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检测 >

父母怎样爱孩子才是正确的?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敏家》你追了吗?

周迅饰演的中年离异女小敏,为观众呈现了一出错综复杂的家庭伦理关系。

小敏的前夫不务正业、好高骛远,整天跟一群狐朋狗友鬼混,家里也弄得乌烟瘴气。

结果,不仅把自己作得穷困潦倒,还导致备考的儿子发挥失常,以两分之差错失清华梦。

常听人说,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似乎父母对孩子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

可事实上,真的有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爱孩子。

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正确的引导。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多萝西·劳·诺尔蒂说:

“不是你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是他们在观察你的一言一行。”

父母是孩子观察和模仿的对象,父母的情绪、态度、价值观,将会直接传递并影响孩子的成长。

多萝西曾写过一首育儿诗《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优美的语言和正向的育儿理念至今风靡全球,成了无数家长、教师、养育者们的育儿宝典。

(诗集节选)

二十年前,多萝西又将这首诗的每句诗歌进行扩展和补充,编著了《一流的教养》一书。

再次成为家教指导畅销书,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出版。

对孩子而言,父母是他们最初的榜样,一言一行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

所以,要成为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的朋友,还是做一个只会发泄情绪的“敌人”,全看父母的选择。

01、父母的坏情绪,是不容忽视的敌意

《小敏家》里最让人心疼的孩子,就是小敏的儿子金家骏。

父母离婚,6岁的家骏被迫离开母亲,跟着父亲长大。可口口声声爱孩子的父亲,却只会在家骏面前发泄情绪。

小时候家骏想找妈妈,父亲不但感受不到孩子对妈妈的思念,还冷嘲热讽骂孩子没良心。

“你想去北京找你妈?没良心的,是我给你抚养长大的!你六岁她就抛弃你去北京享福去了,你想去找她?”

父亲的蛮横暴躁,逼得家骏跟母亲划清界限,一个人孤独地长大。

多萝西认为,很多父母都在家庭中制造了怨恨、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敌意”。

或许父母不认为自己有“敌意”,但他们日常流露出的情绪和行为,已经深深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来说,最残忍的并不是父母离婚,而是父母分开后,TA将失去其中一个人的爱。

相比家骏的不幸,另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陈佳佳,就显得幸运很多。

佳佳也很早离开妈妈,独自跟爸爸生活。但爸爸从未说过妈妈一句坏话,反而常在佳佳面前维护妈妈的形象。

甚至,在佳佳感激爸爸既当爹又当妈的贴心照顾时,爸爸还纠正佳佳,“你有妈妈,你妈妈是李萍,她对你非常好。”

爸爸的善良和坦然,让佳佳从小生活在积极阳光的情绪中,无忧无虑长大。

同样是单亲家庭,两个孩子的性格截然相反,产生影响的根源正是他们的父亲。

父母之间的问题,应该首先由大人解决,而不是将彼此的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这种压力。

因为父母并不能预料,大人之间的敌意,对孩子身心的伤害有多深。

02、被敌意笼罩的孩子,不是伤人就是伤己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说的就是敌意造成的后果。

一位父亲被上司训斥一通,心里窝着无名火,怒气冲冲回到家。结果看到妻子没有整理房间,心中的怒气全部撒到妻子身上。

妻子莫名委屈,转头看到上蹿下跳的孩子,忍不住一耳光甩过去。

弱小的孩子突然挨了打,一气之下把脚下的猫踢了个跟头。

当坏情绪在家庭成员之间蔓延,每个人都充满敌意,愤怒和争执一触即发。

最可怕的是,孩子会观察父母处理坏情绪的方式。

当父母任由坏情绪升级为敌意,孩子感受到的是,只有暴力能解决问题。

学校操场上的霸凌者,大多是这样形成的。

另外,弥漫的敌意不仅影响孩子的行为,更会打击孩子的内心。

即使父母没有发泄情绪,但他们冷漠的态度,也会导致孩子无所适从,产生挫败感。

曾有一部家庭教育片《茉莉的最后一天》,深深刺痛了很多人。

林茉莉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母都是高知,茉莉更是品学兼优,一切看起来都很和谐。

但谁也没想到,茉莉在一个平常的夜晚,选择从自家阳台上一跃而下,放弃了生命。

母亲极度伤心,但她不知道,导致茉莉死亡的根源,正是她的冷漠和敌意。

茉莉的一切都在母亲掌控之下,学什么专业、做什么习题、上什么辅导班,统统是母亲说了算。

茉莉不得不放弃心爱的文学梦,在母亲的压迫下,成为母亲理想中的样子。

但她压抑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就像掉进河里的溺水者即将窒息。

母亲不爱茉莉吗?当然爱,要不怎么会费尽心力为茉莉安排一切?

可一旦茉莉达不到母亲的标准,爱也就充满愤怒,长此以往,茉莉感受到的只有母亲的敌意。

《一流的教养》中提到,“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们将学会争斗。”

这种争斗,有可能是与外界为敌,与他人格格不入。也可能是始终不认同自己,总跟自己较劲。

无论是哪一种,对孩子来说都很残忍。

03、做成熟父母,养健康孩子

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曾说过:

“我们所有人都是被家庭这个大熔炉锻造出来的,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深刻地,而且往往是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他人。”

父母与子女之间,良性的互动会加深亲子关系,反之则会造成不可预料的伤害。

但是,父母应该怎样构建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一流的教养》中提出三点:

(1)发现表象背后的实质

四岁的弗兰克从幼儿园回到家,看起来情绪低落。

但爸爸妈妈忙碌了一天工作,此时爸爸收拾房间、妈妈准备晚餐,每个人都又累又饿,谁也没有停下来关注孩子的情绪。

弗兰克脱下外套,却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饼干盒,饼干撒了一地。

此时,如果父母发泄不满,那只会彼此指责,全家敌对。

好在,妈妈及时帮助弗兰克清理饼干,并对他说,没关系,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

妈妈捕捉到孩子的低落情绪,看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理解与包容。

这样的互动,不仅避免了一场争执,更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

心理学家李雪说:看见,是真正的爱。

越是在压力和糟糕的情绪下,父母越要看到表象背后的实质,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

(2)及时梳理情绪

当然,看见只是第一步,父母更应该帮孩子一起梳理情绪,释放心中的敌意。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单纯讲道理不容易沟通。但父母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走进孩子内心。

有一本关于情绪的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很适合亲子沟通。

比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想象,此时自己是什么小动物,有什么样的心情或感受,最想要得到什么。

如果孩子不开心,也许会想象自己是一头愤怒的狮子。如果孩子感到安全,也许会想象自己是一只温柔的小白兔。

当父母引导孩子一步步梳理清楚,孩子心中的压力也就自然释放出来了。

不让坏情绪累积成孩子的愤怒和敌意,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3)主动示弱,接受不完美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我们学习多少育儿知识、懂得多少育儿道理,飘忽不定的情绪就像多云的天气,随时可能反复。

因此,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必伪装成完美的父母。

孩子对父母的感受力超乎想象,父母的真实,更能让孩子感觉安全。

孩子会了解,每个人都有控制不了的事情,包括情绪。

确定这一点,反而能让亲子关系更放松。

同时,父母主动示弱,孩子将学到重要的一课——父母不完美,但父母也在努力学习处理坏情绪。

言传身教的前提,是父母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育儿这件事,而不是固守传统思维里的经验,不懂变通。

04、写在最后

养育孩子的经历,其实就是促使父母不断升级打怪、修炼自我的过程。

少批评多宽容、少批判多认同、少敌意多友善,是为人父母的教养智慧。

尽管我们都希望亲子之间相处和谐,但谁都不能避免坏情绪突然来袭。

幸运的是,只要父母有心,坏情绪也有积极的作用。

当我们忍不住发泄情绪时,不妨先预想可能的后果,是会变好还是更糟?

如此一步步走进内心、了解自己,其实正是处理坏情绪和化解敌意的途径。

当我们不再与坏情绪对抗,而是将它变成内省的工具,重新认识它、面对它、掌控它,我们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也会更加健康和谐。

孩子很快会长大、离开,有自己的世界。

父母养育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孩子从中感受到的力量无限大。

而这力量将伴随孩子一生,陪伴孩子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