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外研究 >

介绍院外心脏骤停中的胺碘酮及母乳喂养婴儿引入过敏性食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用于院外心脏骤停中,用于休克难治性室颤或无脉搏动性室性心动过速,但未证明具有生存优势。

方法

在这项随机,双盲试验中,我们比较了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休克难治性心室纤颤或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成年人的肠胃外胺碘酮,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安慰剂,以及标准护理一击,血管进入。护理人员在10个北美地区招募了患者。主要结局是出院生存。次要结果是出院时神经功能良好。按方案(主要分析)人群包括所有符合入选标准并接受任何剂量的试验药物且其最初的心律性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对休克均难治的参与者。

介绍院外心脏骤停中的胺碘酮及母乳喂养婴儿引入过敏性食物

结果

在每个协议人群中,将3026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胺碘酮(974),利多卡因(993)或安慰剂(1059);其中有24.4%,23.7%和21.0%的患者可以存活到出院。胺碘酮与安慰剂的生存率差异为3.2个百分点(95%置信区间[CI]为-0.4至7.0; P = 0.08);利多卡因与安慰剂的比例为2.6个百分点(95%CI,-1.0至6.3; P = 0.16);胺碘酮对利多卡因的治疗率为0.7个百分点(95%CI,-3.2至4.7; P = 0.70)。三组出院时的神经学结果相似。关于是否看到逮捕,治疗效果存在异质性(P = 0.05);在目击者见证的逮捕中,活性药物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安慰剂的存活率,而在无见证者的逮捕中则与存活率无关。与利多卡因或安慰剂的接受者相比,更多的胺碘酮接受者需要临时起搏。

结论

总体而言,由于最初的电击难治性室颤或无脉搏动性心动过速,在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中,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均不能显着高于安慰剂组,其生存率或神经系统转归也没有明显提高。

介绍院外心脏骤停中的胺碘酮及母乳喂养婴儿引入过敏性食物

过敏性食物应引入母乳喂养婴儿的年龄尚不确定。我们评估了在母乳喂养的婴儿的饮食中尽早引入过敏性食品是否可以防止食物过敏的发展。

方法

我们从一般人群中招募了1303个3个月大的纯母乳喂养婴儿,并随机分配给他们以尽早引入六种致敏食品(花生,熟鸡蛋,牛奶,芝麻,白鱼和小麦;引入组)或英国推荐的纯母乳喂养至大约6个月大的现行做法(标准引入组)。主要结果是对1岁至3岁之间的六种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食物过敏。

结果

在意向性分析中,对标准干预组中有7.1%的参与者(595名参与者中的42名)和早期干预的5.6%的参与者对六种干预食品中的一种或多种产生了食物过敏。组(567个中的32个)(P = 0.32)。在按方案分析中,早期引入组中任何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标准引入组(2.4%vs. 7.3%,P = 0.01),花生过敏发生率也是如此( 0%比2.5%,P = 0.003)和鸡蛋过敏(1.4%比5.5%,P = 0.009); 对牛奶,芝麻,鱼或小麦没有显着影响。每周消耗2克花生或蛋清蛋白与这些过敏症的患病率相比,要少得多。

结论

该试验在意向性治疗分析中未显示出尽早引入变应原性食物的功效。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问题,即通过尽早引入多种变应原性食物来预防食物变态反应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