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发布重大研究成果,味精不能任性吃了!?来帮大家解答一下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在没有获得真正证实的消息之前,千万不能随意散播谣言,很容易造成以讹传讹的局面。
味精谷氨酸钠
1、味精是世界上用的最多的增味剂,已有上百年应用史。
2、味精的安全性很高,多数国家和地区不限制其在食品中的使用。
3、味精导致中餐综合征、哮喘、荨麻疹、致癌、肥胖、影响胰岛素分泌、神经损伤等说法均不可靠。
4、欧盟最新提出的安全摄入量基于一项神经发育研究,对欧盟管理政策的影响尚不明了。
5、中国居民钠摄入量普遍偏高,食品工业界要顺应时代潮流,努力降低产品钠含量。
谷氨酸是一种常见氨基酸,谷氨酸钠俗称味精。
人体可以合成谷氨酸,同时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取。
2017年7月,欧盟食品安全局发布最新评估报告,将谷氨酸及谷氨酸盐(谷氨酸钠、谷氨酸钾、谷氨酸钙、谷氨酸镁)的安全摄入量调整为每公斤体重30毫克,即60公斤重的成年人一天不超过1.8克。
同时他们还建议欧盟的管理部门强化食品中的添加限制,这可能是30年来味精遭遇的最大挑战。
【味精产业历史】
上世纪初,日本人从海带的鲜味得到启发,提取谷氨酸得到了“味之素”,实现了人类餐饮史上的一次飞跃。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化学家吴蕴初发明水解法生产谷氨酸的技术,将其称为“味精”以示和“味之素”的区别。
二战后,日本微生物学家发明了用短杆菌发酵糖蜜获取谷氨酸的新工艺,这种工艺经过不断优化一直沿用到今天。
味精以其良好的口味、低廉的价格征服了食品工业界和餐饮行业,数十年来长盛不衰。
【安全性】
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从食物蛋白质中消化吸收的谷氨酸大约是13克,而从味精摄入的大约是0.5克。
从这个角度说,味精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不会太差。
截至目前为止,针对味精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发育毒性或遗传毒性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并没有发现明确的毒副作用。
美国FDA在上世纪中叶就将味精纳入“GRAS”名单,也就是相当安全。
后来再次评估的结论是,在正常食用情况下,味精的安全性是完全有保障的。
科学证据表明,人工生产的谷氨酸钠和天然的谷氨酸钠在代谢和生理上并无区别,因此美国FDA规定,含有天然谷氨酸钠的食品(比如番茄酱),不得标注“不含味精”或“不添加味精”。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分别于1970年和1973年评估了谷氨酸及其盐类的安全性,设置了每公斤体重120毫克的安全摄入量。
1987年,JECFA再次评估后,将安全摄入量改为“无需限制”,即可以随便用。
2004年,JECFA又一次评估了谷氨酸的安全性并维持了之前的判断。
【使用情况】
味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被认为是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之一。
其中东亚是味精产量最多也是消费量最多的地区,全球味精总产量约200万吨,其中一半来自中国。
在欧盟,食物中添加味精的上限通常是每公斤食物10克,在调味品中的添加量没有限制。
在美国和中国,味精的使用不受限制,谷氨酸还可以单独作为香料使用。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港澳台等国和地区,味精的使用同样不受限制。
【欧盟新观点】
30多年来,味精虽屡受质疑但其安全性从未受到实质性挑战,直到最近欧盟提出了新的观点。
在一项神经发育毒性的研究中,谷氨酸钠对大白鼠造成负面效应的临界剂量是每公斤体重3.2克(以谷氨酸计)。
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欧盟食品安全局的专家组采取100倍安全系数,为谷氨酸及其盐类制定了新的安全摄入量,即每公斤体重30毫克,相当于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上限是1.8克。
欧盟认为,目前有些消费者的摄入量明显偏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欧盟是否会改变味精的管理政策还是未知数,但这无疑会引发食品行业新一轮的讨论。
尤其是味精用量较大的食品种类,比如午餐肉、火腿肠、调理牛排等加工肉制品;浓汤宝、酱油、方便面料包等调味品;辣条等重口味零食。
当然,食品行业并非没有对策,比如改用鲜味更强的呈味核苷酸等其他增味剂。
另外,通过传统方式熬制、发酵、抽提得到的调味品并不会受到“添加味精”的限制。
总之,人们对味觉的追求是不会停止的,就算不用味精也会有别的办法。
【味精综合征?】
1968年,一些消费者在吃中餐后出现不良反应,后来的研究将怀疑对象指向了味精,舆论将之称为“中餐馆综合征”,这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1995年,学界将这些和味精有关的症状统称为“味精综合征”,包括烧灼感、面部麻木、头痛、无力、眼跳、恶心、心悸等。
现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绝大多数和味精综合征有关的早期研究都存在设计缺陷,因此缺乏说服力。
最近十余年的研究也并未找到确切的答案,但大致规律是每天摄入量不超过3克就没事,而且只有极少数人对味精敏感。
在临床试验中,个别人在摄入大量味精后,可能出现上述味精综合征的症状,但并不严重,且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而当味精和食物一起吃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更不容易出现了,因此你并不用担心。
【哮喘?】
“味精造成哮喘”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但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十分可靠的科学证据。
有一些人觉得自己对味精敏感,但科学家通过安慰剂实验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果。
相对而言,更多的科学家相信味精并不会引发哮喘。
那些“味精导致哮喘”的研究证据,最大的问题是实验设计。
比如研究对象本身就处于哮喘不稳定的状态,研究期间不得不停药,导致哮喘发作。
在最新的一项“单盲”研究中,有一名患者出现了哮喘反应,不过当研究方案改为双盲时,哮喘反应就消失了。
注:让患者吃胶囊,有的胶囊里面是味精,有的胶囊里面是安慰剂。单盲是指患者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味精还是安慰剂,但医生知道,双盲是指医生也不知道。
【致癌?】
味精加热温度过高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一个叫焦谷氨酸的东西。
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谷氨酸转化为焦谷氨酸的比例越大,此外生产味精的过程也会产生焦谷氨酸杂质。
网上说焦谷氨酸可能致癌或有神经毒性,不过有趣的是,科研文献中并没有这个说法,倒是有改善大脑记忆和认知能力的证据。
实际上,焦谷氨酸是不产生鲜味的环状氨基酸, 是许多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中间产物。
它也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比如人的大脑和脊髓液中就有焦谷氨酸。
【其他】
针对味精的质疑还有不少,但基本上都属于个别偶发的情况。
比如“味精导致荨麻疹”,欧盟专家组认为,就算味精真的能诱发荨麻疹,也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个别案例中,味精可能与鼻炎症状有关,但也没有确凿证据。
“味精吃多了不好”似乎是个常识,但到底多少算多呢?
研究发现,味精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不过前提条件是空腹一次吃10克。
有个别研究发现,味精能毒害脑神经,不过你需要一次吃半斤,正常人不会这么做。
此外动物实验发现,味精吃多了可能增加肥胖概率,但在几项长期人群研究中并没发现这样的效应。
当然,味精吃多了肯定会影响血压,毕竟它是含钠的。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还有什么其他的流言困惑欢迎大家踊跃提问,小编会努力为大家寻找官方权威的说明来解答,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本栏目。
推荐内容
-
“不用谢谢阿姨,谢谢妈妈就行”——这支核酸采集队伍很暖心
“张嘴,啊!”“好,下一个!”疫情防控期间,核酸采集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必须。穿梭于大街小巷,寒来暑往,坚持为大家进行核酸采集的“...
-
将面部放在细胞表面上
在细胞表面,锚定在细胞膜上,多种蛋白质发挥功能,这对细胞至关重要。这些蛋白质,统称为表面组,是细胞与外界的天线,发送和接收信号...
-
黄鳝是吃避孕药长大的?需要好好科普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很容易被带跑方向。有时候真相也许并不是网上说的那样,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独立...
-
“神药”可令人青春永驻?其实是这样...
面对流言,希望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寻找官方回应。而不是着急着把流言传播出去,毕竟现在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出台了,网络上传播谣言...
-
用于聚合反应连续在线监测的智能系统
分析解。Testa的K报告了ACOMP关键部件的开发和来源,ACOMP是一种灵活的流变分析制造检测器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分析聚合物。 ACOMP是...
-
“15分钟活动圈” 提升疫情防控大数据分析效率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蕴 通讯员朱晓明)近日,国网西宁供电公司依托基于电力数据的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情况分析,更新了西宁市疫情静态管理
-
油条酥脆是洗衣粉的“功劳”?该信吗?
当我们不知道一件事真假的时候,不防多等等官方的回应。因为信息碎片化,很多小伙伴现在上网很容易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就下定论,其实很多...
-
基因组医学和公共卫生中的新生儿测序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降低了遗传分析的成本,以至于基因组规模测序可能在儿科护理中具有广泛的可用性似乎是合理的。基因组测序...
-
先坑妈后坑娃の7大母乳喂养谣言?实际是这样...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在没有获得真正证实的消息之前,千万不能随意散播谣言,很容易造成以讹传讹...
-
最好别做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大家现在也慢慢开始关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外界事物的巨大变化,很多人跟不上变化的脚步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