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长颈龙新种 水陆两栖有点强
对于古时候的恐龙研究,科学家们一直靠的是对化石的研究,那么发现新的恐龙化石就非常重要了。那么最近古生物学家的发现就有点意思了。
“长脖子海怪”的秘密解开了!
本月初,古生物学家在《当代生物学》发表文章,指出100多年前就被人们找到的化石标本,其实是长颈龙属的两个不同种。
长颈龙的脖子几乎不弯曲,且长度可达躯干的3倍。人们早先发现的化石中,有的标本长达6米,有的则长约1.5米。在新发表的研究中,科学家指出即便体型类似、生活在相同水域,但种种迹象表明,它们以不同猎物为食,彼此间独立存在。
长颈龙化石在欧洲、以色列和中国都有出土,但一直以来的相关争论很多:这种爬行动物的脖子为何如此长?生活在海洋还是陆地上?尺寸不同的化石是否为同一种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它们生活在大约2.42亿年前的三叠纪,而就在2.52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有恢复迹象,第一批恐龙诞生。
研究团队从一系列标本中重新找出一些被压扁的头骨进行检查。通过CT扫描和数字定位,科学家对头骨进行重建,并找到了关键解剖细节。确认了大小两种尺寸的化石来自两种不同的动物。
数百万年前,长颈龙就已在海洋中捕猎。科学家据头骨细节,鉴定出两种体型不同的长颈龙(图片来源:《当代生物学》)
比如,小型头骨标本的牙齿形状与大型头骨有很大不同、小型头骨的骨骼年轮显示其为成年状态而非少年状态。两种长颈龙在相同水域中生存,但体型较大者以鱼类、鱿鱼等头足类动物为食,较小者则以虾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在世界多地发掘出的化石意味着尽管脖子很长,但它们经历过繁荣,地理分布广泛。
“CT扫描的功能足够强大,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化石细节。根据一个被压碎的头骨,我们也可以重建出几乎完整的、三维状态的头骨,从而找到关键形态学细节。”论文通讯作者、苏黎世大学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施皮克曼表示。
施皮克曼等人将体型较大的长颈龙命名为Tanystropheus hydroides(T·H),有别于较小的长颈龙Tanystropheus longobardicus(T·L)。
两种长颈龙的头骨特征都显示其为海洋动物,比如鼻孔在鼻子顶部,和鳄鱼一样,可浮出水面呼吸、都有细长的颈椎,但不灵活。
在狩猎时,长长的脖子有其功用。小小的头和长脖子在浑浊的水中很不容易被发现,即便游泳速度不快,长颈龙也可以出其不意捕获猎物。
长颈龙捕食概念图。(图片来源:Emma Finley-Jacob)
不过尽管适应了海洋环境,但科学家指出它们在产卵时都会回到陆地。
两个物种的同时存在为生态位分离提供了有力佐证,也让人一窥长颈龙演化图中的多样性,以及其生活的生态系统有多复杂。
不过讲真的,这样的恐龙都有点像是蛇的感觉,就是比蛇多了四个脚,唯一的问题是,靠化石推演的恐龙样子可能和真实的恐龙完全两个样子。
推荐内容
-
《小舍得》官宣开机 揭露“小升初”阶段的家庭百态
去年暑期档的尾声,高考题材剧《小欢喜》凭借其真实性和高话题一跃成为热门剧集。在热播剧《小欢喜》收到高度好评后,《小舍得》终于在5...
-
早餐吃这个发面饼吧,酸甜可口又筋道,比鸡蛋饼好吃多了!
早餐吃这个发面饼吧,酸甜可口又筋道,比鸡蛋饼好吃多了! 原标题:早餐吃这个发面饼吧,酸甜可口又筋道,
-
8月10日浙江舟山疫情最新数据公布 昨日弘进轮11名核酸阳性船员
疫情未结束,防范措施不可松懈。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
-
坚持一个月喝姜泡的水,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不妨我们尝试一下
坚持一个月喝姜泡的水,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不妨我们尝试一下 原标题:坚持一个月喝姜泡的水,身体会有哪
-
11月30日湖北武汉疫情消息公布 昨日,湖北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突
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有助于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减缓并最终阻断疾病流行,保护个人和家人的健康。...
-
人造蛋白质的无限潜力引领了智能细胞疗法的新时代
医学有金发姑娘的问题。许多疗法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和非常精确的剂量下才能安全有效 - 如果过早或过晚,过量或过少,药物可能无效或甚至有
-
欠薪球员外卖为生是怎么回事?外卖为生的背后真相是什么?
足坛欠薪多严重?欠薪球员外卖为生到底怎么回事?想必在在普通球迷眼中,职业球员都是挣大钱的,其实那只是顶级联赛的少部分人。在低级别...
-
8月2日广东疫情最新实时数据公布 广东昨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2例
广东1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2例,广州报告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8例。那么,对于广东疫情的这个话题,今天的你是否也在关注着?具体什么情况?下面
-
满足构成病毒体的数万亿种病毒
如果您认为自己没有病毒,请再想一想。它可能很难理解,但人体被大量微生物所占据,这些微生物通常被称为我们的微生物组,自人类早期以...
-
在婆罗洲狩猎是濒危猩猩面临的主要威胁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从1999年到2015年,东南亚婆罗洲岛上的猩猩数量大幅下降,更多的是由于人类的猎杀,而非栖息地的丧失。在这16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