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第六章-心身疾病
-
第六章心身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diseases),是一
类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目前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
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
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组织损害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溃疡病等。
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在目前文献中有时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之间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
叠。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碍有时还会笼统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经症,故广义的心身障碍和
广义的心身疾病有时几乎是同义语。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disorders)是一组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
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心身医学工作者
所重视,目前美国精神病学及心理学著作中逐渐改用(DSM-IV)的分类,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
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的分类,对经典的“心身疾病”名称已不再使用。但日本心身
医学会仍然有心身疾病的分类。目前所指的心身障碍是从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由躯体疾病产生
的心理障碍两个方面来考虑。这样,目前的心身障碍显然要比原来的心身疾病广泛得多。因为它不仅是指
疾病,而还指患者体验的心身不适。但这要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本章讨论的心身疾病主要以狭义的概念进行,归纳起来,心身疾病有以下主要特征:①主要是由心理
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作用而发病;②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的
器质性损害;③损害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④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⑤大多数病
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自身发病中的作用。
心身疾病与躯体疾病都有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均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所
不同的是在病因上。心身疾病的特点是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的作用,而躯体疾病则
没有这些特点。心身疾病与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在病因上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前者表现为有明
确的躯体损害症状,通常累及植物神经支配下的组织或器官,而后者则无组织器官的器质性病变,仅表现
为功能障碍和行为异常。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
近五十年来,心身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统计,在综合性医院
就诊的初诊病人中,有略高于1/3的病人是躯体疾病,不足1/3的病人是心理疾患,其余1/3的病人是心
身疾病。徐俊冕对上海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的1108例门诊初诊病人作了调查,结果其中有368例患心身
疾病,占总数的33.2%。另外在八十年代我国的几项以心身疾病为目标的患病率统计中,大致占总就诊人
数的1/3左右。见表6-1。
表6-1国内心身疾病发病率调查
作者病人心身疾病比例
徐俊冕(1983)
吴彩云等(1986年)
李文哲(1982年)
贺云香(1982年)
各科门诊病人
肺科
心血管科
内分泌科
门诊病人
住院病人
门诊病人(连续14天)
内科住院病人(1年)
老干部体检
文艺工作者
1,108
2,690
553
553
2,137
484
567
368(33.2%)
55.6%
60.3%
75.4%
613(22.8%)
150(27.1%)
150(27.1%)
439(20%)
211(43.5%)
286(50.4%)
近年来,据心身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其患病率有以下特征:在性别方面,女性高于男性;在
年龄方面,以更年期最高,65岁以上老人和15岁以下儿童较低;在地区方面,城市高于农村,工业发达
地区高于工业不发达地区;在工作性质方面,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等等。另外,近年来心身疾病的
发病率则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开展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心身疾病的分类
亚利山大(Aiexander)最早提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
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并认为与特定的心理冲突有关。Qurbas则认
为冲突是非特异性的,而人格类型则有重要发病意义。现在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各种疾病发生中均有作用。
世界各国对心身疾病的分类方法不同,所包括的疾病种类很不一致。到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地进行深入的
讨论,表6-2是日本学者提出的分类,可供参考。
表6—2日本心身疾病分类方法及各类主要疾病
分类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内分泌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妇产科
骨骼肌系统
外科
各类主要疾病名称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陈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
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早搏、雷诺氏病、β-受体高敏症、原发性循环动力过度症等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心因性呼吸困难、喉头痉挛等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部分慢性胃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管痉挛、贲门或幽门痉
挛、反胃症、反酸症、胆道功能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暖气(吞气症)、神经性呕
吐、异食癖、心因性多食症、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气体潴留症、腹部饱胀感
等
肥胖症、糖尿病、神经性低血糖、心因性尿崩症、心因性烦渴、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原发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低下等)、尿道综合症
等
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因性知觉障碍、心因性运动障碍、慢性
疲劳症、面肌痉挛、寒冷症、神经症(包括器官神经症和神经衰弱、癔病、以及焦虑症、
忧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等)
痛经、原发性闭经、假孕、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紧张症、妇女不适感综
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不孕症、原发性外阴瘙痒症、孕妇焦虑症、产妇疼痛症、
泌障碍、扎管后综合征等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肌痛症、脊柱过敏症、书写痉挛、痉挛性斜颈、局限性肌痉挛
儿科
皮肤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
口腔科
老年病科
等
外伤性神经症、频发手术症(Polysurgery)、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征、整
形术后综合征等
哮喘、直立性调节障碍、复发性脐疝、心因性拒食、神经性腹痛、遗粪症、遗尿症、神
经性尿频、心因性发热、夜惊症、口吃、睡眠障碍、心因性咳嗽等
神经性皮炎、原发性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斑秃、多汗症、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慢性湿疹等
眩晕综合症、嗅觉异常、过敏性鼻炎、咽喉异感症、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晕动症、
癔病性失音等
原发性青光眼、飞蚊症、神经性大小变视症、眼部异物感、癔病性视力障碍、心因性溢
泪、眼肌疲劳、眼睑下垂等
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口腔黏膜溃疡、部分口腔炎、心因性牙痛、异味症、唾液分泌异
常、口腔异物感、原发性颞凳关节痉挛、心因性三叉神经痛等
老年冠心病、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老年心律失常、老年脑血管疾病(包括暂时性脑局部
缺血发作、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脑出血、高凝状态、脑栓塞等)、老年性甲亢、老年
糖尿病、部分老年癌症、老年性痛风、吸收不良综合症、老年尿失禁、老年性皮肤瘙痒、
风湿性特发性肌痛、老年神经症、老年肥胖症等
第二节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
一、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相当复杂,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普遍认为,在发病过程中既有躯体的生物
学方面因素的作用,如遗传素质;又有社会文化方面因素的作用,如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张生活事件
等对心身疾病所起的激发作用,还有心理方面因素的作用,如情绪作用、人格特征、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当
前的心理状态。以上三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然而,目前对这些因素在致病过
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仅仅提出一些理论假说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以下就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作一
讨论。
(一)社会文化因素
人不仅是生物的有机体,而且是一个社会成员。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和客观环境的事物
发生关系,也和其他社会成员发生人际交往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和情境
对人都具有很大的信息量。人类所不同于动物体的重大区别之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必须按社会
规范行事,受其制约和限制。社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经常从社会所获得的信息,
并据此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和生物功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于社会的要求。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外
部信息所作的适应性反应并不总是成功的,一种行之有效应性行为的失败,必然在人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
响,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并进而影响人的生理状况,严重而持久的影响还可造成机体内稳态的失调。
心身疾病就是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随社会环境影响带来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身疾病的重要作用,可以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中得到说明。以冠心病为例,调查
几个不同的国家发现,患病最高者为美国和芬兰,其次为南斯拉夫、希腊和日本,而最低为尼日利亚。美
国每年死于冠心病患者高达60万人,占死亡者总数的1/3以上;而在尼日利亚连续8000例尸体解剖中,
仅发现6例心肌梗塞,占死亡总数的0.75%。可见,这种不同社会环境对冠心病发病率有巨大影响。当然,
这里有种族差异饮食习惯、疾病情况、人口的年龄组成、体力劳动的多少等因素的作用。但是,起主要作
用的可能是不同社会中的心理社会刺激的差异。然而,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下,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和分工不同,其发病率也有所不同。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调查结果表明,冠心病的发病率,
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而从事紧张和繁重脑力劳动者,又比一般脑力劳动者高。
(二)心理因素
1.情绪作用
现代科学已证明,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而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状态相联系,心理因素影
响躯体内脏器官,一般是通过情绪活动的中间媒介作用而实现的。
在强烈的或持续的消极情绪状态下,首先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当持续的消极情绪作用后,则常
常会使人的神经系统机能严重失调,从而导致各种心身疾病。例如愤怒、焦虑、惊恐等消极情绪的持续作
用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和脑溢血等。又如长期处在严重的忧愁、悲伤
和痛苦等情绪状态下,胃肠机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和癌症的发生。另外,消极
情绪还能影响呼吸系统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班秃等皮肤病有密切关系,对白癜风、慢性湿疹和
牛皮癣等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2.人格特征与行为类型的作用
人格特征与行为类型对于疾病尤其是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归具有明显的影响。同样
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或行为类型的人,可导致不同的生理生化改变,引起不同类型的心身
疾病。另外,在重大的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下,对某人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另一个人却可以泰然处之。
目前关于A型性格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相关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20世纪50年代,美国医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M)和罗森曼(Rosenman,R.H)发现在冠心病患者
中有一种特征性的行为模式,他们称之为“A型行为类型”。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有下列表现:为取得成就
而努力奋斗,富有竞争性,很易引起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固执已见,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与
此相反的是B型性格:心境平静,随遇而安,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不计较时间等。
弗里德曼等认为,A型性格不是冠心病的结果而是起因。自从提出A型性格对冠心病的致病作用后直
到20世纪80年代,已完成了许多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的研究。西方协作组研究计划自1960
年起对3000多名中年健康男性雇员进行近十年的追踪观察,对象分别是属于A型和B型性格者。结果发
现在整个观察期间冠心病总发生率,以及各种临床症状包括心肌梗塞、心绞痛等的出现率,A型性格均二
倍于B型性格。故有人将其称为“冠心病性格”。
世界心肺和血液研究协会于1978年对A型行为与冠心病关系问题进行评价,认为A型行为对冠心病
发生的作用超过年龄、血压、血脂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目前已确认A型行为属于一种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
素。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A型性格与冠心病”协作组。在调查中发现,在冠心病、脑卒中和高
血压等疾病中,A型行为类型是其它类型人的2倍,证实A型行为的人容易患心血管病。上海、苏州调查
结果表明,冠心病与A型性格有明显的相关性。
另外,关于某种心身疾病与某种特殊的行为类型或人格特征的关系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发现相当数
量心身疾病患者按病种的不同都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见表6—3)。
不健康的行为对心身疾病的致病作用亦非常明显,例如吸烟、酗酒、多食等均可引发心身疾病。据1979
年美国卫生部报导,吸烟与冠心病、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各种癌症的死亡率增加有关。吸烟者比非吸烟者
的死亡率高70%。据美国国家统计中心报导,每日吸烟40支者要比不吸烟者丧失65%的工作日,并且
产生的操作错误要多一倍。另据英、美等国报导,吸烟者患消化性溃疡的要比不吸烟者高2~3倍。又如酗
酒易引起肝硬化和各种癌症。我国武汉医科大学的研究表明,吸烟和饮酒与肺心病、肺癌和消化道癌症有
显著相关。孤僻寡言、消极离的性格与自杀有关,也与恶性肿瘤发病有关;急躁易怒者患肺心病及脑血
管病的危险大于孤僻寡言者。
表6—3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
疾病
哮喘
结肠炎
冠心病
荨麻疹
高血压
偏头痛
溃疡病
癌症
多食这种行为对健康也不利。由多食引的肥胖症与糖尿病、胆石症、胆囊炎和高血压等有关。此外,
多食动物脂肪,少食谷物和蔬菜等易患肠癌等疾病。近年来日本报导,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改
变(渔民由食咸鱼转为西方的肉与奶油)使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变化(脑血管病减少,而心脏病增加)。
人格特征
过分依赖,希望被人照顾
听话,带有强迫性,抑郁,心情矛盾
忙碌,好胜,好争斗,急躁,善于把握环境
渴望得到情感,烦恼,抑郁
愤怒被压抑,听话,好强
追求尽善尽美,死板,好争斗
依赖,刻板,怨恨被压抑,感情受到挫折,有雄心
克制自己,压抑愤怒,有不安全感
综上所述,病人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与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又
可改变疾病的过程。因此,病人对待某种疾病的态度及其与人格有关的反应方式,可影响疾病的转归。
(三)生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总是要通过生理变化的环节,才能导致或加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生理因素主要集中
于生理始基方面的研究。
生理始基是指某些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学特点。为什么同样的心理社会刺激,例如地震、洪
水、台风、战争、灾荒等波及大量人口的刺激,其中只有一部分人患了心身疾病,并且他们所患的心身疾
病的类型并不相同。例如,有的患溃疡病,有的患高血压,有的却患冠心病。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原先的生
理特点各不相同,即他们具有对不同的相应心身疾病的易患性(Vulnerability)。例如在溃疡病的发病
中,胃蛋白酶原的增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调查发现,溃疡病患者在病前胃蛋白酶原的水平特别高,这
种蛋白酶原增高就可称为溃疡病的生理始基。然而,有溃疡病的生理始基,并不等于有溃疡病;在一般人
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这一生理学特点,而其中只有一部分人得了溃疡病;在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心
理社会刺激起着“扳机”的作用。如果只有高胃蛋白酶原血症,而没有心理社会刺激,一般不会发生溃疡
病;反之,如果只有心理社会刺激,而没有溃疡病的生理始基,也不会导致溃疡病。有一个实验很说明问
题。有一批健康的青年人,在军训以前,先测定胃蛋白酶原,并用心理测验检查他们的心理素质,然后把
他们分为两组:高胃蛋白酶原伴心理素质不稳定组和低胃蛋白酶原伴心理素质稳定组。在四周后作钡餐胃
肠X线检查,结果发现在前组有9人在紧张的军训生活中患了溃疡病,而后组则安然无恙。现已发现,高
甘油三脂血症是冠心病的生理始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症的生理始基;而高蛋白结合碘者是甲状腺机能亢
进的生理始基。对于生理始基的研究,不但对于了解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心身疾病
的预防提供了依据。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以各种信息形式影响大脑皮质的功能,但大脑皮质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影响
内环境的平衡而最终导致心身疾病的呢?这就需要通过生理中介机制的作用。目前认为比较重要的中介机
制有神经生理机制、神经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三方面。
(一)神经生理机制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在环境刺激引起的心理活动转化为生理变化中起重要的中介作
用。
任何心理社会刺激都可作为一种信息,通过相应的感受器的传入到达大脑,当这一信息被人感知,
就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例如,在个体受到意外危险事件刺激后,首先经过大脑评估,引起
恐惧反应,同时出现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消化停滞等生理反应。而消化不良,血压升高又可作为刺激反
馈于大脑,使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反应。当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过长或反应
过于强烈,能使身体器官和组织受损及机能发生变化,而导致心身疾病。
人对环境刺激的反映除了与大脑有密切关系外,还受皮质下中枢的影响,通过它调节植物神经系统、
躯体内脏和某些行为的功能。根据生理学家赫斯(Hess)与菲尔莱(Fiely)的研究指出,各种刺激在神
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两个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神经生物系统的动态平衡来实现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和躯体
内脏功能,并产生一定的情绪和行为,他们称这两个神经生物系统为非特异反应系统(Ergotropicsystem)
和向营养性系统(Trophotropicsystem)。这两个系统的兴奋会产生不同的植物神经系统效应和行为效
应(见表6—4)。
表6—4非特异反应系统与向营养性系统的兴奋效应
植物神经效应
非特异反应系统(递质:NE、DA)
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包括:心率增加、心输出量
增加、汗腺分泌、瞳孔扩大、胃肠运动和分泌减
少
向营养性系统(递质:5-HT、Ach)
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包括:心率降
低、血压降低,汗腺分泌停止,瞳孔
缩小、胃肠运动和分泌增加
包括:EGG同步、肌张力降低、促进
合成代谢与其有关激素分泌(胰岛素、
性激素等)
包括:减少活动、瞌睡、睡眠
躯体效应包括:EEG去同步、肌张力增强、提高分解代谢
与其有关激素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皮质醇、甲状腺素、生长素、抗利尿素等
行为效应包括:觉醒、警戒、情绪的应和活动加强
通常这两个反应系统在生理范围内互相协调,保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当人接受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时,
非特异反应系统兴奋性加强,向营养性系统兴奋性相对减弱,引起一系列脏器的相应活动变化。如果刺激
过久或过强,则可造成这两个系统平衡的失调,可导致心身疾病。
(二)神经内分泌机制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机构,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受神经系统控
制,另外还接受激素自身的反馈调节,从而使机体的生理机能保持相对稳定。当人接受心理社会紧张刺激
后,在发生情绪反应的同时,能引起整个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反应早期,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肾上
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加,在它们协同作用下,使非特异反应系统兴奋效应加强,体力迅速得到补充,这
样可从容应付所面临的问题。如参加考试、住进医院、驾驶汽车等可以引起儿茶酚胺含量的增加。而且,
儿茶酚胺分泌的水平与人的情绪唤醒程度相当。
如果紧张刺激作用强烈或持久,则肾上腺皮质系统也会参与活动。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加工的信息传至
下丘脑,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分泌,通过脑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腺垂体,促使腺垂体
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这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氢化可的松,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
阻滞炎症、升高血糖、增加抵抗力等。这是机体的保护反应,但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可使机体内部能量
耗竭,产生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变,甚至可产生相应内脏的器质性病变。
不但情绪因素可以影响内分泌的活动,而且内分泌的改变也可以对情绪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甲状
腺机能亢进时,情绪容易激惹;患嗜铬细胞瘤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产生阵发性焦虚;甲状腺机
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可致使情绪淡漠或忧郁;性激素分泌障碍时,可呈现周期性情绪恶劣等。由
此可见,在心理因素或情绪状态下的内分泌功能障碍,以及由内分泌紊乱再度引起的情绪变化,在心身疾
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免疫机制
近年来发现,在心理社会因素刺激下,免疫机制可能发生改变,可影响T细胞的功能,导致免疫功能
的紊乱或减退,进而影响人的防御机能,使致病菌较容易侵入体内并在体内繁殖,而使机体感染疾病。正
常情况下,小量病菌进入体内往往会被巨噬细胞吞噬,而巨噬细胞的功能要受激素的影响。如果紧张刺激
引起的皮质类固醇过分升高,会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免疫活性细胞的反应失效,抗体产生缓慢而
感染疾病。
研究发现,紧张刺激作用于大脑后通过下丘脑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类固醇激素,会干扰淋巴组织
的再循环,引起淋巴组织的退化或改变淋巴结对免疫反应发生的影响。胸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建立起重要
作用,它除了产生T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作用,还具有监督全身淋巴系统的防御功能,避免自身免疫
疾病和肿瘤的发生。但胸腺也会受皮质类固醇的影响引起功能失调,从而阻止淋巴T细胞的成熟,减弱免
疫能力。总之,皮质类固醇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的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它在降低机体的生理防御效能而导
致心身病病中起着突出的作用。
近代免疫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引起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
下丘脑以及由它控制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减弱机体对病素、病菌或过敏物等有害物
质的抵抗力而导致疾病的。
综上所述,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他们与人类的健康与疾病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种机制的相互联系在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导致心身疾
病的过程中起着中介机制的作用。图6-2说明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在心理社会因素致
病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心身疾病不是精神病或神经症,而是一类躯体疾病。它有躯体症状和体征,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强烈的
情绪反应在病因与病程演变中起主导作用,并与遗传素质和人格特征有关。心身疾病的病变往往局限在植
物神经系统支配下的某一系统和器官内,常有组织结构的改变,呈现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代谢、内分泌和
免疫机制的障碍。由于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情绪反应在病因上起主导作用的疾病,因此对心身疾病的诊
断要重视病因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在采集病史时,要着重了解病前紧张刺激的来源、性质和程度以及病人
对此的反应,而反应又和遗传因素、个性特征及文化背景有关。故对病人的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生长和
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等需要进行全面了解;在进行体格检
查、实验室检查的同时,可配合必要的心理检查,对病人的性格和情绪反应作出心身联系的诊断,还要去
发现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刺激,以及搞清这些刺激因素的性质和对病人的影响程度等。从心身相关的概念,
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诊断。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心身疾病与一般的躯体疾病都有躯体症状,躯体症状都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
程,所不同的是在病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心身疾病的特点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的作
用,而一般的躯体疾病没有这些特点。因此,心身疾病的诊断,必须根据躯体症状和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
结合性诊断。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关系。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如下:
(1)确有某些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存在。
(2)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及临床躯体症状、阳性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异发现。
(3)排除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精神病的诊断。
(4)病情的变化同样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5)心身疾病病程中有以下部分或全部特点:①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性格特点或心理缺陷;
②存在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因素;③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时间联系;④病程的发展与转
归和刺激因素呈平行关系;⑤或许存在早年特殊的创伤性心理体验;⑥单纯生物医学的治疗收效甚微。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
1.病史采集
除主诉、现病史、生活史、既往史及家族史等与一般躯体疾病相同外,还要特别注意病人的心理社会
方面的生活事件、行为类型、人际关系以及心理、人格发育等情况。
2.体格检查
就心身疾病的体验而言,和临床各科体检相同,但需要注意有无和心身疾病相关的体征,注意体检时
病人的心理行为反应和情绪状态等。
3.心理诊断
对于疑为心身疾病者,应结合病史材料,在采用交谈、行为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心理测验,以明确
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例如,许多心身疾病患者有明显的人格特征,冠心病患者
一般都具有A型性格特征,所以诊断心身疾病时可通过心理测验来了解患者人格与疾病的关系,为确诊提
供辅助依据。
4.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诊断程序所获得的材料,主诉、现病史、生活史、既往史和体格检查、心理检查,加以综合
分析作出诊断。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
1.心身并治原则
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如对于过度换气
综合征病人,在症状发作期必须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阻断恶性循环,否则将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致使
呼响吸性碱性中毒加重,出现头痛、恐惧甚至抽搐等。
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过程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
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例如更年期综合征和慢性消化性溃疡病人,除了给予适应的药物治疗,应重
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支持疗法、环境控制、松弛训练、
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矫正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均可选择使用。这将在第十章分别讨论。
2.心理干预目标
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
⑴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例如因某一件事引起焦虑继而使紧张性头痛发作的病人,通过心理支持、
认知治疗、松弛训练或催眠疗法等,使其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发生改变,减轻焦虑反应,进而在药物的共同
作用下,缓解这一次疾病的发作。这属于治标,相对容易一些。
⑵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应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他冠心病危险
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训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
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这属于治本,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
⑶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
的康复。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除低血压。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的发生是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这两
方面。但一般来说,在心身疾病的预防工作中,心理因素和心理学方法起更重要的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用才会引起心身疾病(也有例外),故心身疾病预防也应从早
期着眼。一旦心身疾病已经出现,预防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对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问题的人,例如有
易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人格的调整;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
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
境里存在明显应激原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对于那些出现情绪
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在紧张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对心身疾病的预防从个人角度来说应遵
循以下原则:①培养健全的人格;②锻炼应对能力,调节情绪;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储备社会支持力
量。
随着医学模式转换和现代心身医学的发燕尾服,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转归中的作用日
益受到重视,心身疾病的范围亦涉及临床各科,本章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典型的心身疾病。
第四节几种主要的心身疾病
内科心身疾病涉及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代谢、泌尿生殖、神经等各个系统,本节重点讨论几
种国内外公认的典型病种。
一、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由于生物、心理、社会、个性等多种易患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附壁血栓形成,发生管腔狭窄、痉挛或闭塞,心肌急性暂时性或慢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绞痛、
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或心跳骤停。病情的严重性和病程长短与病人紧张等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该病死亡率极高,已成为我国三大死亡疾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癌症)之一。该病多发生于40~50岁
以后,男性多于女性。患病率为3%~5%,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1.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虽然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社会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已被普遍接受。我国有
人报道239例冠心病患者中,有明确社会、心理应激因素者84例(35.14%),主要表现在夫妻关系不和
睦、工作不愉快、与儿女关系不佳、离婚与丧偶等。目前认为与本病关系密切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如下方面:
①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高脂饮食、活动少、睡眠障碍;②社会经济地位:高收入、高阶层、脑力劳动、
高教育水平、高竞争环境;③婚姻感情问题:外遇困扰、房事过度、夫妻感情不和等;④生活事件积累:
丧偶、车祸、疾病、经济纠纷等;⑤医原性因素:如不良暗示带来的紧张、恐惧、不安等;⑥强烈而持久
的情绪反应:如愤怒、激动、悲伤、失望、焦虑、心理冲突、精神紧张、长期心理不平衡等造成生理机能
失调,甚至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机能紊乱,导致心脏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⑦心理应激反应:不
论是内原性、外原性应激原都会导致应激状态,伴随一系列心理行为反应(全身适应综合征)。
研究表明,心理刺激导致情绪反应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激发垂体、肾上腺拟交感能的儿茶酚胺释放
增加,心肌内钾离子减少,血压升高和局部心肌缺氧。从而使有冠心病素质或原有心肌供血不足者,产生
冠心病的症状。
虽然心理社会因素对冠心病的诱发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它不一定是决定因素,而只是与其它因素如家
庭遗传、饮食习惯、器官病理改变、生活方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冠心病患者的个性特征
1959年弗瑞德曼与罗森曼首先提出“冠心病易患者人格模式”(简称A型人格)。此后,在1977年
的国际心肺及血液病学会上得到公认。认为此类人容易发生冠心病,确定A型人格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独
立危险因素,至少与高血压、高血脂和重度吸烟同样重要。杨菊贤(1984,1985)用A型行为问卷测查显
示:冠心病患者中A型人格占75.73%,A型与非A型人格比率为3.08:1。
另有学者发现,冠心病人的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抑郁分数与疑病分数均高于正常人,还
发现抑郁得分高的人易患心肌梗塞。
3.冠心病患者病后心理特征表现
⑴患病后情绪障碍多次发作心前区疼痛,可严重影响病人的处理能力。心肌梗塞或恶性心律失常时,
直接威胁到病人的生命,产生焦虑恐怖或抑郁反应。当得知病情危重时,产生沮丧、绝望等情绪反应,并
常伴随一系列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⑵患病后认知特点与心理防卫反应频繁的躯体症状(如心绞痛、心悸及胸闷)扰乱了内环境并使心
理失去平衡;错综复杂的治疗、陌生的病房和新的人际关系,致使病人心理活动紊乱。①感知觉激惹状态:
表现为神经过敏,注意力不集中,烦躁、谵妄、失眠、认知能力减弱等;②行为能力受限或退缩:如全身
紧张状态,行为迟缓、幼稚、反应迟钝、交际能力下降等。病人常采取否认机制,否认自己患有严重疾病,
忽视自身疾病,不管它,继续工作;③自觉摆脱困境,退出工作竞争;④过度的心理防卫发展为心脏神经
症。
⑶病程与心理反应通常发病1~2天,表现为焦虑状态、疑病、否认;第3~5天由于心绞痛效应、特
别治疗和不习惯病房生活,而出现失眠,承认患病,自尊心受损,产生抑郁情绪等反应。
⑷合理化与否认由于恐惧冠心病,希望自己不得这种病,因而对出现的症状以其他不重要的原因(如
将胸痛说成是胃部不适),强调客观因素或认为自己不具备多项危险因素等解释,竭力寻找不可能患冠心
病的理由。不相信也不承认自己会患冠心病而拒绝就诊,导致误诊。比林(Billing)报告25%急性心肌梗
塞患者死于病初3小时,主要原因为否认胸痛是心肌梗塞而延误就诊。
⑸恐惧反复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及伴发的呼吸困难、心悸,使病人出现濒死的恐怖感,争
于就医。入院后常言语很少,淡漠,实际内心极度紧张。
⑹焦虑最初由于濒死的恐怖,另外,循环监护病房(CCU)的紧张气氛,如监护装置、输液管道;
病友的病情发作、抢救及死亡都加重焦虑反应。恢复期是因害怕复发而焦虑。
⑺抑郁由于体验到病情的严重而绝望,自尊受到威胁,反复思考心脏病后身体机能降低面临的职业
危机,生活受限,前途受影响等,使自己觉得活着没意思。
⑻选择用药“久病成医”,多数患者往往向医生要求用某种药物,不能满足要求便闷闷不乐。
二、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超过18.6/12Kpa而病因不明,伴或不伴有心、脑、肾、眼底等系统改变者,称为高血压病。它
是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之一。全世界成年人中约有10%的人患有此病。美国为17.5%,日本为15.2%,新加
坡为14.1%。我国超过10%,其中脑力劳动者达15%,多发于40~50岁以上成年人,女性稍多。本病晚期常
并发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1.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1)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多见于应激与冲突明显的社会,在经济收入低下和犯罪率较高的地区
居住者,血压明显升高;而在社会结构稳定、传统道德比较巩固的社会人中,血压水平比较低;当传统
解体或变迁时,居民血压升高。城市居民的血压高于农村。
(2)职业与环境调查表明,城市脑力劳动者发病率为15%。凡是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过度紧张的脑
力劳动、对视听觉过度刺激的工作环境均易使血压升高。
(3)心理应激、情绪压抑、心理冲突等心理因素均可诱发高血压病。国外研究表明,长期的压抑心
理,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是高血压病重要的致病因素。赫斯(House)对美国工人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对工作最满意组与最不满意组,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3.5%及14.4%。
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
高血压病患者的个性特征为:大多数具有雄心壮志、争强好胜、办事认真,容易激动而又过分拘谨、
具有明显的敌意而又压抑不表露出来。A型行为问卷测验提示,高血压病人A型行为偏多。各类人格测量
的结果也显示,多数高血压患者神经质分数明显高于正常人。
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病后心理特征表现
(1)脑衰弱综合征高血压病初期,有部分病人出现脑衰弱综合征,表现为头部不适、跳动感、情
绪易激惹、心跳加快、恶梦及易醒。病人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工作能力受影响,工作不能
持久。
(2)集虑抑郁状态病人过分注意自己的病情,或对病症发作感到恐惧,忧虑甚至产生死亡恐怖和
疑病观念。在高血压病中期阶段伴随着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可呈明显发作性的焦虑、抑郁,亦可伴兴奋、
烦躁和不安。
(3)高血压征象和高血压脑病时的精神症状特点为①意识障碍常突然发作,以夜间为多,发作前
数天可有头痛、失眠、情绪不稳等有驱症状。继而出现朦胧、谵妄或精神错乱状态。还伴有恐怖性的幻觉
或片断的妄想,甚至自伤、伤人、兴奋、冲动、言语不连贯、定向力丧失等。意识障碍的程度时深时浅是
本病的特点,有时可与周围环境保持部分联系。发作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恢复后可有遗忘;②假性脑肿瘤
样综合征,即高血压危象。发生在高血压病晚期,主要由于脑血管器质性改变而逐渐出现意识混浊。表现
为精神萎靡、乏力、无兴趣、表情呆板、思维贫乏、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性,如头
痛、呕吐、视神经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象;③幻觉妄想综合征,多见于焦虑紧张、恐惧后出现幻听、
被害妄想及疑病观念。幻觉及妄想的内容常互相联系,但妄想缺乏系统化。
三、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相对不足所引起的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并伴有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晚期常伴感染和酮症酸中毒昏迷而危及生命。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较国外为低。上海
地区10万人口调查(1987年),患病率为10.12‰;1980年,14省30万人口调查,发病率为6.09‰。
男女无明显差别。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大多数见于40岁以上者,15岁以下的极少见。患病率与体重超重
显著相关,超重者患病率较非超重者约高5倍。目前认为,病因是多原性的。其中包括遗传、肥胖、感染、
缺乏体力活动、妊娠、情绪紧张等因素。患病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临
床上,情绪应激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迅速升高,从而导致病还必须恶化是得到普遍承认的。由于糖
尿病的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各脏器并发症较多,因而心理问题也较多,对本病心理治疗是不容忽视的
重要内容。
1.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1)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营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体力劳动减少,致使营养过剩,
肥胖者日益增多,II型糖尿病病例增加。
(2)应激状态:社会环境的突然改变,亲人惨死、骤然惊吓、无辜的冤枉、诬陷、难以容忍的挫折
和勃然大怒等造成的应激状态,增加交感神经功能、皮质激素等抗胰岛素分泌,致使血糖升高或诱发糖尿
病。
2.糖尿病患者的个性特征
坦波(Dunber,1933)提出糖尿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为:被动、刻板、依赖、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及
焦虑、缺乏安全感、优柔寡断等。但对照研究未能证实本病患者具有特定的人格特征。蔡雄鑫等(1986)
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定患者人格特征,结果表明糖尿病人N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E分低于正常
对照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并无特定的人格特征。而消极的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和社会适应不良则
肯定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3.糖尿病患者患病后的心理特征表现
(1)罹患疾病后,心理上有一定压力,产生紧张、恐惧、忧虑或焦虑情绪。
(2)病后原有饮食习惯被改变。患者长期控制饮食,担心营养摄人不足或质量得不到保证,对身体
更加不利,有些虽控制饮食,疗效仍不显著,更易失去治疗的信心,形成连锁反应,导致病情加重。
(3)病后本身引起的心身症状:由于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GHb)含量增高,可有记忆力下降,特别
是近事记忆减退,注意力集中困难,智力减退等。
(4)中晚期合并心、肾、脑、神经血管等多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生命,故可产生强
烈的病理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猜疑、悲观、厌世等。
(5)胰岛素不足引起大脑代谢紊乱,临床表现的心理障碍有情感不稳、神经衰弱综合征、食欲减退、
癫痫样痉挛和焦虑抑郁状态。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和幻觉妄想。
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其发病机理是在气道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如灰尘、花粉、
螨虫等)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气道痉挛、粘膜水肿、粘液分泌增多及纤毛功能障碍等变化,最终导致肺
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其临床特点为发作性胸闷、咳嗽、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
后缓解。由于气候环境、生活条件和职业等因素的不同,各地患病率不尽一致,在0.5%~5.29%之间,近年
有增加趋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50%小于12岁,在哮喘患儿中,70%起病于3岁前。
1.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1)大气污染工业的高度发展使空气中含过量的有害气体或粉尘。
(2)职业过敏体质者,如从事油漆、餐饮、化工工业或医务工作,因吸入敏感的刺激性气体而诱
发哮喘。
(3)居住条件过于干燥或潮湿环境,卧室中古旧的家具、被褥等,易于积灰而滋生尘螨。
(4)社会变动、战争自然灾害如唐山大地震影响北京时,该地区有些哮喘者因地震而复发。
(5)父母亲的过分娇惯溺爱这类儿童有强烈的乞求他人保护的潜意识和愿望,使病人对与母亲的
分离特别敏感。
支气管哮喘发作可得到母亲更多的关怀和爱护,相当于奖励性暗示,于是哮喘被作为一种内脏习得性
行为受到强化。个别父母认为哮喘难治,对患儿的发病厌烦,导致患儿心理抑郁、自卑或过敏,从而影响
其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增加了心理社会因素的敏感性,致使病情恶化或迁延不愈。
(6)心理应激人际关系冲突、精神紧张,如焦虑、失望、困扰、恐惧、沮丧及剧烈运动等,产生
消极的心理反应,导致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β-肾上腺能受体功能低下,迷走神经功能亢进,
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对于发作时的痛苦所造成的强烈恐惧和焦虑,可促使形成哮喘的条件反射。
2.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个性特征
Creer(1978)提出,哮喘患者过度依赖、敏感和过于被动。此后的研究表明,内向型性格、缺乏表
达力、期待被他人接纳、社会交往少、不合、情绪不稳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易发生情绪冲突、自我
中心、强迫倾向、易受暗示等个性特征有意义。刘芳英等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组神经质者占46.8%.
3.支气管哮喘患者患病后的心理特征表现
(1)心理体验发作时的呼吸困难使患者产生濒死感,伴随的情绪状态是恐惧和焦虑,这种情绪状
态又加重了哮喘发作,形成“发作——恐惧——发作”的恶性循环。
(2)哮喘性病态性格抑郁、情绪不安、害羞、悲观、失望、脆弱、易于冲动、过于敏感和关注自
己,进一步阻碍了哮喘病人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增加产生社会心理刺激的机会。
(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多汗、头晕、眼花、食欲减退、手指震、胸闷、心悸。检查可发现皮肤
划痕征阳性、呼吸性心律不齐。颈静脉窦加压试验和眼心反射时,往往出现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现象。
五、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综合征。1845年霍夫曼(Hoffman)首先报道,此后出现30余种诊
断名称。过去曾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BrainDysfunction,MBD)近年来,美国精神病学会又称
其为注意力缺陷障碍(ADDWH)。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注意力和情绪方面障碍明显。表现
为任性冲动、动作过多、注意力不易集中,因而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及社会适应能力差。这类患儿长大后,
多动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其违法行为、学习困难、病态人格及精神障碍仍高于正常人。由于诊断标
准的不同,各地发病率差异很大,国外发病率约为4%~20%,国内在1.3%~13.4%之间。其起病虽始于学龄
前,但能确诊者多为学龄期,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0%,男多于女,其比例为4~9:1。
1.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因素如国民文化素质差异,缺乏卫生知识,母亲孕期或围产期滥用药物、吸烟、
饮酒、接触射线或感染,影响胎儿脑的发育,可诱发本症。
(2)营养因素随着社会生活模式的更新,妇女从事社会活动机率增加,母喂养方式不当,偏食、
厌食现象严重,造成儿童营养失衡。研究表明,摄入糖类过多或铅、铬等重金属离子过多,或铁、锌、锰
和维生素B6缺乏可能与本病有关。
(3)社会环境因素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含铅用具增多(玩具、餐具),儿童体内铅蓄积量过大可
能引起本病。
(4)社会文化因素有人发现不少多动症患儿家庭有爱听高音调、快节奏和近似噪音乐的嗜好;当
今许多电视音响节目充斥,狂歌劲舞,打斗凶杀场景,对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构成超强刺激,极易引起脑
功能失调。
(5)教育因素目前公认,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环境是儿童多动症的最重要致病因素。尤其是
不良的教育方式,如放任自流、专制、溺爱娇惯等。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举止不稳或是
家长幼年有多动症、成年后仍冲动任性、脾气暴躁。这些素质影响了孩子的行为。
(6)心理刺激父母离异、家庭不和、亲人亡故,教室过于拥挤,功课负担过重,家长和教师对儿
童要求过严或期望过高,惩罚不当,长期精神紧张,超过儿童精神发育阶段的承受能力,可导致精神行为
紊乱,引起本症发生。
2.多动症患者的个性特征
半数儿童有神经质倾向。多有情绪不稳、任性冲动、执拗易怒、自控力差等特征。
3.多动症患者患病后的心理特征表现
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不需自我控制的被动注意不受损害(如观看足球赛),而需要意志控
制的主动注意则对以自制,如上课思想不集中,小动作过多等。对情绪和情感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现
为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又易激惹。品行上的问题也与自制力不足有关。
六、癌症
癌症是当今医学中的难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1991年全世界有900万人患癌症,死于癌症者700
万人,而在我国现有患者180万人。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发布中心报告,1991年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
亡率居总死因第一位,占21.88%;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总死因的第二位,占17.47%。癌症对人类
生命威胁极大,各部位均可发生恶性肿瘤。男性以消化道癌症最多,呼吸道癌症次之;女性除与男性
相似,上消化道癌症和呼吸首癌多见外,子宫颈癌和腺癌的比重亦较大。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致癌
因素已被公认。很久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癌症患者同时具有明确的心身相关的发病机制,疾病的发生、发
展、预后与心理因素有密的关系,认为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种“促癌剂”。
1.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1)不良行为由于社会生活中精神紧张压力增加,不少人常常试图以大量吸烟、酗酒、过度进食
缓解焦虑,增加了消化道癌、呼吸道癌的发病率。性生活紊乱、性等是各类性器官肿瘤的促发因素。
(2)不良饮食习惯、环境污染、职业因素的影响如食管癌、胃癌高发区居民冬季吃酸菜、咸菜,
这其中含有高浓度的亚硝胺类化合物、并缺乏维生素C;“粗、硬、热、快、”的食物及“暴饮暴食”的
进食方式,吃饭时生闷气都是消化道癌的促发因素;重污染市区、工矿等地为肺癌高发区;长期接触重金
属、石棉、镍、铬等金属及电磁辐射者与肺癌有很大相关。
(3)经济、文化因素英国近期报告肺癌死亡率在高、低层中相差2倍,同时发病率与经济收入和
教育水平的高低呈负相关。
(4)负性情绪与癌症主要是抑郁、绝望和难以宣泄的悲痛易引起癌症。其应激原多来自于生活事
件,常见的如家庭或社会人际关系不和造成长期情绪压抑、失去亲友等。
2.肿瘤患者的个性特征
一定性格缺陷,被认为是癌症的易患因素。早在公元二世纪盖伦(Galen)就观察到情绪抑郁的妇女
较性格开朗者易患腺癌;近年根据许多癌症病前性格分析将这种性格确定为C型性格,其表现为内向性
格,情绪不稳定、过度合作、服从、过分克制情绪、无攻击性、谨慎、孤独、抑郁。Hagnell(瑞典)将
肿瘤病人发病前的典型性格称为癌前期性格,特点是丧失稳定性,当情绪抑郁时因无法表达自己的还必须
感而常常转为退缩,这是人格内向的一种表现。另外,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是部
分癌症病人的行为特征。
3.肿瘤患者病后的心理特征表现
(1)确诊前心理反应确诊前疑为癌症时,患者可能会因潜在的“恐癌”意识而回避事实,就诊时
避重就轻,不积极检查,将病情合理化,这些均对早期诊断不利。同时患者对诊断结果表现出期待性焦虑、
坐卧不安、失眠、食欲下降。
(2)确诊后心理反应一旦确诊后,患者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出现恐惧、绝望、万念俱焚,甚至
出现情绪休克。当确认癌症不可更改的事实后,表现为焦虑和愤怒、情绪低落、暴躁、悲愤,常向亲友或
医务人员发怒。表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觉得活着没意思,表面异常平静,内心却波动剧烈,可有自杀倾向。
上述心理反应常是导致病情迅速恶化、疗效不佳的因素。
(3)常采用的心理行为对策①接受现实:痛苦过后逐渐面对现实,强烈的生存欲望促使主动求医、遵
守医嘱、配合治疗;②消极等待:认为身患绝症,不久将告别人世,因而极度哀伤、抑郁,对治疗没有信
心,拒绝治疗或被动接受治疗常影响疗效;③否认:怀疑诊断的准确性,四处求医,企图得出否定结果。
临床经验表明持怀疑态度的患者效果往往较好。而确信诊断的患者,尽管早期治疗,却往往迅速恶化死亡;
④“明乐暗悲”:表现开朗而乐观,或四处旅游、尽情享受生活,或加紧做未完成的工作,实则内心极度
绝望。
推荐内容
-
坐火车离宁抵宁需要注意什么?完整攻略来了请收藏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前列腺尿频是怎么回事
-2022年4月24日发(作者:子宫内膜多厚正常)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前列腺尿频是怎么回事导语:男人有时会有尿频尿急的症状,喝一点
-
科学家们发现了墨鱼3-D'隐形斗篷背后的秘密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已经确定了神经回路,使乌贼能够在眨眼间改变它们的外观 - 并发现这类似于控制鱿鱼虹彩的神经回路。墨鱼和章鱼是非凡
-
体检报告解读
-2022年4月20日发(作者:抑郁症的表现和治疗)康康在线,让你轻松解读体检报告很多人参加健康体检后对体检结果非常关心,但对体检报告单上的
-
研究发现芯片上的细菌可能会诊断出胃部疾病
美国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一种带有基因工程细菌的可摄取传感器,它可以诊断出胃部出血或其他胃肠道疾病。根据周四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
-
10月20日陕西疫情最新实时消息公布 甘肃部分考试将停止或延期
甘肃部分考试将停止或延期。那么,对于甘肃疫情的这个话题,今天的你是否也在关注着?具体什么情况?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根据甘肃省...
-
预防近视教案
-2022年4月21日发(作者:房间隔缺损治疗费用)防治近视教学目的:1 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和视觉的形成。2 使学生掌握近视眼发生的原理、原因
-
破头风的功效与作用
-2022年4月18日发(作者:白血病)破头风的功效与作用关于《破头风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伴随着大家
-
8月25日张家界疫情最新实时消息公布 张家界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
提醒:戴口罩。上下班 工作中要佩戴口罩,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拥挤时、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等公共场所
-
河北通报高考生戴金属牙套无法过安检不属实 具体是怎么回事
想必这两天,大家对于高考生戴金属牙套无法过安检一事是非常关注的,具体是什么情况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