武器。那么,一个孩子热衷于牙齿和指甲相互撕咬的活动,这是不是有强烈的象征含义呢?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专家倾向于认为,咬指甲这样的行为,既意味着一个人将攻击转向自身,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主动毁掉自己最具攻击力的武器。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方法

1、一般疗法,家长首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症,单纯地采取打骂或惩罚非但无益,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积极寻找引起紧张和忧虑的因素,并及时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应给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损伤。

2、心理疗法,主要采用行为限制和正面引导。所谓行为限制,即当幼儿咬指甲时,父母应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并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表示赞允,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或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导,则是对合作的年长儿讲清道理,使其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行为偏离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纠正的。

咬指甲癖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矫治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故家长不但自己要有信心,而且还要增强患儿的信心。采取父母监督和孩子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戒除咬指甲癖这一行为偏离。孩子咬指甲的危害

会影响心理健康,小孩在咬指甲的时候总会受到父母的批评和训斥,但是不咬指甲的话,自己又控制不住,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又咬了,这样孩子虽然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又控制不住,影响心理健康。

感染疾病,人的手接触外界最多,特别是孩子,出于好奇,总喜欢这儿摸摸,那儿抓抓,甚至在地上爬,指甲缝中和指尖上会沾上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缝是利于细菌滋生的场所,一些寄生虫卵在指缝中可存活数天。孩子在咬指甲时,无疑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大量病菌 带入口腔和体内,导致口腔或牙齿感染,严重的会引发消化道,如细菌性痢疾,或者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造成指甲畸形,咬指甲还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损伤甲板,使甲板缩短,周边不整齐,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来光泽。

可能会增加体内铅含量,孩子喜欢玩各种玩具,很多玩具上面都有铅,通过咬指甲可能会把这些铅带入体内,增加体内铅含量。

所以说,心理这个词最近被提及的频率是越来越高了。其实在国外有一个职业特别吃香,那就是心理医生。为什么呢?因为国外特别是西方有几个国家已经完成了物质社会的过度,大家更注重精神层次的丰富和健康。而很多人由于外界的压力会得心理疾病,所以心理医生的需求就越来越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