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不孕症研究概况_杨菁

-

2022年4月22日发(作者:乙肝疫苗接种时间)

232

[6]LiTC,entmiscarriage:anetiology,

managementandprognosis[J].HumReprodUpdate,2002,8:

463-481.

[7]RezaeiA,DabbaghA.T-helper(1)cytokinesincreaseduring

earlypregnancyinwomenwithahistoryofrecurrent

spontaneousabortion[J].MedSciMonit,2002,8:607-610.

[8]MorikawaM,YamadaH,KatoEH,activity

andsubsetsinwomenwithahistoryofspontaneousabortion-

Cause,numberofaborti,andsubsequentpregnancy

outcome[J].GynecolObstetInvest,2001,52(3):163-167.

[9]YamadaH,KatoEH,KobashiG,cellactivity

inearlypregnancycorrelateswithsubsequentabortionwith

normalchromosomesinwomenwithrecurrentabortion[J].Am

JReprodImmunol,2001,46(2):132-136.

[10]KerenS,ShamgarB,RonL,encesinnumber

andactivityofperipheralnaturalkillercellsinprimaryversus

secondaryrecurrentmiscarriage[J].FertilSteril,2003,80:

368-375.

[11]HayakawaS,KarasakiSM,ItohT,sofpaternal

immunizationorperipheralTh1/Th2balanceandTCRVbeta

andVgammarepertoireusageofpatientswithrecurrent

spontaneousaborti[J].AmJReprodImmunol,2000,43:

国外医学妇幼分册2005年第16卷第4期

107.

12]HiroshiA,KoichiT,TakuyaM,sof

immunotherapyforpatientswithunexplainedsecondary

recurrentaborti[J].Cliniimmunol,2003,106:175-180.

13]SzpakowskiA,MalinowskiA,luenceof

paternallymphocyteimmunizationonthebalanceofTh1/Th2

typereactivityinwomenwithunexplainedrecurrent

spontaneousabortion[J].GinekolPol,2000,71(6):586-592.

14]TanakaT,NaohikiU,JunkoN,al

thrombocytopeniainducedbymaternalanti-HLA

antibodies:apotentialsideeffectofallogenicleukocyte

immunizationforunexplainedrecurrentaborters[J].

ReprodImmunol,2000,46(1):51-57.

15]OleBC,HenrietteSN,orpassive

immunizationinunexplainedrecurrentmiscarriage[J].

ReprodImmunol,2004,62:41-52.

16]RaphaelBS,AlexS,CharlesN,sfultreatment

ofimmunologicabortionwithlow-dose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J].FertilSteril,2000,73:536-540.

17]RaphaelBS,AlexS,enous

immunoglobulin(IVIG)therapyforimmunologicabortion

[J].CliniandAppliedImmunoReviews,2002,2:187-199.

[责任编辑:韩 蓁]

[

[

[

[

[

[

不孕症研究概况

杨 菁,张 燕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湖北武汉430060)

[摘 要]近年来不孕症病人呈逐年增长趋势,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署1988~1989年双年度报告指出,

世界上有3500~7000万已婚育龄夫妇患有不孕症。而1995年该组织的统计学显示,全球不孕夫妇已达6000~8000

万对。它已成为影响人类发展与健康的一个全球性医学和社会学问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不孕症与心血管病、

肿瘤病列为当今影响人类生活和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不孕症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病因归结为生物学

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当今世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而不孕症的发病率反而呈明显的增加,与这3方面因素

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鉴于我国尚没有大规模的调查资料,不孕症的患病率只见于十分零星的调查,现将不孕症的患

病率及影响不孕症患病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不孕症;患病率;患病因素;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中图分类号]R7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14(2005)04-0232-04

Studyoninfertility

YANGJing,ZHANGYan

(ReproductionMedicalCenter,ThePeople'sHospitalofWuhanUniversity,HubeiWuhan430060,China)

[Abstract]Thenumberofpatientswithinfertilityhasincreasedyearbyyearinrecentyears,AccordingtodualyearlyreportfromWHO/

HRPbetween1988and1989,tisticaldatafromWHO/HRPshowedthat

ility,

cardiovasculardiseasesandtumorhavebeenlistedasthreeprincipaldiseaseswhichaffecthumanlifeandhealthaccordingtoWHO

idenceandprevalenceofinfertilityareinfluencedbythreemainfactors:biomedical,environmentalandsocialfactors.

Withdevelopmentofthestandardofmedicalservice,theincidenceofinfertilityincreasesparoxidically,Thiscomplicatedresultmaybe

e-scalesurveydataofinfertilityprevalencearereportedinourcountry.

ilityprevalenceandpredisposingfactorsweresummarizedinthisarticle.

[Keywords]infertility;prevalence;predisposingfactor;epidemiology;samplingsurvey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男女双方若并无不愿生育的愿

望,同居一年以上,有正常的性生活且均未采取避孕措施,仍未

[收稿日期]2005-04-21

[作者简介]杨 菁,女,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生殖医学的研究。

能受孕称为不孕症(infertility)。WHO1975年曾规定为2年,

1994年改为1年。目前,我国多数学者主张以2年为标准。

国外医学妇幼分册2005年第16卷第4期

不孕症是涉及全球各个地区或国家育龄夫妇的问题,它

是反映家庭幸福与否、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

是衡量这个国家和地区生殖健康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经济水

平、文化水平、生活水平等多个层面实际情况的重要指标.在

过去的50年中,各个国家人口结构和模式经历了很大的变

化,不孕症的发病情况也在不断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

加快、工作压力增加、环境污染恶化、饮食结构改变、以及人们

生育观念转变等,由此引起的生育能力下降问题也显现出来。

233

(19~49岁)的不孕症的患病率为15%,1986年Borrie通过对

澳大利亚当地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研究取育龄期最后一段(45

~49岁)得出结果不孕症的患病率为10%~12%;1986年

Rantala是在妇科防癌普查人中,用调查表调查芬兰30、35、

40岁妇女共4200人。得出的不孕症的患病率为15.4%;

1986年西班牙的不孕症患病率为3%~5%。80年代在亚美

尼亚开展的有关不孕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原发和继发的患

病率分别为3.2%和21.4%。据WHO综合人口统计学资料

分析,亚洲、中东地区原发性不孕率分别为3.0%和4.8%,欧

洲为5.4%,美国为6.0%,非洲最高为10.1%。据

WHO1982~1985年的一项研究报告,在全世界平均10%~

18%的不育夫妇中,病因在男方的约占20%,病因在女方者

占38%,属于夫妇双方原因的占27%,另有15%病因尚难确

定。

由于以上这些间接估计值存在严重的偏差,为了准确地

了解不孕症的患病率和病因学分类,WHO在80年代中末期

在25个国家的33个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次采用标准化诊断的

不孕不育症夫妇调查,结果表现发达国家约有5%~8%的夫

妇受到不孕不育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不孕症的患病

率可高达30%。90年代后期据WHO报告,世界范围内不孕

症的发生率已达10%~20%,最近工业发达国家的调查估计

已增至20%~25%。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

划署(WHO/HRP)的统计学显示,全球不孕夫妇已达6000~

8000万对。仅在美国1995年就有670万妇女寻求不孕服

务[1]。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就业压力及环境的恶化,不孕症

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

势。2003年英国Hirsh[2]报道,在不孕的夫妇中有一半是因

为男方的精子质量异常,性功能障碍。2002年芬兰的

Jorma[3]报道,斯堪的那维亚人近10年男性生殖力在下降,睾

丸癌在欧洲上升,精子浓度下降,精子活动力和形态学恶化,

致年轻一代生育力下降。

1 不孕症的分类

1.1 原发及继发

原发指女性性成熟后从未怀孕或从未生育过,继发是指

过去曾有过妊娠(包括足月妊娠、早产、流产和异位妊娠、葡萄

胎等)而再次出现不孕。男性原发不育是指男方从未使一个

女子受孕,男性继发性不孕是指男方曾经使一个女子受孕,以

后出现不孕。

1.2 绝对及相对

前者指夫妇一方有先天性或后天性解剖上或功能上的缺

陷,无法校正而不能受孕者;后者指夫妇一方因某种因素影响

受孕,经过适当治疗而可能受孕者。

1.3 男性及女性

根据不孕因素在男方或女方而区分。

1.4 器质性和功能性

前者指生殖器的病理解剖变化引起的不孕,后者主要指

内分泌异常引起的不孕。

2 不孕症患病率及发病率

2.1 患病率

患病率(prevalence)指某时点或时区内,某人中出现不

孕不育症的百分率,反映的是该人静态下的资料。可以通

过普查或随机抽样得到该概率。不孕症患病率(P)

某时点(或时区)患不孕症的人数(%)

P=

某地区被调查不育的人全部人数

2.2 发病率

发病率(incidencerate)指单位人在单位时间内的不孕

不育发生率(每年发生的新病例)。为动态资料,通过随防研

究可获得。

由于不能真正确定不孕不育的发病时间,不孕不育的发

病率常常很难精确计算。因此,对不孕不育的流行病学调查

报告的结果往往是不孕不育的患病率。

4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尚没有大规模的调查资料,早在70~80年代,不孕

症的患病率见于几分零星的调查,北京宣武医院于1986年5

月至1987年5月调查43109对已婚育龄夫妇,患病率为1.

6%。上海纺织系统当时调查的患病率为1.7%。国家计生

委1988年对全国2‰已婚妇女抽样调查,选用1976年到

1985年初婚妇女,总的不孕率为6.89%。天津市不孕率最低

为3.53%,青海省最高位19.08%。京、津、沪和华北地区的

不孕率显著低于其它地区,西部山区不孕率高于东部经济发

达地区。WHO/HRP曾于1989年指导中国在大连地区进行

不孕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抽样合格的6000多对夫妇进行

调查,总原发不孕率为3.01%,城市略高于农村,分别为1.

23%和0.8%。该组织80年代末指导我国上海对上海市区

近8000对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夫妇的前瞻性调查显

示,正式同居后1年期女方累计自然受孕概率为91.67%。

1985年~1990年河北省还对男性不育进行抽样调查,调查了

常住本地的20~40岁汉族育龄夫妇39476对,结果显示不

育率为11.47%,其中男性不育患者为1502例,占不育症的

33.15%。同时期河南省计生所对该省2市5县26000对45

岁以下育龄夫妇进行了原发性不孕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显示原发性不孕的患病率分别为1.96%和2.01%。上海

1988~1989年统计了7872对新婚夫妇,不孕率为5.1%,并

报道了与之有关的因素有年龄、教育、流产史、人流史、

3 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全球范围的人类生育能力明显下降。早在50年

代,Tietze(1956年)用人口统计学估计而推算出来美国20~

40岁妇女不孕症的患病率为15%。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各国学者开始重视不孕症的问题,陆续开展不孕发病率和病

因学的研究工作。1982年Rachootin将已婚育龄妇女中年龄

段(25~45岁)的1.4%分层随机抽样,抽查了709对夫妇的

调查结果,丹麦的不孕症的患病率为12%~18%;1984年日

本井上正人对本地区40岁以后无孩子的已婚妇女所占比例

计算出该地区40~49岁的不孕症患病率为20%。1985年

Hull把1982年至1983年到该地区医院就诊的不孕症患者人

数,结合官方审计资料所提供的15~44岁的已婚妇女人数计

算而得英国的不孕症的患病率为17%;1985年Mosher通过

对美国当地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研究调查于整个妇女育龄期

234

或宫内节育器、自身疾病[4]。2005年Liu报道原发不孕在中

国3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新疆(2.3%)、西藏(3.7%)、青

[5]海(3.7%)高于汉族。

我国90年代后少见关于不孕不育发病率的相关报道,湖

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5年3月24日网页上指出中

国目前尚没有不育症患病率的确切统计,就世界卫生组织调

查数据为14%~15%而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生殖中心

主任陈贵安教授认为这个数据对中国是过高了,中国的患病

率大约是5%,但是中国人的基数大,所以总数相对就很多。

北京市妇产医院医学生殖中心主任王树玉教授根据该院多年

不育症治疗和其他数据判断,中国不育症的发病率约为

10%。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生殖中心副主任沈浣教授感

觉,因为社会竞争、就业压力及环境的恶化,不育的病人的的

确确在增多。

国外医学妇幼分册2005年第16卷第4期

剂的乱用使精子质量的下降,数量减少、浓度下降、运动力减

小先,精子发育畸形,导致胎儿先天畸形、流产、低体重儿、早

产、死产和不育。2001年Sallmen[14]报道铅污染导致生殖毒

性,破坏精子,致男性不孕。

5.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影响包含多方面,主要有区域、种族、年龄、教

育、文化,医疗状况、经济情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

2003年Case[15]报道大约8%加拿大夫妇受不孕影响,且与妇

女的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35岁后发病率显著升高。1995年

Larsen报道不孕不育的发病率与初次性生活年龄有关(在20

~40岁不孕症患者中初次性生活年龄小于13岁的患病率为

15%,初次性生活年龄在19岁之后的患病率仅为4%)。同

时报道,不同地区的区域性也和不孕的发病率存在关系。

2001年Patrick报道印度原发和继发不孕分别为3%和8%,

发病率主要与性传播疾病(STD)、母亲健康状况、医疗贫

乏、妇女营养状况、年龄、生活方式、的使用、性伴侣、生

殖健康服务的提供、教育水平、经济地位、妇女的地位等都有

着密切的关系[16]。1994年Inhorn报道埃及特殊的社会文化

因素导致不孕。埃塞俄比亚80~81年从区域、种族、年龄分

析不孕不育,高水平的不孕在南方和西南方贯穿到东北(2.15

倍),生态因素的影响大于种族因素,基督教高于穆斯林,年龄

与发病率的关系为3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孕率增高。

[17]

2004年英国的Wilks报道吸烟有害女性生殖,且随着剂量

浓度的增加对生殖的损害加重。乙醇对生育能力的影响尚有

争议,有报道随着乙醇消耗量的增多无排卵性不孕的危险性

增加。同时社会心理因素对不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包括

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及公共卫生资源和条件等直接或

间接对人的内分泌系统和生育能力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生

殖健康的现状和观念也对不孕产生着影响,当前,青春期年龄

提前与生育年龄普遍延迟的矛盾比以往更为突出,即发育年

龄早、性能力建立早、性成熟早,而婚龄、育龄晚。婚前性行为

发生率及未婚人的人流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同时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又加剧生物因素导致不孕[18]。

2002年报道在非洲过早的初次性生活年龄,婚前性行为、再

婚次数的增加,临时婚姻关系,一夫多妻等导致非洲艾滋病、

性传播疾病肆虐。不孕不育居世界首位,流产、胎儿死亡率也

明显上升。尤其在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HIV译成流行

趋势[19]。

5 影响不孕症患病的因素

不孕症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不同的国

[6]

家、地区有很大差别,2001年美国的Prosser把不孕症的病

因归结为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当今

世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而不孕症的发病率反而呈明显

的增加,与这3个方面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5.1 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中女性不孕不育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器质性病

变、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与精神因素等。男性不育的原因有

下丘脑垂体的病变、睾丸病变、输精管及附属性腺、精子转运

功能障碍。目前导致不孕症最常见的原因是排卵问题、输卵

[7]

管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精液问题。近年来性传播疾病

(STD)是引起不孕症的主要原因,沙眼衣原体(CT)及艾滋病

是近年来主要的导致不孕症的性传播疾病。CT可引起男女

泌尿生殖道感染。WHO报道全球每年约5亿人新发性传播

疾病,其中的18%是由CT感染造成,多与淋球菌伴发。自

1994~2000年间,女性发病由1.8%增至3.5%,而男性从2.

1%增加至6.6%,而由此引起的输卵管性不孕症(TFI)占总

[8][9]TFI的36%

。2001年Gdoura报道在男性不育中感染沙

眼衣原体的占35.9%,并在其配对的在女性伴中检出感染沙

眼衣原体的占38%,染沙眼衣原体导致精液质量严重恶化。

在非洲艾滋病是导致不孕症的主要原因,非洲当前的生殖行

为主要表现为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及青少年怀孕。2000年

Ulla[10]报道非洲撒哈拉沙漠由于艾滋病及性传播疾病的肆

虐,继发不孕在多数非洲国家盛行,年龄20~44岁的育龄人

中,发病率从5%(多哥)~23%(中非共和国),相反,原发

不孕相对较低,只有1/3的国家大于3%。

5.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在不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近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的恶化正在悄无声息

地影响人类的生育能力。人造化学品被广泛应用,其种类和

产量在不断增加,人们在居住、交通、饮食、穿衣、休息等最基

本活动中都在不断地接触它们,并在体内积累。环境污染对

女性生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和排卵障碍病人明显增

多,闭经、月经稀发甚至卵巢功能早衰比较常见。环境污染对

男性主要是对精子质量的影响,2001年法国的Oliva[11]报道

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导致精子质量的恶化致男性不育。2002

年意大利的Petrelli[12]报道许多环境物质和杀虫剂对人类生

殖细胞发挥着细胞毒性效应,特殊的杀虫剂破坏着内分泌系

统,损坏着男性生育。2004年波兰的Hanke[13]报道由于杀虫

6 近年来导致不孕症发生率持续上升的原因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追求更高的教育和(或)职

业的目标,以致年轻人中要求30岁以后生育的倾向日益明

显。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育龄人口中,同性

恋、双性恋和多性伴比率上升,导致生殖道感染及接触性病的

危险性明显增加,从而使感染所致的生殖器官受损的发生率

也明显上升。全球的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继续呈增长趋势,我

国的性传播疾病又死灰复燃且猖獗起来,严重地威胁着生殖

健康及母婴健康,性传播疾病导致的不孕不育呈明显的增加

趋势。

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巨大

灾难。环境污染降低妇女生育力,如锰可使60%受害妇女不

排卵,30%黄体功能不全;铬、铜、铅、汞、镭等可降低生育力;

农药如DDT、DDE、DDD、狄氏剂、六氯化苯等可使雌激素代

谢障碍,导致不育;苯、丁醇化合物、氯乙烷、666、烃、聚合物、

国外医学妇幼分册2005年第16卷第4期

酞菁染料均可使雌激素分泌减少,影响生育。现代在牛、猪、

家禽、鱼等饲料中含大量刺激素,妇女食用后体内雌激素持续

偏高,可能导致多囊卵巢而不育。有害化学物质对男性生殖

功能更有影响,如铅、烷汞、锑、氯丁二熄、氯乙烯、己内酰胺、

二硝基甲苯、二铵甲苯等均可使精子减少,活力下降;铅和烷

汞可致减退;二硫化碳可致睾丸中毒。

、酗酒、过度吸烟及长期超剂量滥用某些药物等已是

造成不孕不症的常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人

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迅速提高,不孕夫妇要求诊治的愿

望更加迫切。

[参考文献]

[1]StephenEH,nfertilityservicesinthe

UnitedStates1995[J].FamPlannPerspect,2000,32(3):132-

137.

[2]bfertility[J].BMJ,2003,327(7416):669-672.

[3]JormaT,AnneMH,sinmalereproductive

healthandeffectsofendocrinedisruptorinScandinavian

countries[J].CadSaúdePúblicaRiodeJaneiro,2002,18(2):

413-420.

[4]CheY,ilityinShanghai:prevalence,

treatmentseekingandimpact[J].JournalofObstetrics&

Gynaecology,2002,22(6):643-648.

[5]LiuJ,LarsenU,enceofprimaryinfertility

inChina:in-depthanalysisofinfertilitydifferentialsinthree

minorityprovince/autonomousregi[J].JBiosocSci,2005,

37(1):55-74.

[6]ilityinthemodernworld:presentand

futureprospects[J].FamilyPractice,2001,18(4):469.

[7]LokIH,CheungLP,mentofinfertility

[J].TheHongKongPractitioner,2003,25:249-261.

[8]prevalenceofgenitalChlamydiatrachomatis

235

infectioninheteroualpatientsattheSydneySexualHealth

Centre,1994to2000[J].CommunDisIntell,2002,26(1):51-

55.

9]GdouraR,KeskesAL,BouzidF,dia

trachomatisandmaleinfertilityinTunisia[J].TheEuropean

JournalofContraceptionandReproductiveHealthCare,

2001,6(2):102-107.

10]yandsecondaryinfertilityinsub-Saharan

Africa[J].InternationalJournalofEpidemiology,2000,29:

285-291.

11]OlivaA,SpiraA,butionofenvironmental

factorstotheriskofmaleinfertility[J].Human

Reproduction,2001,16(8):1768-1776.

12]PetrelliG,nmentalriskfactorsandmale

fertilityandreproduction[J].Contraception,2002,65(4):297-

300.

13]HankeW,kofadversereproductiveand

developmentaldisordersduetooccupationalpesticide

exposure:anoverviewofcurrentepidemiologicalevidence

[J].IntJOccupMedEnvironHealth,2004,17(2):223-243.

14]retoleadandmalefertility[J].IntJ

OccupMedEnvironHealth,2001,14(3):219-222.

15]gies

forfamilyphysicians[J].CanFamPhysician,2003,49:1465-

1472.

16]PatrickJR,ulturalattitudestowards

infertilityandassistedreproductioninIndia[J].Geneva

WHO:CurrentPracticesandControversiesinAssisted

Reproduction,2001,60-74.

17]WilksDJ,gandfemalefecundity:the

effectandimportanceofstudydesign[J].EurJObstet

GynecolReprodBiol,2004,112(2):127-135.

18]SunilTS,ityinZambia[J].Annalsof

HumanBiology,2002,29(4):414-421.

19]JamesPM,ofHIV/AIDSonfertilityinsub-

saharanAfrica[J].AfricanPopulationStudies/Etudedela

PopulationAfricaine,2002,17(1):103-124.

[责任编辑:吕淑兰]

[

[

[

[

[

[

[

[

[

[

[

外阴念珠菌病的分类、真菌学和治疗进展

丛璞香1,樊尚荣2

(1.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妇产科,山东威海264400;2.广东深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36)

[摘 要]外阴念珠菌病被分类为单纯型外阴念珠菌病和复杂型外阴念珠菌病。根据其分类综述外阴

念珠菌病的治疗。

[关键词]外阴念珠菌病;分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14(2005)04-0235-03

Developmentinclassification,mycologyandtreatmentofvulvovaginalcandidiasis

CONGPu-xiang1,FANShang-rong2

(ment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WendengCentralHospital,ShandongWeihai264400,China;mentof

GynecologyandObstetrics,ShenzhenHospitalofBeijingUniversity,GuangdongShenzhen518036,China)

[Abstract]Vulvovaginalcandidiasisisclassifiedasuncompli

treatmentofvulvovaginalcandidasiswasreviewed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classificationforthedisease.

[Keywords]vulvovaginalcandidasis;classification;treatment

  50%~75%的妇女一生至少感染1次外阴念珠菌病

(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40%~50%的女性经历过

VVC复发,不超过5%的成年女性感染复发性VVC,无症状

妇女下生殖道念珠菌阳性率为15%~20%[1,2]。Meis等

[收稿日期]2004-10-29

[作者简介]丛璞香(1963年-),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妇产科感染的研究。

[审校者]樊尚荣,主任医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