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冯斌治疗肝郁脾虚型强迫症经验

-

2022年4月20日发(作者: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 86 · 浙江中医杂志2018年2月第53卷第2期 

冯斌治疗肝郁脾虚型强迫症经验 

葛楠 骆利元 冯斌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杭州310053 

2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杭州310012 

关键词强迫症肝郁脾虚冯斌临证经验 

冯斌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精神疾病科、神志病科全国 

协作组大组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神志病科负责人。从 

医三十余载,擅长精神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古 

代医籍中罕有强迫症的病名记载,结合其临床表现冯师 

将其归属于“郁病”范畴,临床辨证以肝郁脾虚型者多 

见。笔者有幸侍诊,感悟颇深,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以 

飨同道。 

1病因病机 

冯师认为,肝郁脾虚型强迫症的病因多为情志内 

伤,若情志所伤,则气机失调,遂生自病。肝郁脾虚型强 

迫症患者发病前多过度思虑,易致肝气郁结,肝脏疏泄 

失职,导致患者遇事更加难以决断…。临床中肝失疏泄 

与情志失常,常常互为因果,肝郁脾虚型强迫症患者多 

因病致郁,又因肝郁而致病症加重,因此肝郁脾虚型强 

迫症病程较长,疾病发展缓慢 。 

2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证经验,冯师治疗肝郁脾虚 

型强迫症,多以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为基 

础方进行化裁治疗。药用: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 

术、甘草、香附、川I芎、枳壳。冯师在肝郁脾虚型强迫症诊 

疗的全过程中,根据患者伴随症状不同,善于病证结合, 

灵活加味。伴重度失眠者,酌加酸枣仁、远志以宁心安 

神;伴纳呆食少者,酌加神曲、山楂、谷麦牙以健脾开胃; 

伴心悸怔忡者,酌加龙眼肉、首乌藤以养心安神。 

冯师主张,在使用中药的同时结合穴位刺激调控 

法 。穴位刺激调控疗法为冯师首创的精神科治疗方 

法,该疗法结合了中医针刺穴位刺激及现代心理学认知 

行为疗法两大治疗方法 。该疗法采用40~50Hz的低周 

频治疗仪,治疗穴位选取双侧内关穴,穴位刺激的强度 

以患者能耐受的程度为标准,进行穴位刺激的同时由医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计划项目中西医 

结合脑病创新平台,编号:CXPT201002 

#通讯作者:冯斌,E-mai1:fengbintd@aliyun.com 

生指导患者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每次治疗时问30分钟.. 

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能够主治心、情志失调及气 

机阻滞相关等疾病。刺激内关穴既可起到开窍醒神,还 

可达到宁心安神之效。 

3验案举隅 

屈某,男,47岁。2014年8月l1日初诊。主诉:脑巾 

反复出现奇怪想法32年。现病史:患者32年前听说母亲 

洗菜不干净后每天都要自己洗菜2~3小时,无法自控, 

有时稍不顺其心意就会发脾气,一直未正规治疗 ,l5年 

前突然感觉自己心跳停止,自数脉搏约150次/分,此后 

每到考试前都失眠,还会对所做事情反复确认。正常生 

活受到严重干扰,故来我院寻求治疗。来诊时自述心烦 

易怒,遇事不能决断,善太息,胸胁满闷,四肢倦怠,食 

少纳呆,小便正常,便溏不爽,睡眠差。舌尖红、苔黄,脉 

弦。冯师将其辨证为肝郁脾虚型强迫症。在穴位刺激涮 

控法下指导患者进行行为疗法,让患者想象骑自行车 

时不能闭眼会怎么样,忘记了事情想不起来怎么办, h 

患者关诊间的门,只能关1次,治疗时问为30分钟。 11 

医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健脾之法。处方:逍遥散加减。药 

用:柴胡、白芍、枳壳各12g,甘草6g,香附、川芎、当归、 

茯苓各lOg,白术15g。14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同时 

配合舍曲林50mg,每日1次。复诊:服药后患者强迫思 

维频率较前明显减少,现每日出现1~2次,情绪也较fj{『 

平静,烦躁、失眠等症状有所好转。遂予原方继服l4剂, 

以资巩固。 

4参考文献 

[1]Hirschtritt ME,Bloch MH,Mathews CA.Obsessi Ve‘ 

Compulsive Disorder:Advances in Diagnosi S atl(]Tr。at 

ment[J].JAMA,2017 Apr 4,317(13):1358—1367. 

[2]刘家峰.强迫性神经症病因病机探要[J].实川『}1医内科 

杂志[J].2008,22(2):51—52. 

[3]郭雅明,马雁冰.强迫症中卫穿医结合分型标准及Il}l医论 

治[J].中医临床研究,2015,36(7):100—104. 

[4]陈炯,冯斌,刘兰英,等.穴位刺激调控法治疗创伤后心激 

障碍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7):480—482. 

收稿日期2017~O5—30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