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外研究 >

这场春天的疫情何时结束?国家卫健委回应5个焦点

这场春天的疫情何时结束?国家卫健委回应5个焦点

这场春天的疫情何时结束?国家卫健委回应5个焦点

原标题:这场春天的疫情何时结束?国家卫健委回应5个焦点

医疗机构不能因疫情处置一关了之、一封了之;不能将“动态清零”等同于全员核酸和全城封控。

2022年春,我国多地遭受新冠疫情侵袭,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要流行株。由于其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等特点,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

在4月29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动态清零”是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要始终坚持“动态清零”不犹豫、不动摇。

对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国家卫健委作出几点表态:医疗机构不能因疫情处置一关了之、一封了之;要让有看病需求的居民出得了小区门,进得去医院门。

不能将“动态清零”等同于全员核酸和全城封控,“动态清零”不是绝对的“零感染”。

如果选择“躺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将会面临严重挤兑风险。

疫苗对防重症与死亡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老年人疫苗接种必须加强。

“动态清零”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协同的,不能将其对立。计算“动态清零”政策的成本和收益,要算大账、总体账、动态算账;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民生账。抗疫投入实际上是为全国人民买了份保险。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经进入第四阶段,即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要抓住“动态清零”留出的时间窗口,做好疫苗接种、药物研发、医疗资源、隔离床位、物资供应、应急机制等相关准备,最终战胜疫情。

焦点1

危急重症患者核酸结果不明时,也要及时救治、不得推诿

一些受疫情影响的地区对部分区域实行封控、管控措施,群众就医受到影响。对疫情下“就医难”问题,李斌明确了四点看法。

对于危急重症患者,在核酸检测结果不明的情况下,要及时启动和规范使用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病房设立的缓冲区域,医务人员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不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延误治疗。

对封控区内的血液透析患者、放化疗等肿瘤患者,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地方要做好调查和统计,并建立台账,落实好连续的医疗服务保障。对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可开具长处方,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服务。

疫情防控期间,科学设置120等急救电话和便民服务的渠道,确保紧急情况下“打得通、联系上、找到人、看上病”。封控区和管控区对需要外出就医的人员,要点对点接送,闭环管理,让有看病需求的居民能够出得了小区的门,进得去医院的门。

对于发现病例的医疗机构,不能一关了之、一封了之,在采取封管控措施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力保障急诊、透析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分娩室等重点科室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焦点2

“动态清零”不等同于全员核酸和全城封控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威胁之下,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出现个位数病例就选择全员核酸、全域静默,对这样的做法,梁万年强调,“动态清零”不等同于全员核酸和全城封控。

梁万年介绍,奥密克戎变异株基本繁殖率可以达到9.5,中位数潜伏期是3天,原始株为5.4天,德尔塔为4天,一代一代传播的时间间隔是2.83天。“我们能不能在不进行全员核酸和全城封控的情况下,做到有效地防控疫情?我的回答是,只要做到‘四早’就可以。”

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梁万年表示,疫情发现得越早,传播链条就越清楚,精准度就越高,不一定需要更大的管控范围,只需在精准的、可控的范围里采取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和相应的管控措施。

反之,如果发现得晚,在不清楚传染源、感染者的波及范围和接触人群的情况下,就有必要适当扩大管控范围,加强核酸检测,加强相应的管控措施,这也是疫情防控的需要。

梁万年表示,做到“四早”,各地应做好相应准备,包括监测能力、发现报告和快速反应能力,对病毒的警惕和重视程度,以及各个部门和民众的参与度等。

目前,我国提倡“核酸+抗原自测”的联合检测策略,出现疫情的地方,应执行联合检测策略,尽早发现可能的感染者。

焦点3

如果“躺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将面临严重挤兑风险

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以来,选择“躺平”与病毒共存,还是继续坚持“动态清零”,引发讨论。梁万年表示,我国如果选择“躺平”,医疗卫生资源将面临严重挤兑风险。大量有基础病的患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的身体健康会受到威胁。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严重冲击。

他表示,各国选择何种防疫策略是基于防控理念决定的。我国的防控理念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必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选择“躺平”的国家是两种免疫状况并存,一是通过“群体免疫”,即自然感染的方式建立免疫屏障,已经有比较多的民众感染了病毒;二是通过疫苗接种来获得主动免疫。我国则主要通过疫苗接种获得主动免疫,建立免疫屏障。

梁万年表示,相比群体免疫这种被动免疫方式,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主动免疫是更好的。

目前,我国已接种了33亿多剂新冠疫苗,90%的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种,但是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还存在着接种率不平衡问题,需要提高老年人、儿童等脆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实现可控的主动免疫屏障。

焦点4

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防疫有四点启示

当前,北京、上海两个特大型城市正在遭受疫情侵袭。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大型城市防控应该注意什么?梁万年总结两个城市的经验特点,给出四点启示。

他分析,北京和上海都是特大型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同时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大,这给特大城市的抗疫增加了更大难度,是对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考验。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必须要优化打法,总的一条就是“以快制快”,工作“出手”速度要快于病毒传播速度,在时间上赛跑。

要树立信心,广东深圳、吉林长春和吉林市、天津等一些城市都经历了奥密克戎的侵袭,从实际情况看,采取有效策略和打法就能够控制病毒传播,实现“动态清零”。

在奥密克戎变异株面前,最为脆弱的人群是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最有效的保护手段是疫苗接种。北京和上海的老年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加强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提升疫苗全程接种,包括加强针的接种率。

同时,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要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是自2020年抗击武汉疫情以来形成的经验。做到“四应四尽”,就能够快速有效地切断传播链条。

最后一点,梁万年强调,疫情抗击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社会和每个人形成强大合力,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的抗疫应该是全社会的动员。

焦点5

社区传播致上海疫情防控难度增大,持续时间较长

上海疫情目前情况如何?梁万年表示,上海疫情防控还处在关键阶段,从报告的病例发病曲线来看,处在下降阶段,已经出现好转迹象。但是上海每天的发病数还在万例波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上海疫情为什么持续这么长时间?梁万年谈到了几个方面的原因,包括人口基数、系统容量、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等。

梁万年说,上海有近2500万人,组织一次核酸检测、落实某一个抗疫措施,需要系统周密、大量资源配置和动员协调才能有效完成。从市级政府到区,再到具体落地的街道、居委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难点。

这也对系统的抗击能力和容量提出挑战,比如核酸检测能力,要完成2500万人口的核酸检测,容量不够的时候,时间就会延长,这是又一个挑战。

同时,在抗疫的时候还要保证城市生命线的运行,保证必需的水、电、煤、气、公共安全等,保障老百姓正常的生活。比如,快递小哥、必要的交通、医护人员救治、社区的组织人员和志愿者等,这种必要的人口流动还是存在的。由于上海存在广泛的社区传播,这种人口流动也给防控带来了更大风险。

此外,一个这么大的城市,当疫情快速发展的时候,真正做到“四应四尽”需要充分准备和充足资源的保障。如果不够,如果没有实现“床等人”,势必会造成家庭内甚至社区的传播,实现“床等人”对上海也是一个挑战。

梁万年表示,由于人口密度大,上海此次疫情形成了广泛的社区传播,防控难度也比发生在一个局部的区域性聚集性疫情更大。所以,时间可能比较长,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的筛查策略等更加频繁一些,会需要更长时间。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

责任编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