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廊坊地区道地药材发掘利用研究

-

2022年4月18日发(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90·

DOI:10.16675/14-1065/f.2019.18.049

山西农经//2019年18期

廊坊地区道地药材发掘利用研究

孟小燕1,王玉蓉2,刘立杰2

(1.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廊坊065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廊坊065001)

要:结合明代以来相关文献的记载,在系统梳理了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历史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廊坊实际情况

及中药材利用现状,尝试给出廊坊地区中药材利用与道地药材开发策略,以期促进廊坊地区道地药材建设

与确立品牌及产业。

关键词:道地药材;历史;现状;开发利用

文章编号:

1004-7026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67

文献标志码:

A2019

18-0090-03

1

研究背景

2

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历史状况

当今国家和河北省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极为

重视,并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中药材具有显著的卫

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亟待进行广泛

深入的开发应用。而道地药材因其上佳的质量和临床

疗效,特别受到人们青睐。道地药材意味着质优效佳,

突出指向中药材的产地。但道地药材的产地并非一成

不变,古代就存在道地产区发生变迁的情况。当代由

于需求激增、野生资源不足及现代科技的引入,中药

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因地

制宜,形成道地药材品牌即是创出有力的经济、文化、htsReserved.

卫生、科技地理标志,促使形成了很多新的优良道地

药材产地,并且迅速发展,获得国家持续的政策、资金

支持。

2018年1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

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全国道地

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2018—2025年)》。其中强调

“推进野生品种驯化,推广药材抚育技术和仿生栽培,

有利于提升道地药材供给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

永续发展”。

河北省道地药材生产有居全国前列者,但相关科

学研究尤其历史研究并不突出。廊坊中药材整体的研

究目前欠缺,开展并完

善相关研究是建设廊坊道地药

材品牌的基础。研究立足于廊坊水文地质及气候特

点,在梳理发掘自明代以来廊坊地区所产中药材资源

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学发展前沿,深入计量分析,总

结规律,寻求创新利用的可能性,以期为廊坊地区中

药材仿野生抚育、现代化种植提供基础性技术资料,

为当下廊坊地区中药材的种植与开发提供历史依据

与科学根据,利于形成廊坊道地药材品牌,益于确定

廊坊中药材产业方向,提高效益。

目前,国内整理总结廊坊地区中药材传统与现实

工作处于开始阶段,促进了廊坊对野生中药资源的保

护利用及中药材产业的开发。借鉴相关学术成果,主

要进行历史梳理、现代栽培种植两方面的研究考察。

我国道地药材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形成历史悠久,

《神农本草经》就强调了道地的重要性,经历魏晋、唐

宋本草学的发展,明代道地药材的理论和生产、流通、

应用等实

践日臻成熟[1]。清代到当代道地药材的理论

实践研究继续完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道地药材的

研究主要包括历史研究和现代利用两方面,成果丰

硕。道地药材的历史研究主要包括名实考辨、本草考

证、空间分布、产地迁移、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

现代利用研究主要包括栽培技术、野生抚育、炮制标

准、质量评价、化学分析、物理研究、药理实验、提取工

、产业化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

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有些研究成果深

入,富有创新性。比如詹志来等的《基于历代本草产地

变迁的药材道地性探讨———以黄芪、丹参为例》、谢彩

等的《中药材道地性评价与区划研究》、汪燕平的

《清以来宁夏枸杞作为地道药材的形成史》、张彩云等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进展》、李的《

远辉

等的《高品质中药配方颗粒与关键制造要素》等

成果颇富理论实践意义,具有指导作用,为研究提供

了基本的研究视野、思路和方法。

相较而言,道地药材的现代利用研究所占比例较

大,历史研究相对薄弱,这对于中药材现代化开发利

用中医文化传承和中医思维光大方面存有欠缺。由于

历史上廊坊地区道地药材面貌模糊,以及对中药资源

传统的梳理欠缺,故尝试在广泛充分的中药资源历史

研究基础上,结合现实,提炼出廊坊道地药材种类。除

本草学专著外,史志等多种文献中记录了许多道地药

材[2],考察民国及之前的相关文献,有廊坊中药材品

种、功效、质地等方面的详细记载,反映了中药材在廊

坊地区的历史分布、生长情况。整理分析这些文献中

的中药材资源,从中选取经济价值高或者用途广泛的

品种进行规模化栽培,形成道地药材品牌,有其自然

合理性及社会延续性。

基金项目:2018年度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廊坊地区道地药材发掘利用研究”(2018029057)。

作者简介:孟小燕(1972—),博士研究生,讲师。

//现代农业/

·91·

经整理统计,明代以来廊坊各地区方志中可入药

的物产安次350种,三河258种(沿袭历史,大厂并入

三河统计),香河364种,霸州475种,固安380种,大

城151种,文安392种,永清206种。廊坊8区县的中

药材去重统计达146种,其中历代安次地区“药类”有

36种,具体为夏枯草、地丁、香附、菟丝、枸杞、益母

草、苍耳子、薄荷、金银花、大蓟、小蓟、蒺藜、茵陈、蒲

公英、地肤子、凤眼、紫苏、苦丁香、天麻、莨菪、木贼、

牵牛、蓖麻、麻黄、地黄、川芎、车前子、半夏、、蚕

沙、艾叶、莲壳、甘草、竹叶、桑白皮和瓦松。

可以说历史上廊坊地区中药材物种丰富,具备分

区县建立中药材资源库的条件。这些可入药的物产紧

贴民生,为当代发展药食、菜药、林药等同用品种提供

了历史依据。以民国三年《安次县志》为例,物产入药

比例达到

93%,体现了中医学药食、药用同源的理论

与应用。物产中专门的“药类”记载基本都为中医常用

常见药,使当代规模化经济开发利用成为可能。另外,

这些历代的丰富物产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对生态环

境有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与美丽中国、健

康中国建设相

吻合。

3

廊坊地区中药资源利用现状

上文主要依据文献学、中药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理

论方法,梳理发掘自明代以来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历

史状况,进行计量分析。下面考察廊坊地区中药资源

利用现状。

廊坊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

,年平均无霜期183.d,年平均日照时数在

2.660.h左右,全地区98%的土地为平原,土层深厚,

土壤类型多样,有利于多种中药材的种植生长。水系

发达,水资源可利用量7.74亿m3。廊坊全市植物资源

920种左右。这些优良的自然、生物条件为廊坊中

药材种植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多、体系最

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河北省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

达16.6万hm2,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170亿元

人民币,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约有110种。而廊坊市

中药材研究、种植、应用起步较晚,在河北省处于落后

水平

截至2018年6月,河北省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共

2.167家,廊坊地区只有31家,占比仅为1.4%。其

中,

市区8家、三河2家、香河1家、霸州1家、固安4

家、文安县6家、大城3家、永清6家,分布态势不均

衡。以开业年份计,2006年1家、2008年1家、2009

年1家、2010年2家、2011年3家、2012年1家、

2013年4家、2014年4家、2015年3家、2016年4

家、2017年7家,由此可以看出,近年中药材种植合

作社发展步伐加快。除固安的河北寿康中药材有限公

司为中型企业外,其他皆为小型企业。这些合作社中

有的专门种植铁皮石斛、金银花、虫草等药材,其他种

植作物相对随意。

截至2018年初,河北省有233家中、小型中药饮

片加工企业,廊坊有2家小型企业,占比不到1%。其

他研究开发中药材的大中型企业未见,科研机构有廊

坊师范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等。由上可知

廊坊的中药材种植业、饮片加工业、开放创新科技等

在河北省还比较落后,有待进步。但劣势也可以转化

为优势,可以积极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

路。而且突破空间大,易于为地方及百姓带来文化、经

济、科技、卫生、生态等方面的提升点。同时,廊坊接近

京津高科技源,京津的中医药人才、科技力量雄厚,借

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可以大力合作,共同发

展。这些

必需依靠政府、社会、民间多方面力量协作,

廊坊市政府采取了实际动作,寻求改变。2019年3月

28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

了《2019年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

重点支持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两带

三区”,即燕山产业带、太行山产业带、冀中平原产区、

冀南平原产区和坝上高原产区,廊坊属于冀中平原产

区。廊坊

市农业农村局2019年6月发布了《廊坊市农

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2019—2022年)》,征求社会意

见。其别提到种植“道地中药材0.006万hm2”,这

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起点高,利于指导廊坊中药材种

植业向建立优质道地药材品牌迈进。

4

廊坊地区中药材利用与道地药材开发策略

4.111中药材利用策略

《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

年)》提到“预计未来一个时期,社会对中药材的需求

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中药材的种植、开发前

景广阔,安国、承德、邢台、青龙等地区的成功是最好

的证明。

首先,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野生中药材是珍贵

的自然资源,对其加强保护,可以保护生态,造福百

姓。结合廊坊地区中药资源历史研究成果和全国第四

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廊坊中药资源库,对成规

模的野生资源加以保护,并合理永续开发。

其次,建设中药产业。中药材种植业、药用动物养

业等是基础,中药材加工业、中药现代化开发等是

高附加值部分,药交大会、旅游康养等是新型产业模

式。比如结合廊坊农业生产特点发展药食、菜药、林药

同用型种植,同时起到食用、药用、观赏作用,还可实

现中药材产业扶贫;规模种植可入药花卉,打造国际

一流的北方花市和高端花木基地;开发功能饮品、养

生产品和品等中药材精深加工;动物饲料和中兽

药新产品研发;打造中药材加工集聚区,加强产地仓

储、加工、综合利用能力等。而依托廊坊会展经济优

势,举办全国性中药材交易大会未来可行。中医药集

预防、治疗、愈后于一体,在中药材种植基础上,建设

中医药健康基地、养老基地、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集

htsReserved.

·92·

山西农经//2019年18期

区中药资源的历史研究成果、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

其他类似地区的成功经验,初步确定以下21种药物

金银花、紫苏、蒲公英、荆芥、王不留行、连翘、瓜蒌、枸

杞、紫菀、射干、山药、牛膝、苦参、黄芪、北沙参、北苍

术、半夏、板蓝根、白芷、白术和山楂。规划种植这些药

物,

可与上文中药产业的建设策略相合,也与近些年

市场价格上涨或稳定,适宜发展的品种多有重合[5]。有

市场调查认为北苍术市场效益最佳,但北苍术的驯化

栽培还未完善,种植面积未能形成规模效应[6]。

在规模种植后,栽培、采收、贮藏工艺逐渐完善,

形成优势,获得认可。在此基础上可制定道地药材品

牌推广方案,进行形象设计包装,注入廊坊历史元素,

升道地药材品牌的文化竞争软实力,促进产品溢

价。至于道地药材精深加工、育种、提纯、细化开发等

方面,是更需要各方面力量加入的高端环节。

5

结束语

htsReserved.

参考文献:

采摘体验、品尝药膳、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对

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

有重要意义,并切实弘扬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提高了

文化自信与竞争力。

4.222道地药材开发策略

纵观我国中药材种植历史,除传统野生驯育品种

外,大规模种植大约始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

化进程不断推进,中药农业已经形成。到目前中药材

生态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流

通体系建构日益完善。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改

变、交流的增加、外来物种的加入,道地药材的地域界

限被打破,“南药北移,东药西栽”已很普遍。由于多种

因素影响,各产地的同种药材药效不一。对比研究某

种药材不同产地的各项指标,是种植、育种、临床及确

定道地性的重要依据。比如道地产区河北围场所产黄

芩高于其他产地的抑菌、抗炎、解热和镇静的药效作

用,在抗炎、解热等方面的作用较为突出[3]。

由于起步晚,廊坊地区需要从规模种植起步。廊

坊地区能够规模种植并易于形成道地药材品牌的品

种,属于“北药”系列。北药指长

城两侧及以南的河北、

山东、山西、陕西北部所产的道地药材,主要有黄芩、

白头翁、紫菀、北豆根、北沙参、柴胡、紫草、白芷、板蓝

根、大青叶、知母、山楂、桃仁、酸枣仁、薏苡仁、王不留

行、香加皮、土鳖虫、五灵脂和代赭石等[4]。结合廊坊地

在文献学研究及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中药

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研究廊坊地区中药材资源的历

史与现状,以及影响现代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并通

过实际调查,结合廊坊下辖各区县的自然、社会条件,

初步确定21种适宜规模种植药物,为探索未来形成

中药产业的路径,形成廊坊道地药材品牌及特中医

药文化提

供了依据与建议。

[1]彭成.中华道地药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胡世林.道地药材与方志和贡品[J].中国药学杂志,1996(8):496-499.

[3]刘菊福,卢长安,廖福龙,等.不同产地黄芩提取物主要药效作用的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3):28-30.

[4]黎跃成,劳家华.道地药和地方标准药原图谱[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5]赵喜进,赵帅.2018年种什么中药材品种好[J].农村百事通,2018(6):20.

[6]杨太新,谢晓亮.河北省30种大宗道地药材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编辑:季鑫)

新闻

动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

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

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统筹城

乡发展,以质量为本、安全至上、自然和谐、绿发展

为原则,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强农村

公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

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推动“四好农村路”

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农民众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意见》提出3方面政策举措。一是完善农村公路

管理养护体制。省、市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和指导

监督,县级人民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发挥乡村两级作

用和农民众积极性。二是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

金保障。落实成品油税费改革资金,完善转移支付政

策,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规模;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明确省、市、县公共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日常

养护的标准,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支

出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强化养护资金使用监督管

理,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创新农村公路发展投融资

机制。三是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加快推

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加强安全和信用管理,

强化法规政策和队伍建设。

(新华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