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肝功能检测常用指标临床意义摘要

-

2022年4月28日发(作者:实图)

肝功能检测常用指标临床意义摘要

肝脏是的重要代谢器官,功能及其广泛复杂,当肝脏发生病变时,其功能会发生不

同程度的障碍。进行肝脏病的有关检验,有助于肝脏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估计。肝功

能检测是各级医院生化检验应用较多的一项检验组合。尽管各医院间肝功组合的项目不尽相

同,单就我院目前开展的肝功项目的临床意义,本人就部分教材、杂志作适当摘录。总结如

下:

1、胆红素由肝脏产生,经胆道排出,总胆红素升高表示胆道排泄受阻或肝脏摄取、代谢、

及分泌胆红素障碍。血清胆红素分为结合胆红素(DBIL)和非结合胆红素两类,结合胆红

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脏随尿排出体外,非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不能通过肾脏排出。当胆

红素生成过多或肝脏摄取、结合、转运及排泌胆红素障碍,或肝外胆道梗阻,均可引起血中

胆红素升高,临床上出现黄疸。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总胆红素>17.1umol/L,但<34.2umol/L,视诊不易察出,

称为隐性黄疸,当>34.2umol/L时,临床上出现黄疸称为显性黄疸。

(2)溶血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20

﹪,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恶性疟疾及新生儿黄疸等。

(3)肝细胞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结合胆红素与总

胆红素比值20-50﹪,常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活动期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4)阻塞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均增高,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50﹪,

常见于胆石症、原发性肝癌、胰头癌等。

黄疸的鉴别试验:

(1)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与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的鉴别,依靠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

素的分别定量,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则血中未

结合胆红素增高;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时,尿中胆红素阳性,胆红素视病因而异,肝炎时增

加,梗阻时减少或消失。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时,尿中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加。

(2)梗阻性黄疸与非梗阻性(肝细胞性)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的鉴别,可联合应用反映胆

道梗阻试验(ALP、LAP、GGT、血清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肝细胞损伤(ALT、AST、LDH

活性、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定量)等检验指标来加以鉴别。

正常人及三种黄疸的胆红素代谢测定结果

正常人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DBiL

3.4

↑↑

血清

TBil

3.4-17

↑↑

↑↑

DBil/TBil

0.20

<0.20

0.20-0.50

>0.50

尿液

胆红素

(–)

(–)

(﹢)

(﹢﹢)

尿胆原

<1:20

(﹢﹢)

(﹢)

(–)

2、肝脏是蛋白质合成最重要的器官,当肝细胞损害时,主要表现为蛋白质减少,又因肝细

胞受损刺激了浆细胞产生大量球蛋白引起血清球蛋白增加。

临床意义:

(1)急性肝脏损害:在急性肝炎早期或局限性肝损害时,因白蛋白半寿期为15-19天,故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测定均可正常。

(2)慢性肝脏损害: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

加,并随病情的加重而更加明显。总蛋白可因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改变而变化。如:球蛋白

正常或轻度增加,总蛋白可正常或轻度增加,A/G比值可正常或稍低。若球蛋白显著增加,

总蛋白可正常,则A/G比值倒置。血清白蛋白和A/G比值的动态观察常可提示病情的发

展和预后的估计。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病情好转则白蛋白逐渐

回升,A/G比值也接近正常。

(3)肝外疾病:①总蛋白或白蛋白减少可见于:Ⅰ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

积烧伤等。Ⅱ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等。Ⅲ摄入蛋白

质不足或吸收障碍。

②球蛋白增加:如黑热病、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球蛋白明显增加。

3、酶的测定方法:

酶测定方法,50年代以前大都使用“固定时间法”,即让酶与底物作用一段固定时间,

一般为半小时左右,然后停止酶反应,用光电比测产物生成量或底物消耗量,从而计算出

酶催化反应的平均速度,50年代中期,国际临床实验室开始采用“连续检测法”,即习惯上

所称的“动态法”,需要使用生化,可以测酶反应的初速度。其结果要比“固定时间

法”所测平均速度准确,在高浓度标本时尤为明显。这样同一疾病患者用两种方法所测酶的

结果并不一定平行一致,在疾病急性期,新法测定结果增加倍数常明星超过老法。例如肝炎

用赖氏法测ALT很少超过参考值上限的十倍,而新法在肝炎急性期可得到超过参考值上限

数十倍乃至百倍以上的结果,而与临床病理变化相一致,结果更准确。但即使同使用连续检

测法,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仍可出现较大差异。临床医师在分析酶测定结果(u/L)时,

应以报告实验室的参考值为准。

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1.大多数酶在男女之间无太大差异,但少数酶如CK、GGT在男女之间有明显差异,因此不

能以一个参考值作为诊断标准。CK在肌肉收缩中起重要作用,大量存在肌肉组织中,从总

体说男性肌肉比女性发达,所以血清CK在男女之间差异很大。GGT差异可能与雌激素抑制

GGT合成有关,嗜酒者可诱导GGT合成,而嗜酒者男性多于女性。酗酒者常引起GGT明显升

高。日本学者认为可根据血中GGT升高判断酗酒程度。如未累计肝脏,戒酒后一周GGT可降

至正常。

2.年龄;不少酶在儿童时期与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儿的CK、LD苹果酸脱氢酶(MD)、

ALP和谷氨酸脱氢酶(GLD)等常为的2-3倍。年龄引起变化最明显的酶是ALP,新生儿

略高于,至周岁增至的2-3倍,然后逐渐下降,至10岁左右,发育长高期ALP又

明显升高,可达到的3-5倍。这可能与该时期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代谢活跃密切有关,

切勿认为有肝脏病变,必要时应测ALP同工酶以资鉴别。

3.剧烈运动可引起血清中多种酶升高,升高程度和运动量及持续时间有关。从临床角度抽

血化验不宜过度运动,以免引起解释困难。

4.妊娠期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也可引起一些酶升高,如不注意有可能引起误诊。例如胎

盘产生耐热的ALP可引起血中ALP值超过正常。分娩期,子宫收缩,肌肉剧烈运动,可致

CK、CK-BB、AST、LD等升高,这些变化与心肌损伤无关。

临床意义:

1ALT(以前简称GPT)是肝细胞内合成的酶,主要分布在肝细胞的胞浆中,可从损伤的

肝细胞中释放入血液。肝炎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由于肝细胞中ALT浓度比血清高7000倍,

只要有1∕1000肝细胞中的ALT进入血液就足以使血中ALT升高一倍,故此酶是肝损坏的一

个很灵敏的指标。肝炎时早在黄疸前期就升高,峰值到达数千单位,为正常上限的百余倍。

一般而言,在急性肝炎时,血清ALT活性高低与临床病情轻重相平行。同时,由于ALT半寿

期较长,往往是肝炎恢复期最后降至正常的酶,是判断急性肝炎是否恢复的一个很好指标。

此外,在慢性肝炎,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肝炎ALT也经常升高,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

坏死,此时血中ALT可仅轻度升高,临终时明显下降,但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所谓“胆

酶分离”,常是肝坏死征兆。肝炎时,ALT常有明显变化,但不能反过来认为凡ALT升高者

就有肝炎,其他肝胆疾病如胆石症﹑胆囊炎﹑肝癌和肝淤血时也可升高。肝脏以外不少器官

也含有ALT。因此,在AMI﹑多发性肌炎﹑急性肾盂肾炎等患者血中ALT也可升高。但一般

而言,这些疾病ALT升高很少超过正常上限的十倍,常以400u∕L为界,超过此值绝大多数

可诊断为肝炎,同时,不少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氯丙嗪﹑地巴唑等,也可引起血中ALT

升高,但停药后就可下降。

AST(以前简称GOT),既往认为AST主要存在于心肌中,主要用于诊断AMI,肝中AST

含量虽低于心肌,但绝对含量(u∕mg)仍高于ALT,肝中AST和ALT含量比值约为2.5:1.0

由于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中,AS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病变较轻的肝脏疾病如急性肝

炎时,血中ALT升高程度高于AST,但在慢性肝炎时,特别是肝硬化时,病变累及线粒体,

此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因此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时以ALT敏感。而反映肝损伤程度时

AST较为敏感。故在国外对疑是肝炎患者同时测AST和ALT,并计算AST∕ALT值,正常约为

1.15.当AST﹑ALT活性增高(达正常20倍)情况下,AST∕ALT值在不同类型的肝细胞损伤

中有所不同,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时,AST∕ALT<1,急性肝炎第1﹑2﹑3﹑4

周比值分别为0.7﹑0.5﹑0.3和0.2,如此值有升高趋向,应注意有无发展为慢性肝炎可能。

重症肝炎﹑酒精性肝炎时,AST∕ALT>1,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或轻型肝炎时此值降至0.56,

至恢复期逐渐上升,肝硬化代偿期比值为1.5﹣0.7,失代偿期为1.8﹣0.7,肝癌时,比值

明显上升,半数病例>3.0,肝硬化,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此比值亦可达3.0.

2ALP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前面已经提到ALP变化与年龄﹑妊娠密切相关。高

脂餐后,血清ALP活性升高,尤以血型为O型或B型的分泌型(唾液中可分泌血型抗原者)

人更为突出。年龄与妊娠与否对GGT影响不大,但男性血中GGT含量明显高于女性,可能

与前列腺丰富的GGT有关,酗酒会引起GGT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饮酒量有关,诊断疾病时

必须排除这一因素。

临床意义:

ALP和骨化过程密切相关,很多骨骼疾病如变形性骨炎﹑副甲状腺功能亢进﹑佝偻病﹑

软骨症﹑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肿瘤﹑骨折和肢端肥大症的患者血中ALP都可升高,尤其是变形

性骨炎,增高非常明显,可达正常上限值的50倍。对于早期诊断佝偻病和软骨病,ALP升

高早于血钙﹑磷变化以及X线检查,是一个很灵敏的诊断指标,但骨质疏松患者血中ALP

一般都在正常范围内。

在肝功组合中,ALP测定主要用于黄疸的鉴别诊断。阻塞性黄疸时血清ALP常早期明显

升高,甚至可达正常上限值的10﹣15倍。在完全阻塞性黄疸病例中,80%病例中ALP超过

正常上限5倍,一般而言,血清ALP持续低于正常上限2倍时,阻塞性黄疸可能性较小,肝

性黄疸(肝炎肝硬化)时ALP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3倍。约半数原发性肝

癌血中ALP升高,升高程度也常较明显,可达正常上限的5﹣10倍,甚至达15﹣20倍。如

在无黄疸肝脏疾病人血中发现ALP升高警惕有无肝癌可能。同时应考虑肝占位性病变﹑胆道

系统的损伤或炎症,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原发性硬化性胆囊炎﹑胆石症﹑酒精性肝炎﹑

慢性肝炎时,ALP均会升高。

GGT的测定在我国临床应用很广,GGT又是肝胆疾病中阳性率最高的酶。肝胆病患者

中95%病例GGT升高。其次是ALT,阳性率为83%,第三位时胆碱酯酶。GGT是胆道产生的酶,

但不是胆道、肝脏疾病特异性酶,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炎症、肝外梗阻时,GGT不仅阳

性率高,而且升高明显,可达正常上限的5-30倍,肝脏实质性疾病如肝炎、脂肪肝、肝硬

化时,GGT一般只是中度升高2-5倍,这点有助于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GGT又是诊断恶性

肿瘤有无肝转移的一种很有用的试验。肿瘤患者如GGT升高常说明有肝转移可能。

当ALP升高时,同时测GGT有助于鉴别ALP来源,如GGT正常说明此时ALP升高来自肝

外的器官,如骨骼疾病等。

GGT在反映慢性肝细胞损伤及其病变活动时较转氨酶敏感,GGT活动75%存在于肝细胞

微粒体,当慢性肝病有活动性病变时,诱导微粒体酶合成增加,在急性肝炎恢复期,ALT活

性已正常,如发现GGT活性持续升高,即可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即使ALT正常,如

GGT持续下降,在排除胆道疾病的前提下,提示病变仍在活动,慢性持续性肝炎GGT轻度增

高,慢性活动性肝炎GGT明显升高,肝细胞严重损伤、微粒体破坏时,GGT合成减少,故重

症肝炎、晚期肝硬化时GGT反而降低。

假性胆碱酯酶CHE能反映肝脏蛋白合成。CHE下降是判断肝脏疾病预后一个很好指标,

而在脂肪肝时随ALT和GGT的增高,CHE也可能增高。

1975年,德国内科学会年会提示ALT、GGT和CHE三种酶作为肝脏疾病时的酶过筛试验,

三种酶分别反映肝脏的不同病理过程;ALT增高往往说明肝实质细胞的损伤;GGT增高可以

说明胆汁淤积和对肝的“诱导作用”;测CHE可以检查肝脏蛋白合成功能,经过大量临床观

察发现,GGT增高占总病例的95%,ALT为83%,CHE有变化的为74%,其中63%活性下降,

11%上升。

大多数中毒病例如果累及肝脏,GGT灵敏度往往高于转氨酶,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血

中ALT活性正常,而GGT增高还见于胆石症、胆囊炎、药物诱导作用以及肝脏慢性淤血等。

3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障碍

①肝细胞合成白蛋白能力很强,正常人每天能合成10g,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血浆胶体渗

透压可因白蛋白合成不足而降低,同时球蛋白浓度反而升高,导致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

的比值降低,肝细胞损伤时,合成尿素的能力降低,可引起血氨升高。

肝细胞损伤时细胞内各种酶可逸入血中,使血中多种酶活性增高。

②肝细胞损伤时可导致脂肪肝的形成,肝实质细胞内有甘油三酯的蓄积,这是由于甘油三

酯在肝细胞内的合成与其向体循环中释放间的平衡失调所致,在脂肪肝肝细胞的线粒体

内,ALP、NAD及细胞素C的含量显著减少,由于糖代谢障碍而引起脂肪动员和CDP-

胆碱的形成不足,造成磷脂及VLDL的合成障碍,导致肝内脂肪向体循环的释放不足,

促使肝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堆积。

在重症肝细胞损伤时,肝细胞合成胆固醇的能力降低,这种情况见于严重的肝细胞炎症

及变性坏死。肝细胞严重损伤时,由于糖代谢障碍,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可导致酮症。

乙型肝炎六项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抗s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e抗c抗

c-Ig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临床意义

急慢性肝炎;提示HBV复制,传染性强

急性HBV感染,慢性HBSAg携带,传染性弱

急性HBV趋向恢复,慢性HBSAg携带,传染性弱

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过HBV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非典型恢复型急性HBV感染

既往感染过HBV,急性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过HBV,急性感染窗口期

主动或被动免疫后,HBV感染后,已康复

既往感染过HBV,急性HBV已康复

急性HBV感染早期,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

慢性HBSAg携带者,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早期HBV感染或慢性携带者,强传染性

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SAg携带者

急性乙型肝炎,提示HBV复制,传染性强

慢性活动性肝炎,炎症活动期

急性乙型肝炎,HBV复制,传染性强

急性HBV感染或近期感染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