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中医学讲内脏结构和功能

-

2022年4月21日发(作者:二氧化碳中毒)

中医学讲内脏结构和功能

认识内脏,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只有了解了正常构造和

功能,才能探明疾病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两千

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的记载,不仅对外

部有细密的观察,且通过解剖技术对内部器官也有很多研究;甚

而对某些器官的形状、大小、容量、构造等都有较为精确的描述,特

别是对于消化道的观察很是详尽;发现了心、肺、脾、肝、肾、

膀胱、胆、脑、骨髓和女子胞(子宫)等器官和组织,并了解到它们

的某些生理功能及与外部器官的关联。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补

充,得以逐步完善。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尽管我国解剖学的

知识渊很早,但解剖学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中医学认识的另一途径,即在肉眼直观的解剖知识基础上,

长期以来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分析

比较正常生理功能和反常的病理变化,逐步掌握了生命活动

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独特的生理病理理论——脏腑经络学说。因

此,在论述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时,往往包含有解剖、生理、

病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医学把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阒血津液等三大部分。

它们在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

中,脏腑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

成,也是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供给

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一节脏腑中医学把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类,有

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

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在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

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于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

察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包含有

内脏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内容,在临床辨证与治疗中具有

普遍的指导意义。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仪区分的。脏,是心、肝、

脾、肺、肾、五个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

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器(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

少的营养物质)。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

大多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脏”,指的是在五脏

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脏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应当指出,中医学的脏腑,除了指实质脏器外,更

重要的是对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与现代医学的

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

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

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

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一、五脏

(一)心(附心包)

1、主血脉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血有滋养周身的作用,

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以营养全身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诸血者,皆

属于心。”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而

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

如果心血衰少,血脉空虚,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因此,心气

旺盛,心血充盈,血运正常,则脉搏匀称,和缓有力,面红润光泽。

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所以面部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

映心脏机能正常与否;同时,心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因

而可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面苍白无华,

脉搏细弱无力,心气虚衰,血行不畅,导致心血痹阻,可见面暗灰

或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2、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医学将其

归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认为心对神明起主宰作用,心的这

一功能正常,就表现为神识清晰,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如果心有

病变,就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

严重时可有痴呆、谵妄、神志不清、昏迷等“心神失常”的症状。

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

因此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如《灵枢.本神》说:

“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当心

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导致心神的病变;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时,

亦可导致血脉的病变。

正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以维持正常机能,同

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

支配的地位,能协调整个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而有心为

“五脏六腑之大主”之称(《灵枢.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其他

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3、开窍于舌开窍指内脏与体表五官九窍的特定联系。心与舌

在经络上有脉络相通,心的气血上荣于舌,以维持主司味觉和表达语

言等生理功能。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舌上反映出来。正常

人的舌质淡红润泽,舌体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如果心血

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痹阻,舌质

紫暗。心的严重病变,如热邪扰心或痰迷心窍,影响心神,可出现舌

强、语謇等。

附心包

心包又称心包络,在解剖方面是指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

属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来病邪侵袭于心,

心包首当其冲,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脏,发生生命危险。因此,临床

上把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等症状,称为“邪入心包”实际上这是属

于心的病变,两者的辨证基本是一致的。

(二)肝

1、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各

部分所需要的血量,是随其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着的。人在休息

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血液即归藏于肝;活动

时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即调节供给之。所以唐代王冰说:“肝血,

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素问.五藏生

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的注释)由于肝脏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

用,故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都与肝有密切关系。当肝藏血功能障

碍时,可出现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

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如咯血、

呕血、月经过多等症。

2、主疏泄,有疏通、舒畅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气有舒

展、升发的生理特性,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节。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机调畅,则精神舒畅;而人的精神情志舒

畅,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血流通。若肝失疏泄,就易

引起情志等方面异常,属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的,可见情志不舒、

心情抑郁、两胁胀痛等症;属于肝气偏亢、升泄太过的,称之为“肝

阳”“肝火”,可见性情急燥易怒、面目发红、头晕耳鸣等症。这是肝

脏功能对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的一面。另一方面,外界的精神刺激,

尤其是持久过度郁怒,又易导致肝的疏泄失司,而出现肝气郁结、气

机不调等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的说法。

协助消化;消化功能主要是脾胃,但肝的疏泄是维持脾胃正

常消化功能可以调畅气机,推动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胆汁分泌和排

泄,因此,肝主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若肝气郁

结,失于正常疏泄,除两胁胀痛外,可会嗳气呃逆、脘腹胀痛、大便

失调、食欲不振等消化失常症状,称之为“肝脾(胃)不调”。若

影响到胆汁分泌和排泄,还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疸等症。

妇女月经的正常与否,与肝疏泄功能关系密切。肝气顺,则

月经通调,周期、经量正常。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发生月经不调,

经期、经量不稳,房、小腹胀痛,胸闷、胁痛等症。

肝藏血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气的调畅,才使肝脏很好

地调节血量:否则,肝失疏泄,往往会影响肝的藏血,导致一系列病

理现象。肝藏血充足,能使肝气有制而不致过亢,从而发挥正常的疏

泄功能。

3、主筋筋即筋膜,附着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

的组织。因筋和肌肉的收缩和驰张,使关节运动自如。肝主筋,是全

身的筋由肝之阴血滋养。筋得其养,则运动有力、灵活。肝的阴血不

足,则会出现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若发生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肢体强直等症,则称肝风”。指(趾)甲为筋的延伸,其

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从爪甲的泽,形态变化

可反映肝血的盛衰。

4、开窍于目眼为视觉器官,肝的经脉和目相联系。目之所

以产生视觉功能,是来源于肝经气血的濡养,若肝的阴血不足,会两

目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

目睛上吊、目斜视等。

(三)脾

1、主运化是消化和运输之意。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

养物质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两个方面。

食物由胃作用后,经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

再向上转输于心、肺,通过心肺作用布散全身,营养周身各器官。脾

运化水谷精微同时,将机体所需水液,上输于肺,敷布全身,滋养需

濡润各器官,并把代谢后多余水液,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下输膀

胱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若脾的运化不良,会出现食

欲不振、腹胀、便溏、泄泻及营养不良;当影响到水液的吸收和输送

时,可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湿滞留等症。反之,湿邪盛又可以影响脾

的运化功能,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恶湿。”脾主运化水

谷精微和水液两方面作用,都是通过上输于肺来完成,所谓“脾气主

升”或“脾主升清”,是对脾的功能的概括。若脾气不升,或下陷,

则可引起久泄脱、内脏下垂等症。

2、主统血,是统摄、控制的意思。是指脾有统摄血液,使

其循行正常,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脾气旺盛,则血正常运行;脾

气虚,则血离脉道而有出血症。因脾气是主升的,脾气不足以致气虚

下陷而不能摄血,故以下部出血为多,如长期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

这叫做“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

3、主肌肉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气

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

反之,脾病营养不足,肌肉则消瘦、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甚至痿废

不用。主要运动四肢活动,除与筋、骨关联,主要靠肌肉的伸

缩,所以又有“脾主四肢”的说法。

4、开窍于口,主要体现在食欲和口味,反映了脾的功能状况。

脾主运化,脾运强健,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失健运,则食欲

不振,口味异常,常有口淡、口腻、口甜等异常感觉。唇为脾的外候,

口唇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功能强弱的情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