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用手机是否会增加患脑癌的风险?真的假的?

面对流言,希望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寻找官方回应。而不是着急着把流言传播出去,毕竟现在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出台了,网络上传播谣言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所以大家一定多注意。

手机致癌

20190830093332_c358b7.jpg

手机=脑癌?

  一项研究警告说,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患脑癌的风险可能是其他人的三倍。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手机或无绳电话超过25年的人,患脑癌的风险会提高。这是与使用手机或无绳电话不到一年的人相比得出的结论。

  脑胶质瘤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脑癌,研究人员在《Pathophysiology》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随着使用手机或无绳电话的时间的增加,患脑胶质瘤的概率也会增加。

  文章的第一作者Lennart Hardell博士说,“我们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使用手机和无绳电话25年后,患脑癌的风险或增加三倍。”

  很少有研究者在研究使用手机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时将无绳电话也纳入研究对象,而Hardell则是将无绳电话纳入研究对象的少数人之一。

  但是他的发现与以往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反,以前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使用手机确实会增加患脑癌的风险。

  不过,即使患脑胶质瘤的风险提高了两倍或者三倍,这个概率仍然是非常低的。

20190830093332_c67df1.jpg

手机辐射与脑癌的问题,国外研究仍未得出统一答案

  根据欧洲癌症杂志的研究,在1995年到2002年间,在每10万名欧洲人中,只有5人左右被诊断出患有某种形式的恶性脑肿瘤,也就是说比例为0.005%。

  如果这个比例提高三倍,就是每10万人中有16人左右患恶性脑肿瘤,即0.016%。

  Hardell是瑞典Orebro大学医院的一名肿瘤学家。在这项研究中,他和他的同事Michael Carlberg将1380名患恶性脑肿瘤的患者与没有这种肿瘤的人进行了比对。

  然后他们又比较了他们使用电话的情况。研究发现,说自己使用无绳电话或手机在20到25年之间的人被诊断出脑胶质瘤的概率,是那些说自己使用手机或无绳电话不到一年的人的两倍。

  Hardell是少数在研究手机与癌症的关系时将无绳电话纳入研究对象的研究者之一。他认为,无绳电话基座的辐射对健康有影响,如果使用者睡觉的位置就在电话机旁边时尤其如此。

  Hardell说,儿童可能是最容易受到无线电话辐射影响的。他们会吸收更多的射频电磁场,因为他们的头比较小、头骨较薄,脑的导电性也比较强。

  他还补充说,“女孩往往喜欢把智能手机放在枕头下面,但是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南加州大学的神经外科专家Gabriel Zada博士还认为,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更容易受到电磁场的影响,并建议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附近。

  不过他说,“我们很难提出正式的建议,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这不像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没有得到证明。”

  使用手机和无绳电话超过25年的人患脑胶质瘤的概率会增加三倍。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表明使用手机和无绳电话与脑胶质瘤以外的其他恶性脑部肿瘤之间的关系。

  使用手机和无绳电话最多的人(超过1486小时)患脑胶质瘤的概率是其他人的两倍。这是与使用手机和无绳电话比较少的人(1小时到122小时之间)相比较而言的。

  这样的研究有很多局限性,因为其研究结论依赖于患者能够记住自己几十年前的行为。

  Gabriel Zada博士在评价这项研究时建议我们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比如用手机通话时使用扬声器或者无线耳机。

  但是这项新的研究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使用手机或无绳电话的人更容易患脑部肿瘤的问题。

  Zada博士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他们患脑部肿瘤,但是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论。这是一个很负责的事情,决不能说就是手机引起了肿瘤。”

  他以前的研究就曾经发现,在1992年2006年间,美国加州患恶性肿瘤的人明显增加了。可是这项研究同时发现,在这个期间患脑胶质瘤的人口比例降低了。

  在2000年到2010年间,美国的手机数量增加了三倍。但是在整个美国,患脑部肿瘤的人并没有增加。

  Zada博士认为,现在的新研究提醒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他说,“这是进一步的证据,表明脑部肿瘤与手机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由来自14个国家的31位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将手机列为“可能致癌的”物品。

  美国癌症协会在它的网站上说,手机会放射电磁能量,这些能量可能被靠近手机的人体组织吸收。“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还没有就使用手机与脑、神经或头颈部的其他组织的癌症之间的联系得出一致的结论。”

20190830093332_c9aeb6.jpg

扪心自问,你会因为辐射不用手机么?

  (原文转自ngrguardiannews.com,编译。转载请标注来源。)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如果看完本文后你心里的疑问解开了,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让更多人避雷谣言,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