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陈皮--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

2022年4月20日发(作者:国药和科兴哪个好)

陈皮《本经》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均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福

建、广东、浙江等地。原植物多生于丘陵、低山地带、湖泊河岸或平原,喜温暖

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不耐寒,稍耐荫,以阳光充足、地势高燥、土层深厚、透气

性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功效理气健

脾、燥湿化痰。临床用名有陈皮、炒陈皮、姜陈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苦辛平无毒,主治胸中瘕热,逆气,水谷。久服去臭,

下气通神。

《药性论》:臣,味苦,辛。能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

气咳嗽。

《日华子本草》:苦,微毒。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

并煎汤浸洗。桔皮,暖,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癖。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下气,止呕吐,除膀胱留热,下停水,五

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止泄,去寸白。

《药性赋》:味辛、苦,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其用有二:

留白者补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气。

《汤液本草》:气温,味微苦。辛而苦,味厚,阴也,无毒。

《象》云: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去白;若

理胸中肺气,须去白。

《心》云:导胸中滞气,除客气。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然勿

多用也。

《珍》云:益气利肺,有甘草则补肺,无甘草则泻肺。

《本草》云:主胸中痰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

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止泻,去寸白虫。能除痰,

解酒毒。海藏治酒毒,葛根陈皮茯苓甘草生姜汤。手太阴气逆,上而不下,宜以

此顺之。陈皮、白檀为之使。

《本草发挥》:洁古云:红橘皮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

若补脾胃,不可去白;若理胸中滞气,去白。《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辛,气薄

味厚,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破滞气,少用;同白术则益脾胃,

多用;独用则损脾胃。又云:益肺利气。有甘草则补脾胃,无则泻脾。

《本草纲目》: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

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

气之母,肺乃摄气之仓,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浴古

老人云:陈皮、枳壳利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肠胃气秘,同桃仁治大

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

《泊宅编》云:橘皮宽膈降气,消痰饮,极有殊功。他药贵新,惟此贵陈。

外舅莫氏得疾,凡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红汤,因取尝以,似

相宜,连日饮之,一日忽觉胸中有物坠下,大惊目瞪,自汗如雨。须臾腹痛,下

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顿愈,盖脾之冷积也。其方用橘

皮(去穰)一斤,甘草、盐花各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研为末,白汤点服,

名二贤散,治一切痰气特验。世医徒知半夏、南星之属,何足以语此哉?珍按:

二贤散,丹溪变以为注下丸,用治痰气有效。惟气实人服之相宜,气不足者不宜

用之也。

疗呕吐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阂疟,大肠秘塞,妇人痫。入食料,解

鱼腥鱼。

橘核,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溃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

《局方》治诸疝痛及内溃,卵肿痛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方,用之效。

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炒研五钱,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甚效。

《本草经疏》:橘皮花开于夏,成实于秋,得火气少,金气多,故味辛苦,

气温无毒。味薄气厚,降多升少,阳中之阴也。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其主胸

中瘕热逆气,气冲胸中呕咳者,以肺主气,气常则顺,气变则逆,逆则热聚于胸

中而成瘕。瘕者,假也。如痞满郁闷之类也。辛能散,苦能泄,温能通行,则逆

气下,呕咳止,胸中瘕热消矣。脾为运动磨物之脏,气滞则不能消化水谷,为吐

逆,泄泻等证,苦温能燥脾家之湿,使滞气运行,诸证自瘳矣。肺为水之上

源,源竭则下流不利,热结膀胱,肺得所养而津液贯输,气化运动,故膀胱留热

停水,五淋皆通也。去臭及寸白者,辛能散邪,苦能杀虫也。通神轻身长年者,

利脾肺之极功也。

简误:橘皮味辛气温,能耗散真气,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

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不宜与半夏、南星等同

用。疟非寒甚者,亦勿施。

附:橘核

按:橘核出日华子,其味苦温而下气,所以能入肾与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

也。疝气方中多用。

《药性解》:陈皮,味辛苦,性温,无毒,入肺、肝、脾、胃四经。主下气

消食,化痰破结,止呕咳,定,疗吐泻,利小便,通五淋,逐膀胱留热,杀

寸白虫。核治腰痛疝痛。叶治痈胁痛。肉能止渴,多食令人气逆生痰。去白者

兼能除寒发表;留白者兼能补胃和中。陈久者良。

按:陈皮辛苦之性,能泄肺部,金能制水,故入肝家,土不受侮,故入脾胃。

采时性已极热,如入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

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中州之胜剂也,乃《大全》以为多

用独用有损脾胃,师心之过耳。

《药鉴》:气温,味辛微苦,气薄味厚,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必

须年久者为美。去白性热,能除寒发表。存白性温,能补胃和中。与白术、半夏

同用,则渗湿而健胃。与甘草、白术同用,则补脾而益胃。有白术则补脾胃,无

白术则泻脾胃。有甘草则补肺,无甘草则泻肺。故补中汤用之以益气,平胃散用

之以消谷,二陈汤用之以除痰,干葛汤用之以醒酒。予尝用陈皮一斤,滚水泡,

去白,令极净,乌梅、大草、青盐各四两,浓煎取汁浸透,晒半干,再入白糖六

两拌匀,用紫苏叶、薄荷叶上盖,蒸一炷香,每用少许,不拘时常服,治久嗽痰

火,长服健胃和中,解酒毒。

《景岳全书》:味苦辛,性温散,气实痰滞必用。留白者,微甘而性缓;去

白者,用辛而性速。泻脾胃痰浊、肺中滞气,消食开胃,利水通便,吞酸嗳腐,

反胃曹杂。呃逆胀满堪除,呕吐恶心皆效。通达上下,解酒除虫,表里俱宜,痈

疽亦用。尤消妇人痈,并解鱼肉诸毒。

《本草备要》: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可降。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

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脾

为气母,肺为气籥。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大法

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洁古曰: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利水破癥,宣

通五脏,统治百病,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人身以气为主,气顺湿除,则百病散。

《金匮》云:能解鱼毒、食毒。多服久服,损人元气。入补养药则留白,入下气

消痰药则去白。《圣济》云:不去白,反生痰。去白名橘红,兼能除寒发表。皮

能发散皮肤。核治疝痛,叶散痈。皆能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腰肾痛,

橘核炒,酒服良。《十剂》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白宅编》曰:莫

强中,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治不效。偶家人合橘皮汤,尝之似有味,连日饮之。

一日坐厅事,觉胸中有物坠下,目瞪汗濡,大惊扶归,腹疼痛下数块如铁弹,臭

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盖脾之冷积也,半年服药不知,功乃在橘皮。方用橘红

一斤,甘草、盐各四两,煮干点服,名二贤散,蒸饼丸名润下丸,治痰特有验。

世医惟知半夏、南星、枳壳、茯苓之属,何足语此哉!丹溪曰:治痰,利药过多

则脾虚,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胃气亦赖痰以养,不可攻尽,攻尽则虚而愈剧。

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陈

汤。治痰咳童便浸晒,治痰积姜汁炒,治下焦盐水炒。

《本经逢原》:橘禀东南阳气而生,故以闽粤者最胜。其逾淮而北,则变为

枳,此地气使然,与人之乡音习俗无异。橘之文采,焕发于外,故其功用都在于

皮,专行脾、肺二经气分。《本经》主治胸中痰热逆气,为消痰运食之要药。留

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同人参、白术则补脾胃,同人参、甘草则补肺,独

用则泻肺损脾。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

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沴,故为二经气分药,但

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同生姜则止呕,同半夏则豁痰,同杏仁治大肠气秘,同桃

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

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按:橘

皮下气消痰,其瓤生痰聚饮,一物而性之殊异如此。

橘核沉降,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疡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

核也。然惟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其味苦,大伤胃中冲和之气也。橘叶苦平,

导胸膈逆气,消痈。捣烂和面,熨伤寒胸膈痞满。又治肺痈,绞汁一盏服,吐

出脓血愈。

《本草崇原》:橘实形圆黄,臭香肉甘,脾之果也。其皮气味苦辛,性主

温散,筋膜似络脉,皮形若肌肉,宗眼如毛孔,乃从脾脉之大络而外出于肌肉毛

孔之药也。胸中瘕热逆气者,谓胃上郛郭之间,浊气留聚,则假气成形,而为瘕

热逆气之病。橘皮能达胃络之气,出于肌腠,故胸中之瘕热逆气可治也。利水谷

者,水谷入胃,藉脾气之散精,橘皮能达脾络之气,上通于胃,故水谷可利也。

久服去臭者,去中焦腐秽之臭气,而肃清脾胃也。下气通神者,下肺主之气,通

心主之神,橘皮气味辛苦,辛入肺,而苦入心也。

愚按:上古诸方,只曰橘皮,个用不切,并无去白之说。李东垣不参经义,

不礼物性,承《雷斅炮制》谓:留白则理脾健胃,去白则消痰止嗽。后人习以为

法,每用橘红治虚劳咳嗽。夫咳嗽非只肺病,有肝气上逆而咳嗽者,有胃气壅滞

而咳嗽者,有肾气奔迫而咳嗽者,有心火上炎而咳嗽者,有皮毛闭拒而咳嗽者,

有脾肺不和而咳嗽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橘皮里有筋膜,

外黄内白,其味先甘后辛,其性从络脉而外达于肌肉、毛孔,以之治咳,有从内

达外之义。若去其白,其味但辛,只行皮毛,风寒咳嗽似乎相宜,虚劳不足,益

辛散矣。后人袭方书糟粕,不穷物性本原,无怪以讹传讹,而莫之止。须知雷斅

乃宋人,非黄帝时雷公也。业医者当以上古方制为准绳,如《金匮要略》用橘皮

汤治干呕哕,义可知矣。日华子谓: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

其能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夫橘皮从内达外,凡汗多里虚,阳气外浮者,宜

禁用之。

橘核气味苦,平,无毒。主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肾冷。

《本草求真》:[批]宣肺气,燥脾湿。

橘皮专入脾、肺,兼入大肠。味辛而温,治虽专主脾肺,时珍曰:脾乃元气

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橘皮为二经气分药。调中快膈,导痰消滞,利水破癥,

宣五脏,理气燥湿。汪昂曰:大法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洁古曰:陈皮、枳壳利

其气而痰自下。然同补剂则补,同泻剂则泻,同升剂则升,同降剂则降,各随所

配而得其宜,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且同生姜,则能止吐;十剂篇云:

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同半夏则豁痰;同杏仁则治大肠气闭;同桃仁

则治大肠血闭。至其利气,虽有类于青皮,但此气味辛温,则入脾肺而宣壅,不

如青皮专入肝疏泄,而无入脾燥湿,入肺理气之故也。诸湿皆属于脾,诸气皆属

于肺。然多服亦能损气。胃气亦赖痰养,不可用此尽攻。

用补留白,下气消痰除白,出《圣济》。[批]橘红。即书所名橘红,今人有

以形小如枳实者代充,其破气实甚。然亦寓有发表之意。以皮治皮意。

核[批]橘核。治疝痛偏坠。凡核多入肾,而橘核尤入囊核,亦物类相感意。

时珍曰:橘核入足厥阴肝,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颓疝痛,及内颓卵肿偏坠,或

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丸,用之有效。

《得配本草》:辛、苦,温。入手足太阴经气分。导滞消痰,调中快膈,运

胃气,利水谷,止呕逆,通五淋,除膀胱留热,去寸白虫蛊,解鱼腥毒。

得川连、猪胆,治小儿疳瘦;得麝香,治痈;研末酒下。配干姜,治寒呃;

配竹茹,治热呃;配白术,补脾;配人参,补肺;配花粉,治咳嗽;配炙甘草、

盐,治痰气;配藿香,治;配槟榔,治气胀。佐桃仁,治大肠血秘;佐杏仁,

治大肠气秘;合生姜、半夏,治呕哕厥冷。

去白名橘红,消痰下气,发表邪,理肺经血分之郁;留白和中气,理脾胃气

分之滞。治痰,姜汁炒;下气,童便炒;理下焦,盐水炒;虚人气滞,生甘草、

乌梅汁煮炒。汗家血家、痘疹灌浆时,俱禁用。

《本草经解》:橘皮气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辛无毒,

得地南西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

胸中者,肺之分也,气常则顺,气变则滞,滞则一切有形血食痰涎,皆假滞

气而成瘕,瘕成则肺气不降,而热生焉。橘皮辛能散,苦能泄,可以破瘕清热也。

苦辛降气,又主逆气。饮食入胃散精,温辛疏散,肝能散精,水谷自下也。

肺主降,苦辛下泄,则肺金行下降之令,而下焦臭浊之气,无由上升,所以去臭

下气也。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味苦清心;味辛能散,所以通神也。

《神农本草经读》:橘皮气温,秉春气而入肝,味苦入心,味辛入肺。

胸中为肺之部位,唯其入肺,所以主胸中之瘕热逆气。疏泄为肝之专,唯其

入肝,所以能利水谷。心为君主之官,唯其入心,则君火明而浊阴之臭气自去。

又推其所以得效之神者,皆其下气之功也。总结上三句,古人多误解。

愚按:上古诸方,止曰橘皮,个用不切,并无去白之说。李东垣不参经义,

不体物性,承雷敩炮制,谓留白则理脾健胃,去白则消痰止嗽,后人习以为法,

每用橘红治虚劳咳嗽。

夫咳嗽非止肺病,有肝气上逆而咳嗽者,有胃气壅滞而咳嗽者,有胃气奔迫

而咳嗽者,有心火上炎而咳嗽者,有皮毛闭拒而咳嗽者,有脾肺不和而咳嗽者,

《经》云“去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橘皮里有筋膜,外黄内白,其

性先甘后辛,其性由络脉而处达肌肉毛孔,以之治咳,有从内达外之义,若去其

白,其味但辛,止行皮毛,治风寒似乎相宜,虚劳不足,盖辛散矣。后人袭方书

糟粕,不穷物理本原,无怪以讹传讹而莫之止。须知雷敩宋人,非黄帝时雷公也,

业医者,当以上古方制为准绳,如《金匮要略》用橘皮汤治干呕哕,义可知矣。

日华子谓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其能治胸中之饮,而行于皮

肤也。夫橘皮从内达外,凡汗多、里虚、阳气外浮者,宜禁用之。

《本经疏证》:橘皮味苦辛适均而气温,若但据其苦泄辛散温行,以为与他

行滞气之物等,则误矣。本经于此独取其利水谷,夫后天之气,即水谷气,合于

真气以充身者也,水谷利,则水谷之气畅茂,而真气得其助,卢氏谓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橘皮有焉。夫气生化于脾肺,本以流行

为无病,寒热升降或愆常度,皆能滞著为病,橘皮则无间寒热升降补泻之剂,胥

得合之以奏绩,而水谷之气所以充于身者,亦能尽其常矣。愚按二家论橘皮之所

以然,善矣。特张氏仅及胸中气而未尽瘕热逆三字之义,夫瘕则有形,热则非寒,

逆则上冲,必尽此三义,胸中瘕热逆气方确切也,瘕之为病,借气聚以成形,依

物象而成质,迨气散物消,则形质亦随而消散,故仲景书有所谓固瘕者,有所谓

徵瘕者,有所谓寒疝瘕者,皆其物在上,以瘕字足之,此则瘕在热上,亦可见因

气聚而成瘕,因瘕停而生热,与中寒多食,大便不通之固瘕,(阳明篇)寒热整月

不罢之徵瘕,(疟病篇)趺阳脉紧腹中痛之寒疝瘕,(水气篇)为不同矣。大率瘕之

在下者多依寒,在中者多依血,故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寒疝瘕下之,方胸满短

气,而徵瘕为寒热难止,与瘕热之在上者多因气而其病为逆气者,又自不同也。

因热而瘕,则其治在热,因徵瘕而热,则其治自应在气,气散则非特热解,即逆

气亦随以平,不然,味辛性温之物,又岂治热治逆者耶?观仲景于橘皮仅用以治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橘枳生姜汤)若干呕哕手足厥,(橘皮汤)若哕逆,(橘皮竹

茹汤)而不以治瘕治热,亦良以瘕热由气积而成,其著象自仍在气,但得气通且

平,即瘕之与热又何所容哉?

《本草新编》:橘皮,味辛、苦,气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陈皮治高,

青皮治低,亦以功力大小不同也。入少阳三焦、胆腑,又入厥阴肝脏、太阴脾脏。

青皮,消坚辟,消瘟疟滞气,尤胁下郁怒痛甚者须投,却疝疏肝,消食宽胃。

橘红名陈皮,气味相同,而功用少缓,和中消痰,宽胁利膈,用之补,则佐补以

健脾;用之攻,则尚攻以损肺。宜于补药同行,忌于攻剂共用。倘欲一味出奇,

未有不倒戈而自败者也。

或问陈皮留白为补,去白为攻,然乎?此齐东之语也。陈皮与青皮,同为消

痰利气之药,但青皮味厚于陈皮,不可谓陈皮是补而青皮是泻也。

或问陈皮即橘红也,子何以取陈皮而不取橘红?夫陈皮之妙,全在用白,用

白则宽中消,若去白而用红,与青皮何异哉。此世所以“留白为补,去白为攻”

之误也。其实,留白非补,和解则有之耳。

或问世人竟尚法制陈皮,不知吾子亦有奇方否?曰:陈皮制之得法,实可消

痰,兼生津液,更能顺气以化饮食。市上贸易者非佳,惟姑苏尤胜。然又过于多

制,惟取生津,而不能顺气。余有方更妙,用陈皮一斤,切,不可去白,清水净

洗,去其陈秽即取起。用生姜一两,煎汤一碗,拌陈皮晒干。又用甘草、薄荷一

两三钱,煎汤,拌陈皮,又晒干,又蒸熟晒干。又用五味子三钱、百合一两,煎

汤二碗,拌匀又蒸晒。又用青盐五钱、白矾二钱,滚水半碗拌匀,又蒸熟晒干。

又用人参三钱,煎汤二碗,拌匀蒸熟晒干。又用麦门冬、橄榄各一两煎汤,照前

晒干,收藏于磁器内。此方含在口中,津液自生,饮食自化,气自平而痰自消,

咳嗽顿除矣。修合时,切忌行经妇人矣。

或问陈皮用之于补中益气汤中,前人虽有发明,然非定论,不识先生之可发

其奇否?夫补中益气汤中用陈皮也,实有妙义,非取其能宽中也。气陷至阴,得

升麻、柴胡以提之矣。然提出于至阴之上,而参、芪、归、术,未免尽助其阳,

而反不能遽受。得陈皮,以分消于其间,则补不绝补,而气转得益。东垣以益气

名汤者,谓陈皮而非谓参、芪、归、术也。

《本草分经》:辛、苦,温。入脾肺气分。能散能和,能燥能泻,利气调中,消

痰快膈,宣通五脏,统治百病。入和中药留白,入疏通药去白,亦名橘红。兼能

除寒发表。广产为胜,名广皮。陈者良,名陈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