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手机发出的蓝光会损害脑细胞?来看学者的建议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坊间流言。然而很少人去求证这些流言的真实性,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真事。在这里,小编必须提醒大家,凡事不能片面的听取别人所说,一定要确实有了官方证实才能相信。

手机蓝光

防蓝光眼镜是在用一个不怎么靠谱的产品,去避免一个极其微弱的伤害。在眼科医生看来,手机最大的危害是引发视觉疲劳,唯一能保护眼睛的方法是健康用眼、注意休息,而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多半只是一种营销。

早上刷移动支付买份早餐,晚上睡前打一会游戏或者看看剧,这样高度依赖手机的生活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常态。但是我们也常常在新闻中读到,手机、电脑发出的蓝光有种种危害,近期一项研究甚至发现蓝光可能损害脑细胞和视网膜,并加速衰老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实验对象是果蝇,研究结论不能直接推广到人类身上。不过很多人还是会关心:手机、电脑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防蓝光眼镜、贴膜到底有用吗?

其实,蓝光对人体的危害并没有商家所说的那么夸张,并且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质量参差不齐。在眼科医生看来,手机最大的危害是引发视疲劳,这主要是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的。要想保护眼睛,唯一的办法是培养健康的用眼习惯,注意休息,更不能因为用了“防蓝光”产品就随心所欲地玩手机。

什么是蓝光?电子屏幕的蓝光来自LED

虽然可见光由红、橙、黄、绿、靛、蓝、紫这七种颜色组成,但可见光其实是连续光谱,蓝色对应其中400~500纳米(nm)的波段。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是90年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赤崎勇、天野弘和中村修二共同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红色和绿色LED很早就诞生了,但直到蓝光LED出现之后,我们才能够合成白色的光线,用上明亮、高效的LED灯。

如今包括手机屏幕在内,许多发白光的LED设备是用蓝色LED加上黄色荧光粉末涂层制成的。除此之外,太阳光也是蓝光的一个重要来源。来自太阳光的蓝光对调节生物钟起到了重要作用。多项研究显示,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可能扰乱生物钟,使人入睡困难。

95b7c2.

图注:电子设备的LED屏

防蓝光眼镜有用吗?大半“多此一举”

首先,电子产品的发光量和太阳光相比要小得太多。美国眼科协会明确指出:“没有证据表明电子屏幕的发光类型或发光量对眼睛有害……本协会不推荐任何专门用于操作电脑的眼部产品。”

已知对眼睛危害最大的光线其实是紫外线。美国眼科协会指出,过多的紫外线会增加某些眼部疾病的风险,如白内障、睑裂斑和翼状胬肉,建议在户外活动时使用太阳眼镜和宽檐帽,以减少眼睛受到的紫外线伤害。相比之下,电脑屏幕发出的紫外线极少(包括UVA和UVB),处于无法被检测到的水平。

其次,防蓝光眼镜缺乏统一、规范的市场标准,市面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自媒体“一小时爸爸”测评发现,部分防蓝光眼镜使用后反而蓝光比例上升。今年9月1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9年配装眼镜比较试验报告》也发现了不合格产品,并且报告指出:

“目前相关的眼镜标准并没有对防蓝光镜片的蓝光效果做规定,建议普通消费者谨慎选择防蓝光镜片。特殊眼病患者如黄斑疾患的人群,比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裂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以根据眼科医生建议选择防蓝光眼镜。”

总而言之,防蓝光眼镜是在用一个不怎么靠谱的产品,去避免一个极其微弱的伤害。至于防止近视加深之类的功效,完全是商家的夸大宣传。无论是高度近视,还是患有其他眼部疾病,都请听从医生建议佩戴合适的眼镜,定期进行必要的检查。

95e5a7.

图注:对眼睛伤害最大的是紫外线

保护眼睛没有捷径,防止疲劳是根本

电子产品厂商也早已注意到蓝光的危害,如今许多手机和电脑都具备夜间模式,开启之后屏幕会呈现一种昏黄的色调。和防蓝光眼镜、贴膜相比,夜间模式去除蓝光的效率更高,而且不需要另外花钱。

尽管如此,夜间模式也仍然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手机、电脑对眼睛的损害主要体现在长时间使用引发的视疲劳,以及眨眼频率降低引发的眼睛干涩。戴防蓝光眼镜也好,使用夜间模式也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培养健康的用眼习惯,才能真正保护眼睛。美国眼科协会建议:

1、使用电脑时,与屏幕保持大约一臂之长的距离;

2、如有必要可以使用磨砂贴膜,减少屏幕反光;

3、遵循“20-20-20”法则,即使用设备20分钟后,向20英尺(约6米)之外的远处眺望至少20秒;

4、感觉眼睛干涩时,可以使用人工泪液滋润眼睛;

5、调节室内灯光,调高屏幕对比度,减少视疲劳;

6、如果佩戴隐形眼镜,应和框架眼镜交替使用。

95d715.

图注:保护眼睛的唯一办法是健康用眼

作者 | 戚译引

审校 | 黄淑兰 中山小榄人民医院

责编 | 高佩雯

文章由腾讯科普“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团队推出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

95de75.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原来是这样,一直困扰小编我的问题今天终于解决了~希望也能让大家认清谣言,了解更多的事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