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外研究 >

科普莱姆病的症状及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归因于莱姆病的持续症状的治疗仍存在争议。我们评估了长期抗生素治疗归因于莱姆病的持续性症状是否比短期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科普莱姆病的症状及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方法

在欧洲进行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我们分配了具有莱姆病持续症状的患者-暂时与证实的莱姆病有关或伴有伯氏疏螺旋体的阳性IgG或IgM免疫印迹测定—接受为期12周的强力霉素,克拉霉素加羟氯喹或安慰剂口服治疗。在开始随机方案之前,所有研究组均接受开放性静脉注射头孢曲松治疗2周。主要结果指标是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这是通过RAND-36健康状况清单(RAND SF-36)的物理成分汇总得分(范围为15到61)评估的,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在头孢曲松2周疗程和12周疗程的随机研究药物或安慰剂治疗结束后第14周结束时。

结果

在281例接受随机分组的患者中,改良的意向治疗分析包括280例(强力霉素组86例,克拉霉素-羟氯喹组96例,安慰剂组98例)。在治疗期结束时,三个研究组之间的SF-36物理成分综合评分无显着差异,强力霉素组的平均评分为35.0(95%置信区间[CI]为33.5至36.5),为35.6。克拉霉素-羟氯喹组为(95%CI,34.2至37.1),安慰剂组为34.8(95%CI,33.4至36.2)(P = 0.69;相差0.2 [95%CI,–2.4至2.8]强力霉素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克拉霉素-羟氯喹组与安慰剂组相差0.9 [95%CI,–1.6至3.3]);在随后的研究访问中,各组之间的得分也没有显着差异(P = 0.35)。在所有研究组中,SF-36物理成分总分从基线到治疗期结束均显着增加(P <0.001)。研究组之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被认为与药物使用有关的四个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在两周开放标签的头孢曲松阶段,而在随机化的十二周阶段未发生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

对于因莱姆病引起的持续症状的患者,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对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没有带来短期治疗以外的其他有益作用。

科普莱姆病的症状及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在第2期研究中,口服Janus激酶1和2抑制剂baricitinib降低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而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前没有接受过生物药物来治疗风湿病(DMARDs)。

方法

在这项涉及527名患者的3期研究中,该患者对一种或多种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和/或其他生物DMARD或两者相关的不良反应不足或不可接受,我们以1: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给Baricitinib,每天2或4毫克或安慰剂,持续24周。终点在第12周进行分层测试以控制1型错误,这些终点是美国风湿病学会20%(ACR20)响应(主要终点),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HAQ-DI)得分,28个关节基于C反应蛋白水平的疾病活动评分(DAS28-CRP)和3.3或以下的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评分(范围为0.1到86.0,3.3或更低的评分表示缓解)。

结果

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相比,接受4 mg剂量的Baricitinib的患者在第12周出现ACR20反应的比例明显更高(55%vs. 27%,P <0.001)。对于HAQ-DI评分和DAS28-CRP评分,高剂量Baricitinib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的差异也很显着,但SDAI评分不超过3.3时差异不明显。接受感染的包括感染在内,接受2 mg剂量的Baricitinib和接受4 mg剂量的患者在24周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分别为71%和77%,而64%)。 44%和40%,而31%)。三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10%和7%。高剂量组发生了两种非黑素瘤皮肤癌和两种主要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致命性中风。

结论

在类风湿关节炎且对生物DMARD反应不足的患者中,每日剂量为4 mg的Baricitinib与12周时的临床改善相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