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炝锅会引发癌症?你知道哪些
相信很多人都被“误导”过。因为现在的网络信息非常丰富和更新迅速,还没等我们了解事情的详情,下一秒就又反转了。所以大家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多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样才能了解全面。
大蒜致癌
最近,有个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提到,“大蒜炝锅”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烹饪方式,其实非常不好。因为,在炝锅的过程中,大蒜会产生一种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
其实,这已经不是丙烯酰胺第一次登上新闻了。早在三月底,“星巴克咖啡致癌”一事中,它就出尽了风头。
所以,我们今天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丙烯酰胺和大蒜炝锅的关系,如果大蒜炝锅是丙烯酰胺的唯一来源,大不了以后不吃嘛;第二,丙烯酰胺到底会不会致癌。
丙烯酰胺是一种工业原料,常见于造纸、纺织、印染、污水处理、石油开采等行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发现,丙烯酰胺有职业性中毒的风险。[1]
在接触部位,丙烯酰胺可以引起皮肤多汗、湿冷、红斑、脱皮,经皮肤吸收后,还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异常,产生头痛、头晕、乏力乃至意识障碍等症状。[2]
丙烯酰胺模型(图片来源:en. wikipedia.org)
当然,职业性中毒,顾名思义,只发生在工作场合,通常只有短时内大量接触有毒物质才会引起。只要注意防护、避免泄漏,对普通人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
然而,2002年,情况了变了。这一年,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发现,某些食品中,也有丙烯酰胺。[3]
那么,是哪些食物呢?
各种食物。
土豆油炸会产生丙烯酰胺,咖啡烘培会产生丙烯酰胺,淀粉烘烤也会产生丙烯酰胺。所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在加热到120℃以上时,都有可能产生丙烯酰胺。
产生得多寡,和烹饪形式密切相关。烹饪温度较低时,几乎不会产生丙烯酰胺,加热时间越短,产生的丙烯酰胺越少;预处理,比如发酵,可以大大减少丙烯酰胺的产生。[4]此外,饮酒和吸烟也会增加丙烯酰胺暴露。[5]
因为烹饪形式五花八门,所以很难确定丙烯酰胺和食物的关系。即使同一种食物,烹饪方式不一样,丙烯酰胺含量也会不同。
总体而言,在家常食物中,炸薯条的丙烯酰胺含量是最高的。这可能是因为土豆条需要较高的油温、长时间油炸。
常见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单位μg/kg[6]
而大蒜,虽然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100g大蒜约含有24~27g碳水化合物,比土豆略高[7]),但一来,炝锅是为了逼出大蒜的香味,烹饪时间比炸薯条短得多,第二,质量差距在那里摆着。换句话说,如果真的很介意丙烯酰胺这个事儿,那么,比起大蒜炝锅,更应该警惕炸薯条。
接下来,咱们来看看丙烯酰胺的致癌性。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布的文献,丙烯酰胺属于2A类致癌物。所谓“2A类致癌物”,就是说,有实验证实,丙烯酰胺可以令实验动物患上癌症,但是对于人体而言,尚没有确切证据。
很多读者朋友可能一看到“致癌物”就心惊肉跳,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常吃的猪肉、牛肉、羊肉,因为色泽鲜红,又被称之为红肉,也是2A类致癌物;各种加工肉制品,比如香肠、熏肉、咸肉,则属于1类致癌物,比红肉和丙烯酰胺,又高了一个等级。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价致癌物的时候,只看证据强度、不看风险大小。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吃香肠,天天吃、顿顿吃,寿命无限又没有其他疾病,那么,他迟早会因为吃香肠患上癌症。只要满足相关条件就一定会出现预期结果,这叫证据强。风险大小,则更多关乎剂量。相比于香肠,人体对香烟、酒精的耐受要差得多,所以,现实生活中,吸烟、酗酒引起的癌症更多。
自2002年,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发布研究报告起,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癌症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权威机构,先后对丙烯酰胺的致癌风险做了评估。
然而截至今日,仍然没有证据表明,食物中的丙烯酰胺会增加癌症风险。
退一步讲,即使丙烯酰胺可以引起癌症,也要达到一定剂量才行。动物实验表明,每日摄入0.3毫克/体重公斤,是丙烯酰胺致癌的临界点。[9]
对于体重5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15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才有担心的必要;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一公斤炸薯条,平均含有1312微克(1.3毫克)丙烯酰。
也就是说体重50公斤的人,一天吃11.5公斤的炸薯条,丙烯酰胺摄入,才会达到临界点。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丙烯酰胺这件事上,各大权威机构的意见是一致的:一方面,丙烯酰胺与癌症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普通人没有必要过于焦虑;另一方面,丙烯酰胺既不供能也不是人体必需物质,设法减少一些摄入也好。比如,可以减少食用煎炸和烘烤食品,如果非要吃,也可以降低烹饪温度、缩短烹饪时间。
----------------------------------------------------
参考文献
[1]宋林丽, 吴崇荣. 丙烯酰胺毒性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2005, 32(6): 325–328.
[2]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的诊断(代替GBZ 50-200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EB/OL]. [2018-05-06]. http://www.nhfpc.gov.cn/zhuz/pyl/201504/9f591f41c28145f3afcb0010636fd221.shtml.
[3]董红运, 于素芳. 丙烯酰胺的致癌性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 29(9): 858–861.
[4]武丽荣, 蒋新正, 鲍元奇. 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及减少措施[J]. 中国油脂, 2005, 30(7): 18–21.
[5]VESPER H W, BERNERT J T, OSPINA M等.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iomarkers for Smoking and Biomarkers for Acrylamide Exposure in Humans[J].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Biomarkers, 2007, 16(11): 2471–2478.
[6]宋雁, 李宁. 食品中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影响[J]. 卫生研究, 2005, 34(2): 241–243.
[7]管正学, 王建立, 张学予. 我国大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 自然资源, 1994, 5: 54–59.
[8]阮亮, 李迎春. 食品中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影响[J].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2005, 6: 000.
[9]世界卫生组织 | 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情况说明档案[EB/OL]. WHO, [2018-05-05]. http://www.who.int/foodsafety/areas_work/infosan/infosan_archives/zh/.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如果看完本文后你心里的疑问解开了,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让更多人避雷谣言,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
推荐内容
-
与让你变胖的“白色脂肪”相比,“褐色脂肪”真的有助于减肥?其
相信很多人都被“误导”过。因为现在的网络信息非常丰富和更新迅速,还没等我们了解事情的详情,下一秒就又反转了。所以大家在获取信息...
-
上海检察机关对8起涉疫刑事案件依法提起公诉
27日,上海检察机关对在疫情防控期间假借社区团购、招募方舱志愿者等名目实施诈骗的7起案件和1起哄抬物价非法经营案件依法提起公诉。 上
-
研究揭示了番茄成熟过程中DNA去甲基化的不同方面
利用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一组科学家发现,通过激活诱导基因和抑制成熟抑制基因,番茄成熟过程需要DNA去甲基化。普渡大学园艺与景观设计的
-
强化防病意识 提高早诊水平(履职风华)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慢性疾病防控。可以说,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也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
-
基因组学对社会的扩大影响
从产前遗传筛查到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的基因检测,基因组学正在迅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固定因素。基因组学和社会:扩大ELSI宇宙,为期三天
-
单细胞生物如何导向氧气
一组研究人员发现,居住在世界海洋和湖泊中的微小单细胞生物群能够通向氧气。在剑桥大学的电子生命科学家写作描述了动物的最近亲属choanafl
-
心理知识:用自己做头像的人是什么心理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高情商的人是很受欢迎的。那么如何做一个情商高的人呢?其实只要懂得一点心理观察,善于捕捉一些细节,我们...
-
两篇音乐选集现在存储在DNA中永恒
由于采用创新技术对DNA链中的数据进行编码,两项世界遗产 - 蒙特勒爵士音乐节录制并由EPFL数字化的歌曲 - 已经得到了永恒的保护。这标
-
JeffreyM.Trent癌症研究讲座
第10届Jeffrey M Trent癌症研究年度讲座将于2012年2月29日星期三上午10点举行。主讲人是Bert Vogelstein,医学博士,Clayton肿瘤学和病
-
苹果君,你到底招惹了谁?实际是这样...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很容易被带跑方向。有时候真相也许并不是网上说的那样,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