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龙眼煮茶能治疗近视?真是如此?

当我们不知道一件事真假的时候,不防多等等官方的回应。因为信息碎片化,很多小伙伴现在上网很容易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就下定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认为造出的谣言来混淆大众,所以我们必须要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龙眼煮茶近视

  “吃啥补啥”这种说法何时出现,似乎很难考证,大概跟古代人高涨的健康欲望和笼统的科学意识有关,但是流传甚广,一直到现在都很有市场。比如,笔者这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消息称:“用龙眼肉和龙眼核以及枸杞,煮成茶,每天喝,至少坚持两个月,一切跟眼睛水晶体不正常有关的问题均有效,近视能从1000度降到200度。”

  这个说法看似有着内在逻辑,“龙眼”里有个“眼”字,所以能“补眼“,因此可以治疗近视。至于枸杞,大概是凑数的。

20190830093337_12d556.jpg

  想要知道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根据,首先要明确下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用眼率的提高,尤其在升学压力大的教育体制下,我国近视发病率极高,至少是31%,居世界第二,近视人口庞大,列全球第一。

  而这其中,我国青少年中近视率更高,并且呈逐年进行性递增趋势。学龄前儿童近视率约为10%,而在高中毕业生中则高达50%~80%以上。近视患者视力降低、视觉功能受到损害,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全球视力残疾病例中,有12.5%的盲和46.4%的低视力与近视有关。近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视力残疾的首要病因。根据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近视为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第二大问题。【1】

  近视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引起的、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疾病。【2】近视可分为轴性近视和非轴性近视两类,临床上以轴性近视较为多见。轴性近视的解剖学特征为:眼球前后径延长导致角膜等屈光成分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不相匹配。由于眼轴在发育过程中前后径过度伸长,以致平行光线经眼球后聚焦于视网膜前,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对于近视,还是应以预防为主。国内曾有流行病学研究,结论是:学校在城市、年级越高、家在城市、成绩中下、教室光线暗、坐在教室前排、看书距离<33 cm、看书时间过长、使用台灯之外的照明(比如13光灯)、家庭光线弱、躺着或趴着看书、台灯位置在左前方、眼保健操次数过多、父母患有近视以及存在挑食习惯等,具有导致近视患病概率上升的危险;反之,学校和家庭在农村、成绩好、学习光线好、坐在教室中排或后排、看书距离>33 em、坐在靠窗位置、看书时间短、使用普通台灯或工艺台灯、端正看书姿势、台灯位置合理、眼保健操次数不宜过多、父母没有近视、不挑食等,可能是降低近视患病概率的保护因素。

  假如预防不到位,已经患有近视,并且符合手术条件的,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如准分子激光屈光角膜手术,晶状体眼眼内晶状体植入术等。

  准分子激光屈光角膜手术治疗屈光不正开展十余年来,已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并发症,并且某些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患者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无法手术。晶状体眼眼内晶状体植入术开拓了屈光手术的又一途径,其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有很多的临床报告。

  对于那些年龄偏大并已经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屈光角膜手术或晶状体眼眼内晶状体植入术都不十分合适,所以积极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一举两得,免去了患者再次手术的负担。

  20世纪90年代末,发明了保留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它的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制作角膜瓣带来的风险(包括术中制作以及术后远期并发症),还可避免负压吸引,对于有眼底病变的患者(如:既往行过视网膜脱离手术)也非常安全。对于中低度近视患者,由于切削较浅,不良反应很轻甚至无,因此是最佳选择。【3】

  综上可知,高度近视是一种由于生理病变引起的疾病。对于近视,应该格外强调预防,在预防工作没有到位,已经患病的情况下,可以结合自身条件,采取适当的手术,进行治疗。龙眼肉不管是泡水还是煮粥,都不可能将原本变长的眼球前后径缩回正常,因而只是一种“吃啥补啥”的讹传,对于高度近视没有任何作用,不可轻信。

20190830093337_162833.jpg

龙眼茶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

---------------------

  参考文献:

  1,谢红莉, 谢作揩, 叶景, 等. 我国青少年近视现患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7): 439-442;

  2,宋晶. 近视及近视性弱视研究进展[J]. 国际眼科纵览, 2009, 33(5): 298-301;

  3,吴艺, 夏朝霞, 冯志贞, 等. 高度近视眼手术矫正选择及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 31(011): 1406-1409。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如果看完本文后你心里的疑问解开了,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让更多人避雷谣言,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