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外研究 >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原标题: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秦朝秦始皇时期,又称"传国玺"。玉玺是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珍贵的和氏璧雕刻而成。玉玺上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为历朝历代皇帝正统的凭证。更是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刻印玉玺的这块和氏璧,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28年,大破赵国而得来的。刻成玉玺后,便开启这块玉玺传奇的经历。相传秦始皇有次乘船路过洞庭湖,忽然间湖面风浪骤起,慌忙之下,秦始皇将玉玺抛入湖中,以求平安,方才解除了危险,八年后,有人将玉玺奉上,这才又归了大秦。

秦亡后,刘邦得此物,为汉传国玺,至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向宫中索要,当时的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抛于地面,摔坏了一角,王莽得到后,命人用黄金修补。而王莽兵败被杀后,玉玺几经碾转,最终落到了汉光武帝刘秀手中,就东汉皇室收藏,

直至东汉末,也就是汉灵帝中平六年,袁绍入宫,段珪携汉灵帝出逃,玉玺第一次失踪。一直到汉献帝时,孙坚率军攻打董卓,大军攻入洛阳后,某日见城南一口枯井中有五彩云气冒出,于是便派兵士进入,只见井中有一个投井而死的宫女,宫女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小匣子,打开一开,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于是孙坚如获至宝,为了不引人耳目,就将玉玺藏在于妻子吴氏那里。

不曾想,还没等放热乎,就被袁术知道了,抢夺到自己手中,再后来,玉玺又被人送到了曹操的手里。之后归司马家的晋朝,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后,最终归于李唐。安安稳稳的到了唐末,天下大乱,这玉玺就忽隐忽现,踪迹全无了。

到了宋朝,玉玺已经不知下落,民间曾有人报告说发现玉玺,结果均是赝品,而到了再之后的元朝,赝品越来越多,曾在元大都有人当街叫卖传国玉玺,而元朝曾将搜集来的历代各国的玉玺统统磨平,分发给大臣做私人印章用。有可能传国玉玺在此期间遭遇不测。

明代朱元璋登基后,一度追击北元,也未曾找到传国玉玺的下落。直至清末,溥仪被赶出皇宫,这传国玉玺算是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兰亭序真迹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为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游玩时所做。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一生作品的巅峰,而这件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直至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手中,此人自幼出家,临摹《兰亭集序》数十年,深得其神韵,临终前,将真迹传给了笛子辩才和尚。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后,想方设法从辩才和尚那里诓骗过来,到了李世民手中。

李世民得到后,如获至宝,一直到他驾崩前,还命人将真迹与他一同埋入昭陵。本以为此物就不会再现,不曾想在唐末,军阀作乱,昭陵被盗挖,传言《兰亭集序》也被一同拿了出来,但是据考证,当时盗挖昭陵的军阀名为温韬,在他所留下的出土清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的踪迹。所以,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盗挖的匆忙,并没有发现也没有将《兰亭集序》带出来。

还有一说就是,《兰亭集序》并没有随着李世民的下葬被埋进坟墓,而是在唐朝的皇宫中保存,到了唐高宗李治时代,被埋进了李治的乾陵中。唐朝的皇陵有十八座,那军阀温韬连挖十七座,等挖到李治的乾陵时,风雨大作,只得作罢。

不过,唐朝后,再也没有见过《兰亭集序》真迹的出现,现在最大可能就是在李治的乾陵中了。

如果找到传国玉玺和《兰亭集序》真迹,哪一件意义更大

当然是传国玉玺意义更大,这是毋庸置疑的。虽说《兰亭集序》真迹文化意义很深远,但是对比传国玉玺的历史积淀意义,还是要略逊一筹。

因为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在古代,更是一个皇帝,一个朝代是否正统的符号。不然每逢新朝,为何开过皇帝都要想法设法的找寻玉玺的下落呢?因为玉玺代表着我这个皇位,我这个朝代是上天安排的,是受命于天的。

责任编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