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浅析

-

2022年4月21日发(作者:冻疮怎么根治)

摇238环球中医药2019年2月第12卷第2期摇Glob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ebruary2019,Vol郾12,No郾2

·学术论坛·

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浅析

盛苏红摇纪伟

揖摘要铱摇干燥综合征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燥痹冶。本文立足中焦,对燥痹病

因病机、遣方用药进行详细论述。主张中焦脾胃气阴亏虚为根本病机,治疗以益气养阴,顾护脾胃

为主,认为从脾胃着手治疗该病方可标本兼治,有利于彻底根治此病。

揖关键词铱摇干燥综合征;摇燥痹;摇从脾胃论治

揖中图分类号铱摇R249摇揖文献标识码铱摇A摇doi:10.3969/.1674鄄1749.2019.02.022

摇摇干燥综合征(sjogren爷ssyndrome,SS)是一种以外分泌

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

病以中年女性多发,男女比例约为1︰11,患病率为0.5%~5%[1],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历代名家将其归属于“燥证冶

[2]

功能与中医卫气功能类似,皆有抵抗外感的作用,而卫气禀

受于脾胃水谷之气。另一方面,《素问·刺法论》云:“脾者,

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冶谏者,正也,有观察、规劝之义,这与

免疫的监视功能不谋而合。彭松林等

[4]

认为,免疫监视功

能的正常运行与脾的运化升清密不可分,后者是前者的物质

基础,可以通过理脾健脾等增强机体免疫监视,预防疾病。

另外,免疫的稳定作用是指机体免疫维护体内生理平衡的功

能,而脾胃对五脏功能的协调平衡有重要作用。脾胃除了化

生气血,还是气机升降之枢。正如《医圣心源》曰:“脾升则

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木不滞。冶脾

胃失于升降,则水谷无法摄入,精微不能敷布,废浊无法排

除,各脏不安其位。涂桂芳

[5]

以脾胃虚弱患儿为观测对象,

发现其T淋巴细胞显著降低,在采取益气健脾法治疗1月

后,T细胞明显上升,症状改善。故综上所述,中医脾胃与西

医免疫特别是非特异性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

2摇燥痹的关键病机为脾胃失调

干燥综合征的西医病因尚不明确,常认为与遗传、环境、

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中医燥痹的病因病机当责之

中焦脾胃虚弱,延及他脏,变生诸证。

2.1摇邪气侵袭,首伤脾胃

邪气不外乎气运太过,外感和燥邪内生两种。《会心

录》曰:“燥证有外因者,六之一也;有内因者,血液之枯

也。冶由于外者,系因正气不足,卫外失职,燥热之邪侵而袭

之。一方面,卫气禀受于脾胃水谷之气;另一方面,胃主受纳

水谷与外界直接相通,燥热多伤及脾胃之阴。内生之燥,多

由于各种病因直接或间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化

失常,津液耗伤,伤阴化燥或阻滞津液气化输布,导致脏腑失

于濡养。脾虚日久则营阴耗伤,虚火幡灼,内燥即生。干燥

综合征是一种通过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造成组织损伤

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有学者认为病毒感染可能是干燥综合

征的直接诱因

[6]。所以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角度,认为发

病皆起于邪气,是本病发病的始动环节。

2.2摇气阴两虚,脾胃为主

正气亏虚,内外燥邪乘而袭之,脏腑功能失调,阴液生成

“燥病冶“内燥证冶“燥毒证冶等范畴。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

专业委员会明确将此病命名为“燥痹冶

系统性疾病,近代医家多从肝肾论治,将脾胃论治贯穿始终

者较少。以中国知网为平台,搜索自2000年来相关文献,二

者相关文献比例约为4颐1。笔者认为治燥应从脾胃着手,

认为脾胃在干燥综合征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1摇中医脾胃与西医免疫关系密切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同

与其相表里之腑———胃共同维持机体重要生命活动。《素

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

于脾,乃得禀也。冶脾胃纳运水谷,化生气血津液,充养营卫。“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冶,走经脉供养脏腑;“卫者,水谷之悍

气也冶,循皮肤防御外邪。正气虽禀受于先天父母精气,但

也需后天营卫之气的不断充养,是机体感邪后是否发病的决

定因素。若脾胃功能失司,不能运化水谷精微,难以生成营

卫气血,则百病由生。正如李东垣所言:“欲人知百病皆脾

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冶

机体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功能主要

有防御、监视和稳定。陆建武等

[3]

认为,中医脾胃与西医非

特异性免疫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方面,免疫防御

。燥痹为多脏器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院高峰人才项目(y2014rc08);江苏省自

然科学基金(BK20151602)

作者单位:210029摇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盛

苏红(硕士研究生)、纪伟]

作者简介:盛苏红(1993-),女,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学方向。E鄄mail:1325586562@

通信作者:纪伟(1963-),女,博士,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药学

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风湿免疫病。E鄄mail:

weiweiji1103@

环球中医药2019年2月第12卷第2期摇Glob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ebruary2019,Vol郾12,No郾2摇239

障碍或失于输布,燥象丛生,气随津脱,或久病阴损及阳,从

而导致气阴两虚。李东垣曰:“气少作燥……气虚津不供

奉,则泪液少也,口眼干燥之症作矣。冶燥痹是一种多系统性

疾病,路志正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脏腑失调,其

中又以脾胃亏虚最为主要

[7]

谷,二者协调则津液生化有源

,上承皮肤清窍

脾主运化水液

,

,

若功能失司

胃主受纳水

,

共同导致津液绝对或相对不足。气虚则津液不能输布,阴虚

则脏腑体窍失濡。临床除常见的口眼干燥外,患者多有乏

力、形倦神疲、少气懒言、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

无苔、脉细等症状。

2.3摇内舍脏腑,脾胃为本

津液的生成输布是一个五脏协同的过程,与肺、脾、肝、

肾四脏密切相关。另外燥邪日盛,蕴久成毒,煎灼阴津,也

易伤及脏腑,耗伤精血,乃致关节、经络、肌肤不荣不润。脾

失运化则食欲不振、腹胀、烧心、嗳气、吞咽困难;肝失疏泄,

气机失于条达,多有胁痛、易燥等症状;燥邪伤肺,肺气失宣,

常见皮肤干燥、鼻干咽干、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然脾胃

失调又是脏腑失调中的关键环节“

脾气散精

,脏腑及骨节肤窍失于濡养

冶,若脾胃功能减弱

,则津液敷布障碍甚或津液不。《素问·经脉别论》曰

气随津脱,气阴两虚,脾胃不

足,内生痰湿,痰湿蕴久化热,或因阴虚炼液成瘀,瘀热互结,

内生燥毒,迁延难愈。

2.4摇久成燥毒

国医大师朱良春推崇“燥甚化毒冶之理论

[8]

燥、瘀、热三者互结。脾胃本虚,津液生成输布失调

,

燥毒系

内生痰

浊,阻碍气血,加之燥痹日久,虚火灼伤脉络,滞而为瘀,瘀热

交杂,蕴而成毒,内阻脏腑。燥毒滞于骨节、肌肉、体窍,则见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低热羁留,目赤涩痛,颌下肿痛,舌红等

征象。燥毒既是病理产物,也是复发加重的原因。燥毒内

生,脏腑功能失调,津液无源,机体失于濡润,则燥象丛生,并

使病变更加迁延复杂,转为沉珂。

黏膜免疫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S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邪多由黏膜侵犯人

体,累及皮肤、胃肠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等具外分泌腺体结构

的内脏器官,由此引起的黏膜损伤和黏膜免疫功能障碍,是

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有学者指出,消化道在解剖定位和组

织结构上均有独特之处,是发挥免疫的重要区域,其黏

膜屏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维持机体稳态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9]

二者在功能及位置上有相通之处

。中医脾胃与西医消化道并不能完全等同

。国医大师邓铁涛

[10]

认为

,但

脾旺与免疫功能的正常有重要联系。

3摇治当首重脾胃

西医目前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症状、防止疾

病进展和延长生存期为主,尚无有效根治方法。从中医病因

病机上来说,燥痹与脾胃关系密切,治疗应从脾胃着手,以顾

护中焦为本。另外临床长期口服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

的患者常有消化道不良反应,如胃胀、泛酸、嗳气等。从脾胃

入手不但是从根本上论治,也可有效改善西药带来的不良

反应。

3.1摇健脾益胃,益气养阴

燥痹以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本病患者均有阴液一派

亏虚之象,而气随津脱,加之治痹通络药效力强,多会损伤气

阴,治疗应以益气养阴为先。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也为阴液

之本。清代名医唐客川认为脾阴就是阴液。药多选用甘凉

濡润之品润燥生津,如沙参、石斛、党参、白芍、金银花、枸杞

子、桑寄生、墨旱莲;辅以温和不燥的益气药,如太子参。同

时注意顾护脾胃。方中加用益脾养胃之黄精、山药、玄参、天

花粉、瓜蒌仁、甘草。

3.2摇养肝疏肝,运脾理气

燥痹与肝关系密切。肝藏血,津血同源,血足则津沛;

肝主疏泄,调畅三焦气机,有助于脾胃的升清降浊;肝气调达

则是津血输布的目的保证

[11]

肝气不疏的症状,如胁痛、月经不调

。临床如见患者有肝血不足

,多选用养血柔肝、疏肝

,

理气《之法。药用当归、白芍、香附、延

肝克脾土

金匮要略

,肝病易传至脾脏

》云:“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另一方面脾失健运

,当先实脾胡索、潼白。冶蒺

,可影响肝

一方面藜等。,

脏疏泄功能,导致“土雍木郁冶;脾气虚弱,则血液生化无源,

肝脏统摄无权“

淡养胃气

。药多选用山药

,甘养脾阴,肝血不足。故理气健脾应贯穿治疗始终。

、天花粉

冶,临床多选用甘平

、莲子肉等滋而不腻之品

、甘淡之品滋养脾

。虞靖

彬等

[12]

IL鄄4、IFN鄄酌通过观察调肝健脾方对佐剂大鼠血清细胞因子

肝脾能有效调节佐剂大鼠细胞因子

及其比值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清除免疫复合物

,认为调节

3.3摇润肺益肾,滋阴养脾

脾阴亏虚不仅伤及本脏,亦使肺肾失于濡养而生诸症。

脾胃亏虚,肺阴不足,失于宣肃,水液不能下输肾脏,肾阴虚

损,阴不制阳,阳亢于上而变生诸症。选方用药同样参照甘

淡濡润的原则,忌辛燥芳香、苦降敛涩。如清养肺胃之沙参、

麦冬、党参、石斛、生白芍、枸杞子、金银花、土茯苓;滋养脾肾

之生地黄、墨旱莲、桑寄生、枸杞子、生白芍。同时补脾阴必

兼补脾气,一方面“气少则津液不行冶;另一方面寓意“阴中

求阳,阳中求阴冶。脾气可生阴血,统血液而固阴。常以太

子参为主药,辅以山药、白术等益气养阴。

3.4摇化瘀清热,解毒和胃

燥瘀搏结,脉络痹阻,久而化毒,治疗需兼顾内生燥毒。

疾病后期,燥毒蕴结脾胃,脾胃不和,病情迁延。临床患者常

有烧心、胃痛、痞满、呃逆等症状。有热毒之象,需加用如银

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有瘀血之征,加用当归、赤芍、丹

参、乌梢蛇等性温不燥且可养血通经之品,并可使滋而不腻,

养而不滞。

4摇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日益

凸显,而从脾胃论治本病也已逐渐受到重视。路志正以“持

中央、调升降冶为核心,以健脾益气养阴为治法,临床取得良

好疗效

[13]。刘健[14]

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津液

不布。治疗原则以滋阴清热,健脾化湿,活血通络。选方用

摇240环球中医药2019年2月第12卷第2期摇Glob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ebruary2019,Vol郾12,No郾2

版社,2004:845.[7]摇姜泉.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传承及临床应用

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8]摇吴坚.朱良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

[9]摇杨洋,陈东风.中消化道黏膜屏障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

床[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11):1286鄄1290.

学杂志,1979,(3):7鄄9.

[10]摇邓铁涛.脾胃学说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初探[J].新医药

[11]摇周丹萍,纪伟,孙志岭.从证候表现探讨干燥综合征与中医

肝的关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507鄄510.[12]摇虞靖彬,叶蕾,秦林,等.调肝脾方与补肝肾方对佐剂大鼠

红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影响的比较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9,34(4):332鄄334.[13]摇张华东,边永君,路洁,等.路志正教授从气阴两虚论干燥综

1903鄄1904.合征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

2006,22(8):501.

药强调培土制水,培土生金。张华东从中央脾胃论治干燥综

合征,认为脾胃分型论治可以从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以及调和

脾胃气机升降入手

[15]。

中焦脾胃与西医免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在功能

上紧密相合。在干燥综合征的临证中,我们应注重脾胃的重

要性,以此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往往效如桴鼓。不仅对于本

病,针对其他风湿病,也应注重调养后天之本,调和脾胃阴阳

平衡。

参考文献

[1]摇EdwardDH,GarySF,JohnSS,etal.凯利风湿病学[M].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44.

社,1996:1519.

[2]摇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3]摇陆建武,段永强,殷世鹏.从“正气冶论脾胃与非特异性免疫

31鄄33.之间功能的相关性[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6,(6):

[4]摇彭松林,王勇.浅议“脾主谏议之官冶[J].河南中医,2010,

[5]摇涂桂芳.小儿脾胃虚弱与细胞免疫关系临床探讨[J].中医

研究,2000,(5):51鄄52.[6]摇蒋明,DavidY,林孝义,等.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

30(9):847鄄848.

[14]摇黄旦,刘健.刘健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国临

床杂志,2016,19(3):311鄄314.[15]摇桑永兵,刘颖,鲁构峰,等.张华东教授从中央脾胃论治干

燥综合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35鄄37.

(收稿日期:2018鄄03鄄19)

(本文编辑:韩虹娟)

寸脉对头痛诊断意义的源流探析

刘美斯摇彭雅摇王永丽摇胡坤摇黄倩倩摇张庆美摇赵永烈

揖摘要铱摇脉诊作为四诊之一,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现诊脉时多诊寸口部,寸口可分为寸、

关、尺三部,将按部位划分时,可分候上、中、下三部,其中,头居上部法天,归寸脉所主。头

痛作为头部常见病症,通过古代文献检索发现,寸脉对头痛的诊断意义更大,一般认为,寸浮多与风

邪外袭之头痛有关,寸弦多与肝病或痰阻所致头痛有关,寸短多与气虚或气滞有关。

揖关键词铱摇脉诊;摇寸脉;摇头痛

揖中图分类号铱摇R249摇揖文献标识码铱摇A摇doi:10.3969/.1674鄄1749.2019.02.023

摇摇脉诊,又称切脉、把脉等,是指医生对患者某些特定部位

进行切按,用手指体会脉的搏动特点,以了解的生理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591)

作者单位:100029摇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刘

美斯(硕士研究生)、彭雅(硕士研究生)、王永丽(博士研究生)、黄倩

倩(硕士研究生)、张庆美(硕士研究生)、赵永烈、胡坤];北京中医药

大学东方医院特需老年病科(赵永烈)

作者简介:刘美斯(1994-),女,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中医治疗脑病。E鄄mail:listenpop@

通信作者:赵永烈(1975-),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

方向: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E鄄mail:yongy3

@

理情况,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一

种诊察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与临床应

用体系,是中医最具特的诊断方法之一

[1]。的血脉

贯穿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因此脉

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情况。头痛是

临床常见病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根据寸口脉脏腑分

候,多认为寸脉对头痛的诊疗意义更大。《素问·脉要精微

论篇》中明确提到“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冶

[2],即在

诊脉时,下部有力,而上部无力,则诊为头痛,此处的上部即

寸部。本文就其寸脉与头痛的相关性进行古代文献检索,探

究其意义及源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