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论脾辨证
-
〔临床探讨〕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秦伯未论脾辨证
孙其新孙其然
(日本 山吉备国际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110032
)
716
)
脾统血,主运化,维持生命的力量主要是
营养,故脾被称为后天之本。倘脾的运化能力
不足,则食后作胀,引起肌肉消瘦,精神疲乏。
脾主中气,体阴而用阳,阳气不运,最易湿阻,
出现胸闷呕恶,大便泄泻,肌肤浮肿。并能影
响其它脏腑的活动,多见脾胃不和、土不生金
及土克水等证。
1 脾虚
特征 不知饥饿,(
1
)食后嗳气频作,(
2
)食
后困倦思睡,(
3
)食后胀滞感即欲便,平时便
(
4
)溏,或稍进油腻即大便不成形。
基础证 食呆,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等胃
失和降。
按语 脾虚=特征+基础证・胃失和降
秦氏认为,脾虚即脾胃薄弱。脾和胃的功能不
同,但作用是统一的,故土虚上证往往并提。
病在脾而不在胃,则不知饥饿,食后嗳气频作,
食后胀滞感即欲便,平时便溏,或稍进油腻即
大便不成形。饮食不节,先伤及胃,胃伤而后
脾病,脾病而胃同时受病,故脾虚多兼见食呆,
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等胃失和降。
2 脾虚血少
特征 面萎黄;肤黄而小便利,目不
(
5,6
)发黄。
共征 消瘦,眩晕,心悸等血虚证。
基础证 食少,便溏等脾虚证。
按语 脾虚血少=特征+共征+基础证・
脾虚 脾虚,先见食欲不振,食后难化,大便溏
薄。日久营养缺乏,面萎黄;或一身肤黄
而小便利,目不发黄,常伴有消瘦、眩晕、心悸
等血虚证。前两节提到目眩心悸为肝心血虚
的特征,为何在此又说是血虚的共征?肤萎
8
黄而小便利,目不发黄,伴有眩晕、心悸等,均
选自原著。笔者理解,在这里目眩、心悸是因
脾虚血少引起的。对于肝、心来说,仍然是特
征,说明已累及到肝、心;但对于脾虚血少来
说,目眩、心悸不是特征,只是一般意义的血虚
症状,故属于共征范畴。秦氏在其它文中又
说,血虚症状,以心、肝、脾三经为多。这样看
来,脾血虚已言在其中了。笔者认为,秦氏只
是间接提及脾血虚,脾血虚的症状又少,常常
含于它证之中,与心肝血虚证比较,独立性相
对差一些。而脾虚血少与脾血虚意思相近,并
点明了病因病机及症状特点,便于掌握和应
用,故在此单列探讨。面萎黄是由于脾虚而
引起的血少特征。那可不可称其为脾阴虚呢?
关于脾阴虚的争论,也是由来已久的。秦氏
说,中医以脾与胃为表里,两者一阴一阳,一升
一降,性质不同,但作用是统一的。并且惯常
把肠胃病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属于胃,虚性、寒
性归于脾。笔者认为,这是划分脾病、胃病的
原则。脾和胃,一阴一阳,与其相对应的,阴虚
只能有一个,阳虚也只能有一个。如果有两
个,其作用怎么能统一?脾和胃性质不同,胃
为阳土,热证较多,热又易伤津液,临床亦称胃
阴虚。脾主中气,最易湿阻,损伤阳气,故多见
脾阳虚。笔者注意到,在秦氏论著里,没有脾
阴虚、胃阳虚的提法,其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3 中气虚弱
特征 中气不足为胸闷,自觉气短;(
7,8
)
大便频,或大便先干后稀,(
9,10
)小便黄浊,有
(
11,12
)粉样沉淀;老人脱。中气虚弱为神疲困
倦,懒言声低,四肢无力,自觉气短,甚则行动
(
13
)喘促。
〔临床探讨〕
基础证 食少、便溏,面萎黄等脾虚证。
按语 中气虚弱=特征+基础证・脾虚
笔者认为,秦氏关于中气不足和中气虚弱的提
法是有区别的。中气不足只见某一方面的功
能异常,初见虚象;中气虚为特定的证侯,已
是虚证。由此可见用词的贴切。脾胃薄弱,往
往先见食少、便溏,从而营养缺乏,面萎黄;
进一步少气,胸膈似闷非闷,四肢懒惰,不愿言
语,精神无法奋起。中气虚弱是在脾虚基础上
产生的,但脾虚不等于中气虚弱。中气虚弱的
特征是神疲困倦,懒言声低,自觉气短,甚至行
动喘促。
4 清阳不升
特征 痰湿见眩晕,头重胀痛,身重;气虚
见头痛昏沉有空洞感。(
14,15
)
基础证 胸闷,呕恶痰涎,苔白厚粘腻等
痰湿证;少气无力,食欲不振,脉虚软等中气虚
弱证。
按语 清阳不升=特征+基础证・痰湿或
中气虚 痰湿中阻,阻碍清阳上升,出现眩晕,
头重胀痛;湿浊内阻,清阳不升,亦可见身重,
行动懒惰,同时伴有胸膈满闷、呕恶痰涎、苔白
厚粘腻等痰湿证。久病或过度劳倦,中气不
足,清阳不升引起的头痛昏沉有空洞感,伴有
少气无力,食欲不振,脉象虚软。这种头痛与
痰湿中阻,阻遏清阳上升有根本上的区别,故
此用升补,彼用健中、化痰、利湿。
5 中气下陷
特征 行动喘促,脱,(
16
)小腹坠胀(
17
),
大便溏泄不止,有时失禁遗裤,及妇科崩漏,白
(
18,19
)带不断。
基础证 懒怠少气等中气虚弱证。
按语 中气下陷=特征+基础证・中气虚
中气虚弱证,多为神疲困倦,懒言声低,四肢
无力,自觉气短,甚则行动喘促。秦氏指出,中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到老人脱是中气不足,这里又说脱,小腹
坠胀属于中气下陷,有何根据?秦氏说,老人
脱,往往因大便困难,便后下坠,属于中气不
足;久泻久痢,亦能脱,见于中气下陷。
6 脾不统血
特征 便血久不止,血暗黑,及妇科崩
(
20
)漏等证。
基础证 懒怠少气,行动疲乏,脉象虚细
等中气虚证。
兼证 面不华,眩晕,心悸等血虚证。
按语 脾不统血=特征+基础证・中气虚
+兼证・血虚 中气有提摄能力,因气虚而血
出不止,称为脾不统血,常见便血经久不止,血
暗黑,及妇科崩漏等证。气不摄血,根本由
于中气不足,多有懒怠少气,行动疲乏,脉象虚
细等气虚证。血出不止,兼面不华、眩晕、心
悸等血虚证。
7 气虚发热
特征 子午之分发热,即下半夜和上午常
(
21
)见。
共征 身热心烦等。
基础证 中气虚和血虚。
按语 气虚发热=特征+共征+基础证・
中气虚和血虚 气虚发热的特点是在子午之
分为多,或仅见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恰恰与阴
虚发热的时间相反。气虚发热多起于中气虚,
当见气虚本证,如神疲体困、懒言、饮食少味、
脉大无力等。秦氏反复指出,单纯的气虚不可
能引起发热,因气虚发热大多血分亦虚。治宜
甘温退热,血虚证状明显时,可在补中益气汤
基础上加重养血,用药如生熟地、白芍、丹参
等,既能达到养血目的,又可帮助退热。笔者
认为,这个问题没人提过,应当很好研究。初
步分析,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单纯的气虚不
可能引起发热,引起气虚发势的原因不是一
个。二是气虚发热大多营血亦虚,以气虚为
主。在一般情况下,治宜甘温退热,用补中益
气汤。只有在血虚症状明显时,才照顾症状加
9
气虚弱进一步发展,出现行动喘促,久泻不止,
方可认作中气下陷。笔者理解,行动喘促即是
中气虚的重证,又是中气下陷的特征。前面提
〔临床探讨〕
重养血,但也不同于气血双补。如果气血两
虚,宜气血双补法如八珍汤。总之,治法必须
根据证侯,目标明确,用药才有分寸。为什么
气虚发热血分亦虚呢?笔者理解,气虚偏于
寒,单纯的气虚不可能引起发热。虚证发热,
亦称潮热,大多热能退清。根据阴虚则内热的
理论,阴血虚为虚证发热的常见原因。既然虚
证发热与血虚有直接关系,又为什么叫气虚发
热呢?从主证发热出现的时间来看,多在上
午,中医就认做气虚、阳虚。上午潮热是个复
杂证状,原因不是一个。故秦氏才有“单纯的
气虚不可能引起发热,因气虚发热大多血分亦
虚”的断言。气虚偏寒,是言其常;气虚发热,
是在特殊的条件下演变转化来的,是言其变。
在临床上不能看到一般性而忽视特殊性,也不
能强调特殊性而否定一般性。
秦氏又称气虚发热为阳虚发热,曾使笔者
迷惑不解。原来,他认为气虚发热兼见形寒、
恶风,方可称为阳虚发热。阳虚恶风最怕门窗
隙风,怕冷得暖即消失。笔者理解,形寒恶风
是表寒虚证,卫气不充。秦氏在治疗卫气虚自
汗,汗后形寒等,自拟了补阳汤,方药为人参、
黄芪、白术、五味子。这样前后联系起来看,他
的阳虚发热即气虚发热兼见卫阳虚。《廉斋医
学讲稿》是秦氏的晚年力作,集理论与经验之
大成,有许多内容需要反复理解,如心血虚少
气,就困惑了笔者十多年。秦氏在《调和营卫
退热》一节中,已经点明阳虚发势的要旨,详见
该文。
8 脾阳虚
特征 主脏在胃,食后饱嗳,多食不
化;(
22
)空腹胃痛,得食或温按缓解。主脏在
肠,大便水泄,完谷不化,腹痛绵绵隐隐,喜温
(
24
)喜按,时轻时重。痰饮,咳嗽痰多稀薄兼泡
沫,(
25
)背心一片冰冷;水湿,肢体浮肿,脚
(
26,27
)气。
共征 畏冷喜暖,舌淡,质胖,天冷易发
作,病久。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基础证 中气虚弱证。
按语、脾阳虚=特征+共征+基础证・中
气虚弱 中医把肠胃病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属
于胃,虚性、寒性的归于脾。这样看来,中气虚
弱引起的胃痛,主脏虽在胃,但着重在脾,其特
征为痛时多在空腹,得食或温按缓解,伴有畏
冷喜暖,时轻时重,数年不愈,其病机属于脾胃
虚寒。脾阳虚弱,还可见食后饱嗳,消化不良
等证。虚证引起的大便水泄,完谷不化,腹痛
绵绵隐隐,喜温喜按,主脏在肠,但归于脾,其
病机属于脾阳虚弱。笔者认为,秦氏提出必须
先辨主脏,然后再从整体考虑即辨主脏的方
法,是秦氏脾胃论的一大特。自《伤寒论》问
世以来,就有不成文的规定,把肠胃病中热性、
实性的病变属于胃,虚性、寒性的归于脾,这是
脾胃病的划分原则。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方法,
伴随脾胃病划分原则也出现了脾胃肠相互替
代的新问题,如脾胃肠概念不清,症状不分等,
甚至出现指鹿为马的现象。秦氏在临终前说
过,我有两个心愿没有完成,一是金元四家里
有宝藏可以挖掘,很想把它综合起来,去芜存
精……,去芜存精,大概也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秦氏就是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提出了辨主脏的
方法。首先从局部着手,在肯定病位的情况
下,然后从整体考虑,再次定位。这就从根本
上解决了脾胃病概念不统一的问题,也解决了
长期以来关于胃阴虚与脾阴虚,脾阳虚与胃阳
虚的争论。脾主运化水湿,阳气亏乏,水湿停
留,出现痰饮、水湿等症。痰饮病,多见老年
人,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特别怕冷,精神疲惫,
活动后即觉气促,痰多咳嗽,随吐随生。脾虚
不运,水湿而停,肢体浮肿,腹胀,小便少,伴有
中气不足等证。或见脚气及足背肿,系脾阳不
摄,水湿下注所致。
9 轻度湿阻
(
28
)特征 胸闷,泛漾欲恶,舌苔白腻。
兼证 口淡,食呆等消化不良症。
按语 轻度湿阻=特征+兼证・消化不良
10
〔临床探讨〕
秦氏认为,湿证以脾脏为主,但内湿多自饮
食不节得来,与胃有直接关系,并且湿证初起,
往往先见胃症状。因而治疗上脾胃并重。微
湿停胃,初见胸闷,泛漾欲恶,舌苔白腻,影响
消化机能,出现口淡、食呆等证。不论外感杂
病,经常伴见这些湿证,而且必须照顾。轻浅
的湿邪,既不需燥,又不能利,譬如桌上微尘,
只要拂而去之,治宜芳香化湿。
10 中度湿阻
特征 胸脘痞闷,呕恶,身体困倦,舌苔厚
(
29
)腻。
兼证 口淡,食呆等消化不良证。
按语 中度湿阻=特征+兼证・消化不良
湿阻轻证进一步发展,湿浊停胃的证状明
显,苔白腻变厚腻,胸闷扩展为胸脘痞闷,欲恶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粘腻等脾湿;食少艰化、大便溏薄、面萎黄等
脾虚证。
按语 中气滞=特征+基础证・脾湿或脾
虚 中气滞,多由于脾有寒湿,湿易凝滞,气分
不畅,在中则脘痞,在下则腹满,治宜理气化
浊。中虚生满者,气虚不能运行,发生痞满胀
滞,多见于食少艰化,大便溏薄等虚证,治宜塞
因塞用法,补中为主,少佐理气。中气滞与肠
胃气滞不同,中气滞以痞满为主,部位在中下
焦,多见于脾湿或脾虚证。肠胃气滞以胀为
主,甚则胀痛。胃气滞多见胃脘胀痛,胸闷痞
塞,得嗳气稍舒;气滞于肠则见腹胀,绕脐痛,
肠鸣,矢气等下焦证,二者多因饮食所伤,气机
阻滞所致,也有肝气引起。中医惯常把肠胃病
中虚性、寒性的归于脾,秦氏关于中气滞的辨
证,关键就在虚、寒二字,脾湿偏于寒,脾胃薄
弱偏于虚,他还提出相应的治则及常用药,如
调中药:木香、藿梗、苏梗、砂仁、檀香。这些精
细之处,常令学者有拨云开雾之感。
13 湿热证
特征 胸闷心烦,口渴不多饮,小便短赤,
(
33
)舌苔黄腻。脉象濡滑而数。
基础证 寒热错杂或湿温证。
兼证 食呆,呕恶等消化不良证。
按语 湿热证=特征+基础证・寒热错杂
或湿温+兼证・消化不良
湿热证以中焦阳明为主。由于湿为阴邪,
热为阻邪,结合后出现矛盾症状,如口渴不多
饮,有心烦,小便短赤等热的一面,又有胸闷,
恶心等湿的一面,所以治湿热证只宜清化,即
一边清热,一边化湿。湿热多起于内有痰饮,
表热内陷之寒热错杂证。湿温是温邪夹湿的
一个证候,湿温初起,大多温邪在表,湿邪在
里。进一步湿热氤氲,蟠踞中焦,症状复杂,表
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身热而两足不温,口干
而不多饮,有头痛、自汗、心烦等热的一面,又
有胸闷、恶心、便溏等湿的一面,湿热内阻,还
多见胃肠机能迟钝现象。湿热下注于肠,亦使
11
转为呕吐,并出现了湿阻气机,身体困倦等证。
这时的湿证,既有轻湿在上的症状,治宜芳化;
又有湿浊在中的表现,治宜燥湿,二者结合,为
香燥化湿,除湿汤即平胃散加半夏、茯苓、藿
香,常用的化湿不能离开这一法则。
11 重度湿阻
特征 中脘痞闷,大便不实,苔滑粘腻(
30
)
兼证 食呆,消化迟钝等消化不良证。
按语 重度湿阻=特征+兼证・消化不良
芳香化湿和进一步香燥化湿,都用于湿浊停
胃,苦温燥湿则偏在于脾。故见脘腹满闷,大
便不调,四肢沉困,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肠的症
状,兼有食欲不振、食后饱闷、恶心嗳气等消化
不良。胃湿和脾湿原是一种,因脾和胃的性质
不同,根据脾胃病划分原则,胃湿多由湿浊暂
时郁遏,芳化宣通,郁滞即解;脾湿多由中阳虚
弱,不能健运,必须温化,所以进一步可用桂
枝。用药只有与脏气结合,则疗效较速,这是
治疗中的一个关键。笔者认为,秦氏关于湿阻
的三个层次论述,是很精彩的。
12 中气滞
(
32
)特征 脘痞、腹满(
31
)或脘腹胀满。
基础证 嗳噫吞酸,大便不实,舌苔白滑
〔临床探讨〕
大便溏薄,并见泻时腹痛不畅,门觉热,粪
深黄,小便短赤等下焦证,与胃有湿热不难区
别。
14 食欲减退
特征 病在胃,不思饮食,饥而不欲食,食
亦易饱,口淡无味,并恶油腻,(
34
)病在脾,不知
饥饿,食后频作嗳气,(
1,2
)平时便溏,稍进油
(
4
)腻,大便即成糊状。
基础证 胸脘痞闷,呕恶,口不作干,舌苔
白腻等湿阻证。
按语 食欲减退=特征+基础证・湿阻
从饮食观察人们的健康,中医有着丰富的经
验。古人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把食
欲的好坏看得很重要。食欲减退包括不思饮
食、饥不能食、食易饱、食后艰化,以及纳食无
味、厌恶油腻等。而伤食为一时性的消化不
良,不在此列。大概病在胃,不思饮食,饥而不
欲食,食亦易饱,口淡无味,并恶油腻。病因为
湿浊,湿浊内阻则运化机能障碍,伴有胸脘痞
闷,呕恶,口不作干,舌苔白腻、厚腻等湿阻本
证,亦是食欲减退的基础证。病在脾则不知饥
饿,食后频频嗳气,平时便溏,或饮食不慎即大
便不成形。脾虚而消化能力薄弱,舌苔多净。
也有因停湿而脾气受困,或因脾气不足而湿浊
不化,当分清主次,双方兼顾。
15 胃气上逆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
38
)(
39
)特征 胸膈胀满,嗳气、胃脘胀痛。
基础证 饮食不节,消化不良和胁满胀
痛,郁闷太息等肝气证。
按语 胃气滞=特征+基础证・消化不良
或肝气 饮食不节,多见食呆、呕恶、嗳腐吞酸
等消化不良。由于消化不良,胃气阻滞,当见
胃脘胀痛攻冲,胸闷痞塞,得嗳气稍舒,伴有腹
内作胀,大便困难。也有很多因肝气引起,多
有胁满胀痛、郁闷太息等肝气证状,所谓肝气
犯胃,故又称肝胃气痛。
17 胃失和降
特征 泛恶、呕吐、呃逆、嗳气、中脘
痛(
40
)。
基础证 痰湿或肝胃不和等证
按语 胃失和降=特征+基础证・痰湿或
肝胃不和 胃气以和降为贵,逆则消化传导失
职,引起泛恶、呕吐、呃逆、嗳气、中脘痛等一系
列证状。从原因来说,与痰湿和七情刺激及受
寒有直接关系;从内脏的影响来说,与肝胆和
大小肠的关系最密,其中胃气多受痰阻湿阻滞
和肝气横逆而发病。胃失和降不等于胃气阻
滞,胃气阻滞多见胸闷痞塞、嗳气稍舒、脘腹胀
痛等证。胃失和降可见嗳气,中脘痛等胃气阻
滞证,还见呕恶,呃逆等胃气上逆及痰湿、肝胃
不和证。总之,引起胃失和降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
18 胃火
特征 嘈杂,口渴引饮,消谷善饥,口臭,
(
41
)牙龈肿痛。
共征 胸膈烦闷、便秘、溺赤,苔黄腻或黄
燥。
按语 胃火=特征+共征 胃火包括胃
热在内。因表邪传里化热化火,以肠胃为多,
如壮热、口渴、腹满便闭等。杂证出现,因过食
辛辣或饮酒过度等,多见嘈杂,口渴引饮、消谷
善饥,口臭,循经上串牙龈肿痛,甚则鼻衄、齿
衄。
19 胃阴虚
特征 呃逆不止,噫气频作,(
35
)呕吐反胃
(
36,37
)等。
基础证 胃寒或痰湿等证。
按语 胃气上逆=特征+基础证・胃寒或
痰湿 呃逆连声不止,以胃寒为多,一般治法
和胃降逆。此时,痰湿重的燥湿化痰。呃声低
微,亦称噫气频作,常觉胸膈痞结,亦属胃气上
逆。因由胃气弱而不能和降,故必须镇逆、辛
散、甘缓三者结合,单用降气,只能治标,不能
治本。呕吐反胃亦由于胃失和降,反而上逆,
以胃有痰湿为多,伴有恶心、胸闷、痰多等证。
16 胃气滞
12
〔临床探讨〕
特征 口舌干燥,口渴,饮食呆钝,不能多
食,多食即胀;不能多饮,口干饮水亦胀。甚则
(
42,43
)饮多即吐。消渴,噎膈,大便燥结,(
44
)舌
(
45,46
)苔干或苔中间剥一块,或多裂纹。
基础证 胃热或热性病
按语 胃阴虚=特征+基础证・胃热或热
性病 秦氏明确指出,胃阴指津液。胃为阳
土,热证较多,热又易伤津液,亦称胃阴虚,关
于胃阴虚辨证,叶氏一般以不饥不食或少纳,
音低气馁,口干舌干,便秘,多舌干或红或绛或
光为主。秦氏以口干舌燥、口渴为主,从饮食
呆钝入手,即不能食,又不能饮,多食一口即
胀、多饮一口亦胀,甚则饮多即吐,大便秘结、
消渴、噎膈,舌苔干或苔中间剥一块或多裂纹。
津液不足的常见症状为口干舌燥,口渴,多由
热性病引起,所以秦氏说,此时必须以生津为
急务,一见口干便用滋阴,是不恰当的,口渴严
重的非生津能治,又当进一步与养血、养阴同
用。从中提示我们,必须掌握治疗的一般规
律,再根据具体病情,采用某些特殊治疗。不
要因为胃阴虚,就望文生义,滥用滋阴。
20 胃寒
特征 口多清水(
47
)呃逆,呕吐清水白
(
49,50
)沫,(
48
)胃暴痛不休止。
共征 喜按热饮,脉沉迟或沉弦,舌苔白
腻。
兼证 脘痞,嗳噫、恶心等消化不良证。
按语 胃寒=特征+共征+兼证・消化不
良 胃寒,故口多清水。寒伤干胃,胃失和降,
作呃不止,呕吐清水白沫,甚则胸痹、胃暴痛持
续。寒凝气滞,影响胃肠机能而见脘痞,嗳噫
恶心等消化不良证。
21 小肠气滞
(
51
)特征 腹胀,绕脐痛,肠鸣,矢气。
兼证 食后饱闷,嗳气,大便难等消化不
良证。
按语 小肠气滞=特征+兼证・消化不良
小肠气滞,多因饮食所伤,传化失职,多见腹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胀,绕脐痛,肠鸣,矢气,伴有食后饱闷,嗳气,
大便难等消化不良证。
22 湿浊停肠
(
52,53
)特征 肠鸣,泄泻,小便短少不黄。
共征 苔白腻,脉濡缓。
基础证 胃中积湿。
按语 肠湿=特征+共征+基础证・胃
湿。肠湿多由于胃中积湿,夹糟粕并趋大肠,
故其基础证为胃湿。肠湿常见肠鸣,泄泻、小
便短少不黄等下焦证状。胃湿、肠湿均由湿邪
暂时郁遏,芳化分利,郁滞即解;脾湿多由中阳
虚弱,不能健运,宜照顾其本,必须温化。
23 肠寒
特征 下利清谷,腹内剧痛,腹壁可见状
如头足等(
54
)
兼证 饮食少味,肠鸣,大便不实等消化
不良证。
按语 肠寒=特征+兼证・消化不良,寒
伤于肠,寒凝气滞,多下利清谷,腹内剧痛,甚
则腹壁可见状如头足等,消化迟钝,饮食少味,
肠鸣,大便不实。
24 肠热
特征 便秘,腹痛;或便秘,口臭,口糜溲
(
55,56
)赤。
基础证 壮热,口渴脉滑数等阳明证。
按语 肠热=特征+基础证・阳明证 在
伤寒,瘟疫过程中出现,由于内热肠燥,大便不
能润下,常见便秘,腹满胀痛,伴有壮热,自汗,
口渴,脉象滑数,苔黄腻或干糙少液。杂证多
见热秘,伴见口臭,溲赤,或小肠蕴热,可见便
秘,口糜。
参考文献
1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200
2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96
3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86
13
〔临床探讨〕
4 秦伯未.金匮要略简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24
5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1979:177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25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6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07
27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9:28
6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9
7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3
8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7
28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44
29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28
9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204
10 秦伯未.中医入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64
11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216
12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71
13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44
30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45
31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33
32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7
33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45
34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200
35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28
14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31234
15 秦伯未.秦伯未医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33
36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87
37 秦伯未.秦伯未医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3:224
16 秦伯未.金匮要略简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24
17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3:240
38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96
39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27
40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7
18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165
19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35
20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12
41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39
21 秦伯未.秦伯未医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12
42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3:77
22 秦伯未.秦伯未医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184
43 秦伯未.略谈中医治疗癌肿,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4:
(
6
)
.39
44 秦伯未.秦伯未医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3:229
23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28
24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202
社,1983:212
45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76
14
〔临床探讨〕
46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52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37
53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80
47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67
48 秦伯未.秦伯未医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161
54 秦伯未.秦伯未医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3:203
49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1
50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3:203
55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205
56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182
51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13
(收稿日期:1996.6.7
)
社,1978:12
精室病证治
王劲松
南京中医药大学94级男科研究生 (
210029
)
(中医大辞 精室通常指男子藏精之所《
)
,男子之精室当为奇恒之腑,与妇子胞(一典》
髓育麟丹”。精为生长发育之根,精室亏虚,生
殖之精匮乏,可出现精液稀少,无精症,男子不
育,性机能早衰诸症,伴有腰膝酸软,减退
(辨等症状。治以填补肾精,方选生髓育麟丹《
证录》方)。药用:人参、麦冬、肉苁蓉、山萸肉、
山药、熟地、桑椹子、鹿角胶、龟版胶、杞果、菟
丝子、当归、紫河车、柏子仁等。
2 精室虚寒
般多认为系指女子的内生殖器官子宫,或包括
)相妇女整个内生殖器官———《简明中医辞典》
提并论,使男女奇恒之腑各有“六者”之数,即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或精室)。因其具
奇恒之腑的功能能藏能泄,与脏腑经络有密切
关系。精室、女子胞其藏泄功能皆以气血调
和,脏腑经络功能正常为基础。然对精室病之
论治谈及甚少,故笔者据男科临床经验,略论
如下。
1 精室亏虚
先天不足,素体阳虚或阴虚及阳,或寒邪
猛烈,肾阳被遏,或寒凉克伐,伤及肾阳,或房
劳戕伐,摄生不慎,以及他脏阳虚日久及肾,皆
可致阴霾之气司令,不能温养肾精。《三元延
寿参赞书》云“:丈夫劳伤过度,肾经不暖,精清
如水,精冷如冰”。临床表现:精液稀薄清冷,
婚后不育,精神萎靡,腰膝酸痛,面 白,四
末不温,阳萎,早泄,溲清便溏,舌淡苔薄,脉来
沉弱。治宜温补命门,填益肾精,方选赞育丹
化裁。药用:肉苁蓉、巴戟天、蛇床子、韭菜子、
当归、仙茅、仙灵脾、熟地、肉桂、附片、杜仲、白
术、杞果、山药、五味子等。
15
多由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交媾过度,耗
损肾精,或久病、久虚、劳伤心脾,暗伤精血,或
温燥太过,灼伤阴精造成。清代陈士铎《辨证
录・种嗣门》曰“:男子有泄精之时,只有一、二
点之精,此种之人,亦不能生子,……盖精少
者,虽属之于天,未必不成于人也,恃强而好用
其力,苦思而过劳其心……,益之补精添髓之
方,安在精少者,不可以多生乎?……方用生
推荐内容
-
关于艾滋病的知识
-2022年4月16日发(作者:厦门周边)关于艾滋病的知识(一):关于艾滋病的十条基本知识和十条相关重要信息一、十条基本知识:1、艾滋病是一
-
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
-2022年4月24日发(作者:自动化专业学校排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知情同意书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疾病介绍和治疗建
-
铝件阳极氧化产生“白斑”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22年4月24日发(作者:核磁共振检查一次多少钱)维普资讯它山之石经验,技巧铝件阳极氧化产生白斑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杜华伟(许昌烟草机械有
-
素媛案真实故事细节详情披露 素媛原型有多惨女孩怎么样了
【摘要】这个世界发生的每一次悲剧,并不是偶然……一场雨,一层玻璃拍摄的,只有模糊不清,模糊就像一个画家在搅拌着调色盘人。对于《素媛...
-
10月27日遵义疫情最新实时消息公布 遵义站进站乘车需提供24小时
遵义,简称遵,是贵州省地级市,贵州省域副中心城市,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黔中城市群重要城市。截至10月26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
-
该怎么和小女孩解释月经
-2022年4月24日发(作者:罗汉果的功效)该怎么和小女孩解释月经?“因为母亲与教师的失职,大部分的女童,在月经初次到来的时候,竟丝毫...
-
12月4日石家庄鹿泉区疫情最新消息公布 石家庄鹿泉区已核酸检测32
鹿泉区,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介于东经114°18′,北纬38°05′之间。东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15公里,
-
出生缺陷培训题目
-2022年4月16日发(作者:唐山妇科医院)。预防出生缺陷培训考试题目单位:姓名:一、单选题(40题)(请选择你认为是正确的一个答案)1.
-
急性咽喉炎的症状一般有哪些呢?
-2022年4月22日发(作者:三月三有哪些禁忌)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急性咽喉炎的症状一般有哪些呢?导语:咽喉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喉
-
胡彦斌疑怼郑爽:搞不定东北女人胡彦斌为什么这么说
前任这个名字,相信发生在了很多的人的世界里,所以说很多人的前任即使分开了,不光是曾经的记忆,今天一则关于胡彦斌疑怼郑爽:搞不定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