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环境因素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2022年4月24日发(作者:摘草莓的季节)

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45卷第12期 一73一 

赵亚男,王晓东.环境因素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2):73—76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12.019 

环境因素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 

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赵亚男,王晓东‘ 

(石河子大学绿洲农作物病害防控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为研究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Acidovorax avell ̄e subsp.citrulli,简称Aac)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生物膜 

的能力,选用微孔板体外培养、结晶紫染、分光光度测定法检测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在不同载体、培养基、培养 

温度、培养时间、葡萄糖浓度、初始pH值条件下生物膜的形成能力。结果发现,在11种供试载体中,Aac在聚苯乙烯 

表面易形成稳定、明显的生物膜;在供试的6种培养基中,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LB)形成生物膜能力最强;以LB为培 

养基、聚苯乙烯孔板为载体、初始pH值为7、培养温度28 oc、培养24 h、葡萄糖浓度为30.0 mmol/L时,Aac形成生物 

膜能力最强。结果表明,不同载体、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葡萄糖浓度、初始培养pH值均对Aac生物膜形成能 

力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能为有效阻止Aac生物膜形成、有效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培养条件 

中图分类号:S43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2—0o73—04 。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由燕麦种西瓜亚种(Acidovora avenae 的耐药性,减少细菌分泌毒性因子,提升抗生素的抑菌效能, 

subsp.citrulli,简称Aac)引起,是一种严重的检疫性病害…。 

将大大提高细菌病害防治效果,同时也可缓解因滥用抗生素 

它具有发病快、危害重、防治难等特点,给哈密瓜的安全生产 等农药引起的环境安全问题。本试验通过测定哈密瓜细菌性 

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尚未发现免疫的哈密瓜品种 J。在 

果斑病病菌在体外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以期 

生产中长期和大量使用铜制剂、抗生素会导致环境安全、病原 了解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生物膜形成的干扰因素,为有 

菌耐药性问题的产生 。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许多细菌主 

效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提供新思路。 

要以生物膜形式存在 。植物生境相关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不仅对植物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是植物一病原物互作 

1材料与方法 

中具有毒性作用的致病因子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1.1材料 

aeruginosa)在紫花罗勒根部形成生物膜而引起病害,使受感 1.1.1供试培养基细菌培养基为营养肉汤(NB)、胰蛋白 

染植物7 d内死亡,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胨大豆肉汤(TS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LB)、酵母浸出粉 

在寄主根部形成生物膜,有利于其将毒性质粒注入寄主体内 胨葡萄糖液体培养基(YPD)、金氏培养液(KB)、M210培 

引起根癌病--, 。植物病原细菌柑橘溃疡病病菌生物膜在其 养基。 

定殖和病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细菌生物膜(bioiflm,简称 1.1.2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菌菌株 

BF)是由细菌体感应(quorum sensing,简称Qs)调控产生的 XJ05—1(Aac)由石河子大学植物保护系王晓东提供。Aac接 

生理效应(如生物膜、分泌毒性因子、集运动等)之一。是通 种于KB培养基中,28℃恒温培养36 h后备用。 

过胞外基质(蛋白质、多糖、脂肪等)聚集附着于生物或非生 1.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Multiskan酶标仪(Fc)、FE20 pH 

物表面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落 。处在成熟生物膜 计、uV一18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DNP一9272电热恒温培 

中的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是浮游细菌的100~1 000倍,细 养箱、96孔板、12孔板、葡萄糖(分析纯)。 

菌形成生物膜后,可通过限制药物渗透使药物在生物膜内无 1.2方法 

法达到有效抑菌浓度或影响生物膜内pH值而影响药物的解 1.2.1 Aac菌悬液的制备挑取少量Aac划线于KB培养基 

离度等机制,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抑菌效能,明显增强细菌的耐 上,28℃培养36 h后,用无菌水清洗培养物,制备3× 

药性… 。因此,抑制或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降低细菌 10 CFU/mL(D6oo =1.0)Aac菌悬液。 

1.2.2 Aac成膜的检测对生物膜的测定参照文献[14— 

收稿日期:2016—12—12 

15]描述的方法并略有改动。将浓度为3×10 CFU/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460485)。 

(D :1.0)的Aac菌悬液35 接种于装有100 培养 

作者简介:赵亚男(1992~),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基的96孔板中,每个测试样品6次重复。28℃静置培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E—mail:619020353@qq.eom。 24 h后用超纯水润洗孔板3次,加入200 ILL 0.4%结晶紫染 

通信作者:王晓东,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30 min,去掉染液,润洗直至流出液澄清,最后用200 L纯 

E—mail:wxdagr@shzu.edu.cn。 乙醇溶解,振荡,测定D 。 

74--—— 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45卷第l2期 

20.0、30.0 mmol/L)LB培养基的96孔聚苯乙烯微量孔板中, 

28℃静置培养24 h,测试生物膜的形成能力。 

1.2.3 Aac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膜形成的测定 试验载 

体:取700 浓度为3×10 CFU/mL菌液加入含有2 mL KB 

培养液的l2孔板中,分别将无菌处理后表面光滑的不锈钢片 

(网状不锈钢片)、表面粗糙的不锈钢片、玻璃片、聚苯乙烯 

初始pH值:取35 浓度为3 X 10 CFU/mI 菌液加入 

含有100 ILL pH值分别为9、8、7、6、5、4、3、2的LB培养基中, 

片、铝片、铁片、铜片、木条、锡纸、胶片、陶瓷片斜插入12孔 

板中,28℃静置培养24 h,测试生物膜形成能力。 

培养基:向96孔聚苯乙烯微量孔板中分别加入100 ILL 

TSB、KB、YPD、M210、NB、LB培养基,再加入35 L浓度为 

3×10 CFU/mL菌液。28℃静置培养24 h,测试生物膜形成 

能力。 

在96孔聚苯乙烯微量孔板中28℃静置培养24 h,测试生物 

膜的形成能力。 

1.3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AS 8.0软件中的方差分析程序(ANOVA)分析上 

述各试验处理问的差异显著性。比较各处理问的差异采用 

Duncan’s新复极差法。 

2结果与分析 

培养时间:向装有100 ILL LB培养基的96孑L聚苯乙烯微 

量孔板中加入35 L浓度为3×10 CFU/mL菌悬液。在 

28 qC条件下静置培养6、8、10、12、24、36、48、60 h后,测试生 

物膜的形成能力。培养温度:向装有100 ILL LB培养基的96 

孔聚苯乙烯微量孑L板中加入35 L浓度为3×10 CFU/mL菌 

2.1 不同附着材质对Aac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由图l可见,Aac在表面光滑的不锈钢片(E)、表面粗糙 

的不锈钢片(G)、玻璃片(K)、聚苯乙烯片(c)、铝片(D)、铁 

片(A)、铜片(H)、锡纸(B)、陶瓷片(J)表面可以形成生物 

膜,在胶片(F)、木条(I)上无法形成生物膜,在聚苯乙烯片 

上形成的生物膜明显、厚、稳定。 

悬液。分别在18、23、28、33℃条件下静置培养24 h,测试生 

物膜的形成能力。 

葡萄糖浓度l取35 浓度为3×10 CFU/mL菌液加入 

到含有100 I.tL不同浓度葡萄糖(0.0、5.6、7.0、11.1、l6.7、 

C 

图1 不同载体对Aac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2.2培养基对Aac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由图2可得,Aac在6种培养基中均可形成生物膜,其中 

2.3培养时间对Aac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由图3可得,Aac生物膜在形成初期,D 随着时间的 

延长逐渐提高,在24 h时D 达到最高值,这时生物膜形成 

能力最强,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D 逐渐下降,生物膜 

的形成能力逐渐减弱。 

Aac在LB培养基中形成生物膜能力最强,D, 最高,显著高 

于除YPD培养基外的其他试验组,在NB培养基中形成生物 

膜的能力最弱。 

,盲 

景 

g 

R 

铬 

鳘 

划 

0 

6 8 10 12 24 36 48 60 

时间(h) 

图3培养时间对Aac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4培养温度对Aac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2017年第45卷第12期 一75— 

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发现,成膜载体、培养基、时间、温度、葡萄 

(珊。 (7) g鹫 划 

糖浓度、初始pH值对其成膜能力均有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由图4可得,Aac在l8、23、28、33℃条件下均可形成生物 

1 l 1 0 O 0 0 膜,形成生物膜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28 时, 

4 2 O 8 6 4 2 O 

每n口) 攫镁 窨趟 

在11种供试载体中,Aac在聚苯乙烯片上易形成明显、稳定 

的生物膜;6种供试培养基中,Aac在LB培养基中形成生物膜 

的能力最强,D =2.05;以LB为培养基、聚苯乙烯孔板为 

培养载体,初始培养pH值为7、葡糖糖浓度为30.0 mmol/L、 

培养24 h时成膜能力达到最强,所检测的D 。 分别为 

1.34、1.98、1.30。 

D 。 达到最大值,随后温度升高,D, 下降,即生物膜形成 

能力减弱。 

不同温度下,Aac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是不同的。18~ 

28℃时,D 随温度升高逐渐提高,Aac生物膜形成能力逐 

l8 23 28 33 

培养温度(℃) 

图4培养温度对Aac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2,5初始pH值对Aac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由图5可得,Aac在初始pH值为5…4 3 2时几乎无法形 

成生物膜,D 。 接近0;当初始pH值为7时,检测的D, 。 最 

高,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在初始pH值为8—9时,D 。 逐 

渐降低,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 01  0 .8642}f l口c 口C 口C 口C 们fJlI blIU 1Jfl『IU bJfJlU b1f

2.6 葡萄糖浓度对Aac形成生物膜的影响 

由图6可得,Aac在葡萄糖浓度为0时形成生物膜的能 

力最弱,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形成生物膜的能力逐渐增 

强,在葡萄糖浓度为30.0 mmol/L时,D 最大,形成生物膜 

能力最强。 

日 

景2.0 

Q 

1.5 

餐 

1.0 

荨。一s 

O 

0 5.6 7.0 11.1 16.7 20.0 30.O 

葡萄糖浓度(erotol/L) 

图6葡萄糖浓度对Aac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了环境因素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生物 

渐增强。彭晓云等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金黄葡萄球菌生物 

膜生长影响试验中发现,温度与生物膜呈依赖关系,随着温度 

的升高,BF表面积增大 。但本研究发现,当Aac培养温度 

达到33℃时,D 减小,反而抑制了成膜能力。温度过高, 

可能使细胞组分(蛋白质、核酸等)产生不可逆的失活,丧失 

细胞功能,对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 

国外学者Sutherland发现,只要存在能合成胞外多糖的 

微生物菌属,就能形成成熟、稳定的生物膜 。并且研究表 

明,菌体黏附后生成的水不溶性多糖也有利于促进菌体间的 

聚集和维持生物膜的三维结构 。本试验在检测不同葡萄 

糖浓度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中发现, 

在不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Aof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最低;随 

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Aac形成生物膜的能力逐渐增强。葡 

萄糖浓度的增加促进了菌体间的相互黏附、聚集,增强了成膜 

能力。同时,杨虹等发现高浓度葡萄糖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 

膜的形成能力、厚度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 

在进行不同初始pH值对Aac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试验中 

发现,Aac在初始pH值低于6的环境里静置培养,成膜能力 

几乎丧失。初始pH值为7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最强,初始 

pH值为8~9时,Aac具有成膜能力,但逐渐减弱。刘文竹等 

研究发现,溶藻弧菌在pH值低于6的环境里,几乎无法形成 

生物膜,成膜能力受到明显抑制 。同时姜颖等研究也说 

明,低pH值条件下,培养的变形链球菌黏附力较弱,影响生 

物膜的形成 。细菌的体感应是细菌通过分泌可溶性信 

号分子来检测体密度并协调细菌生物功能的信息交流机 

制,为功能性生物膜的形成提供了保证。革兰氏阴性菌的QS 

系统主要由信号分子Ⅳ一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 

mosefine]actones,简称AHLs)、AHLs合成酶Lux I族蛋白、 

AHLs受体LuxR族蛋白组成 。作为Qs系统中的关键因 

子,AHLs可以调控细菌的生物膜形成、游现象、抗生素的 

合成等多种生理生化功能 。关于偏酸性的环境是否对Aac 

的体感应系统存在影响,这将是后续试验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赵廷昌,孙福在,王兵万,等.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鉴定 

[J].植物病理学报,2001,31(4):357—364. 

[2]林德佩.瓜类作物细菌性果实腐斑病(BFB)防治研究概述[J]. 

中国瓜菜,2005(4):35—37. 

[3]李威,任毓忠,丁建军,等.新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品种抗病性 

鉴定[J].北方园艺,2007,2007(3):186—188. 

[4]王晓东.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防 

江苏农业科学

机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2017年第45卷第12期 

quant ̄tahve model for the adherence of Staphylococci to medical 

[5]Web J S,Givskov M,Kjelleberg S.Bacterial biofilms:prokaryotic ad- 

ventures in nmlticellularity[J].Curt Opin Microbiol,2003,6(6): 

578—585. 

device[J].J Clin Microbiol,1985,22(6):996—1006. 

[15]Li x Z,Hauer B,Rosche B.Single species microbial—biofilm 

screening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J].Appl Mierobiol Bioteehnol, 

2007,76(6):1255—1262. 

[6]Yang L,Aagensen J A,Jelsbak L,et a】. situ growth rates and bio— 

ilfm development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population in chronic [16]彭晓云,黄晓敏,郑秋桦,等.不同培养条件对金黄葡萄球菌 

生物膜生长影响实验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7): 

780—782. 

lung infections[J].J Baeteriol,2008,190(8):2767—2776. 

[7]陈 云.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膜在青枯病生防中的功能研究及 

Cyclic—di—GMP信号通路初探[D].南京:南京农业大 

学,2012. 

[8]Rigano L A,Sicilianu F,Enrique R,et a1.Biofilm formation,epiphytic 

itfness,and canker development in Xanthomonas axonopod ̄pv.cirri 

【17]陈建贞.温度、CO 浓度变化对自然生物膜的影响[D].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2013. 

[18]Sutherland I W.The biofilm matirxan immobilized but dynamic 

microbial environment[J].Trends in Micmbiofogy,2001,9(5): 

222—227. [J].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2007,20(10):1222— 

1230. [19]Burgemeister S,DeckerEM,WeigerR,eta1.Bacteria eidal effect of 

超,等.细菌生物膜抑制剂3,4一二氯呋 delmopinol on attached and planktonic Streptococcus sanguinis cells [9]刘国勇,王泳珊,程

喃一2(5H)一酮联合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J]. 

中国新药杂志,2010(4):327—331. 

_J] European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2001,109(6):425— 

427. 

[1O]Vu B,Chen M,Crawford R J,et a1.Bacterial extracellular polysac— 

charides involved in biofilm formation[j].Molecules,2009,14(7): 

2535—2554. 

[2O]杨虹,药飞,李晓霞,等.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多药耐药鲍氏 

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26(3):498—501. 

[1 1]Potera C.Forging a link between biofihns and disease[J1.Science, 

1999,283(5409):1837—1839. 

[21]刘文竹,李红月,范学亭,等.环境因素对溶藻弧菌HN08155生 

物膜形成的影响[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 

(4):365—37I. [12]Costerton J W,Stewart P S,Greenbery E P.Bacterial biofilms: 

a common cause of pemistent infections[J].Science,1999,284 

(5418):13I8—1322. 

[22]姜颖,张铁柱,杨锦波,等.酸性环境对变形链球菌黏附力的 

影响[J]广东牙病防治,2008,16(9):398—399. 

[13]Olson M E,Ceri H,Morck D W,et a1.Biofilm bacteria:formation 

and comparative susceptibility to antibiotics[J].Canadi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2002,66(2):86—92. 

[23]陈静,刘显军,边连全,等.细菌生物膜及细菌体感应系统 

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0(5):32—33. 

[24]Ansaldi M,Marolt D,Stebe T,et a1.Specific activation of the Bacil— 

lus quorum—sensing systems by isoprenylated pheromone variants [14]Christensen G D,Simpson W A,Younger J J,et a1.Adherence of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fococci to plastic tissue culture plates:a f J].Molecular Microbiology,2002,44(6):1561—1573. 

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4):6—10,18. 

[8]覃鹏,刘叶菊,刘飞虎.干旱胁迫对烟草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细 

彦.外源NO供体硝普钠对干旱胁迫下裸 

胞膜透性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33(4):8—10. 

[9]吴晓丽,甘丽萍,钟

大麦幼苗光合特性、游离脯氨酸及抗氧化酶的影响[J].江苏农 

业科学,2015,43(5):85—88. 

 j1O 1 Morgan J A.The effects of N nutirtion on the water relations and gas 

(上拉接第63页) 

RcMYB基因在烟草中的成功表达有效地提高了转基因植株 

的抗旱性。本试验可为今后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烟草抗逆 

性,扩大其应用范围提供可行性依据,也为其他植物的抗逆性 

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Gonda T J.The c—Myb oneoprotein[J].Int J Biochem Cell Biol, 

1995,30(5):547—551. 

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J].Plant 

Physiology,1986,80(1):52—58. 

[n]Singh T N,Aspinall D,Paleg L G.Proline accumulation and varietal 

adaptability to drought in barley:a potential metabolic measure of [2]It0 M.Factors controlling cyclin B expression[J].Plant Mol Biol, 

2000,43(5/6):677—690. drought resistance[J_.Nature New Biol,1972,236:188—190. 

[3]刘

[4]陈

蕾,杜海,唐晓凤,等.MYB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胁迫中 

[12]李洁.干旱胁迫对青稞幼苗可溶性蛋白的影响[J].江苏农 

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J].遗传,2008,30(10):1265—1271. 

俊,王宗阳.植物MYB类转录因子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 

琦.植物组织中丙二醛测定方法的改进 

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2,28(2):8l一88. 

【5]赵世杰,许长成,邹

[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30(3):207—210. 

业科学,2015,43(12):124—126。 

[13]史玉炜,王燕凌,李文兵,等.水分胁迫对刚毛柽柳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变化的影响【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7,30(2):5—8. 

[14]徐心诚.外源腐胺和精胺对弱光胁迫下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7):130—134. 

[6]李孝凯,沙

355—359. 

伟,国春晖,等.低温胁迫对毛尖紫萼藓、东亚砂藓 

生理生化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0): 

[7]单长卷,郝文芳,张慧成.土壤干旱对冬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 

[15]赵江涛,李晓峰,李

6_425.6427. 

航,等.可溶性糖在高等植物代谢调节中 

的生理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423—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