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敞开吃,血糖不升高”的电饭煲,你要来一个吗?来帮大家解答一下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坊间流言。然而很少人去求证这些流言的真实性,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真事。在这里,小编必须提醒大家,凡事不能片面的听取别人所说,一定要确实有了官方证实才能相信。

血糖电饭煲

缩微版

1、任何主食敞开吃都会升糖。

2、粗杂粮有利于控制升糖,糙米发芽饭只是其中一个选择。

3、“三高人群饭煲”的创新点实际是“方便的做出糙米发芽饭”。

4、控糖的关键是吃什么、吃多少,而不在饭煲。

20191029143220_4cf8c7.jpg

8月28日,中国质量协会40周年纪念大会。在会上,格力的董小姐表示:“现在还有人到日本买饭煲吗?我们的饭煲卖到日本,日本人告诉我,格力的饭煲比日本还要好。我们还做出三高人群的饭煲,如果有血糖高的人,买我们的饭煲,保证你敞开吃,血糖不升高。”

20191029143220_4e633e.jpg

此言一出,顿时成了网民热议的焦点,毕竟三高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但是“敞开吃,血糖不升高”的说法从科学道理来讲极其不可信,我的直觉是“大忽悠”。

为了查证这个电饭煲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我真的到网上找到了这个产品,某官方网店标价1299。

其实看到产品页面,我的疑惑已经消除了一半。

因为它做的并不是传统米饭,而是“糙米发芽饭”,血糖反应小一些是应该的。

20191029143221_50f844.jpg

传统大米是稻谷脱壳、研磨、抛光等工序得到,几乎只保留胚乳部分。

它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易消化,升糖指数达到80左右,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

糙米是稻谷脱壳之后不加工或简单加工得到的,包括胚、胚乳、种皮等。

它比大米多了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根据品种不同,升糖指数在50-70左右。

20191029143221_52bb56.jpg

而发芽后的糙米营养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淀粉含量下降,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成分增加,因此升糖指数进一步降低。

“适宜三高人群”,此言不虚也!

只不过董小姐吹过了头,不管什么锅、做什么饭,敞开吃,血糖照样会升上去的。

20191029143221_583f6e.jpg

那是不是应该鼓励大家都买一台回家,支持国货呢?

也不是这个意思。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大家主食粗细搭配,这里的粗杂粮包括小米、糙米(紫米)、燕麦、玉米、荞麦、红薯(紫薯)等。

也就是说,控制血糖有很多主食选择,糙米发芽饭只是其中之一,且未见得比其他粗杂粮更健康。

宣传文案中的GABA(γ-氨基丁酸)等物质,其生理活性确实有不少研究,包括降糖、降脂、降血压等等,但远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切不可迷信。

20191029143221_5b26b0.jpg

这个产品本质上是一个不错的普通电饭煲,加上一个温控程序,解决了“在家做糙米发芽饭不方便”的问题。

所以严格来讲,并不是“这个锅适宜三高人群”,而是“这个锅可以很方便的做出适宜三高人群的糙米发芽饭”。

但用其他的锅做杂粮饭也适宜三高人群,关键还是看你做的啥、怎么吃、吃多少,对吧?

如果你能明白这里面的逻辑,就知道到底要不要买这个锅了。

1、如果你想方便的做糙米发芽饭,可以买一个。

2、如果你并不觉得糙米发芽饭是必须的,也可以买一个。

买不买,看钱包,反正我是支持大家支持国货的。

20191029143221_5e991b.jpg

最后,这个产品的官方网店宣传页面还有些小问题,建议格力的营销团队关注一下。

1、糙米发芽饭的温度曲线示意图中,50度发芽是不可能的,过了40度都悬。

2、闷煮温度估算达到150度,需要大约5个大气压,这个锅简直跟个炸弹差不多。(普通高压锅不到2个大气压,温度在120度左右)

示意图不能太随意。

20191029143222_62c9fc.jpg

3、配图中的鱼明显不是鲤鱼,花样蒸也不能变魔术。

20191029143222_64d3ee.jpg

4、产品为了满足便捷性,整个发芽过程只有4小时,这是有疑问的。

即使用专门配制的催芽液、添加赤霉酸等调节剂,4小时也是不可思议的快。

短时间能不能发芽是一方面,发芽率是多少,也很难说,不同品种的糙米发芽速度也不一样。

其实快并不一定好,如果延长浸泡和催芽时间,宣传文案中提到的GABA含量是成倍增加的。

20191029143222_69495e.jpg

5、营养成分部分也有疑问,糙米和糙米发芽饭中的矿物质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下图数据是精米、糙米、发芽饭,都是以干重计算)

矿物质不会凭空增加,糙米做成发芽饭,钙质多了50%,我猜是自来水带入的。

但通常钙质丰富的自来水也会有比较多的镁,为啥镁几乎没变化?

当然,这只是一个有待核实的细节问题了。

20191029143222_6d72b9.jpg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还有什么其他的流言困惑欢迎大家踊跃提问,小编会努力为大家寻找官方权威的说明来解答,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本栏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