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痔疮的瘀毒病因病机探究

-

2022年4月18日发(作者:90股浪网)

可北中医2012年5月第34卷第5期Hebei J TCM,May 2012,Vol 34,No 5 

755 

痔疮的瘀毒病因病机探究 

吴剑箫 吴春晓王延峰 鲍虎豹 郭光丽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肠科,河北石家庄

【关键词】痔;中医病因病机 

050051) 

【中图分类号】R241.4;R266.5;R65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19(2012)05-0755—02 

痔疮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大便带血、门疼痛、 

肿物突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古代中医文献对痔疮病因、 

病机的记载,多关乎风、湿、燥、热、毒、瘀等邪气。我们在 

毒的概念。《金匮要略》更是明确提出“毒,邪气蕴结不解 

之谓”,由此可见毒是邪气稽留所致。《诸病源候论》云: 

“诸恶疮皆由风湿毒所生也。”明确提出一切疮、疡等都是 

由于风湿毒邪所致,因此毒在痔疮发病中同样起着重要作 

用。 

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风、湿、燥、热等邪气蕴结成毒,毒邪怫 

郁气血,气血纵横凝滞而致瘀,瘀、毒共同导致了痔疮的发 

生,在痔疮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结合现代病理学研究, 

我们提出瘀毒是痔疮的主要病因,瘀毒损络是痔疮的主要 

病机,祛瘀解毒是治疗痔疮的基本大法,现论述如下。 

1 历代医家关于痔疮病因的阐述 

关于痔疮的病因,历代医家多归因于风、寒、暑、湿、 

古人对瘀在痔疮发病中的作用也屡有提及。明・陈 

实功《外科正宗》云“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爆,或因 

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以及担轻负重,竭 

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以致浊气瘀血,流注 

门,俱能发痔”,可见久坐及内伤七情、负重远行等导致气 

血运行受阻,瘀血浊气,下注于门而发为痔。《杂病源流 

犀烛》指出:“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认 

为因瘀可致肿、痛等诸多病症。《圣济总录》中云“毒热内 

壅,则变生为瘀血”,认为毒与瘀存在着因果转化关系。 

燥、热等六邪气。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谈到: 

“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恣意耽着,久忍大便,遂致阴阳不 

和,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清・吴谦《医宗金 

鉴》日“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朱丹溪认为 

邪气乘脏气本虚而为病,《丹溪心法》有云:“痔者皆因脏 

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以致气血下坠,结聚 

门,宿滞不散而发为痔也。”刘完素在阐述肠疾患的病机 

时指出:“风湿邪热,攻于肠中,致使大便涩而燥,热郁血, 

热散而流溢,浸肠里,久而不愈乃作痔。”清・《古今图 

《温热逢源》提及“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 

毒结也”,明确表示瘀因毒结而致。 

综上所述,六邪气蕴结不解而成毒邪,所成毒邪怫 

郁气血,气血纵横凝滞而致瘀。瘀血与毒邪两者之间相互 

兼夹,相互转化,从而形成毒瘀同病。瘀可化毒,毒可致 

瘀。瘀毒共同致病,损伤脉络,导致了痔疮的发生。关于 

六邪气与瘀、毒、瘀毒致病的关系,图示如下。 

3瘀毒损络与现代医学研究 

书集成・医部全录》云:“食气流滞,则湿热之气,游积于 

阳明大肠而为痔。”总之,历代医家都认识到风、湿、燥、热 

等邪气是引起痔疮发生的病因,这为我们提出瘀毒致痔的 

理论提供了基础。 

2历代医家对瘀、毒致痔的阐述 

瘀毒损络作为痔疮的发病机制,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研 

究的证实。王振军 等发现痔病组织内窦状血管出现结 

构破坏、组织退行性变、血管内和(或)外弹力板断裂和破 

坏,另外还存在血栓形成和继发的组织缺血缺氧改变,覆 

邪气发展到一定地步,即形成毒。《内经》云“偏盛之 

气为毒”,并提出寒毒、热毒、湿毒、燥毒及大风苛毒等不同 

盖痔组织的黏膜存在明显的损害。杨昌谋 等通过研究 

△通讯作者: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肠科,河北石家庄 

O5o051 

发现痔病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Iq")缩短,表明痔 

病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且血小板活化功能明显增强,普 

遍存在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的病理生理改变,并可能与病 

变程度正相关,支持痔病患者存在瘀毒互结的病理状态。 

作者简介:吴剑箫(1977~),男,主治医师,硕士。从事中医肠 

科临床工作。 

・◆_。・ -.-◆。◆-。・● -_卜_◆ +-◆--‘.._◆ +-・●_-+_・‘卜..-+-・。..-・’..。● -●--◆-・- _._◆-.-+-◆一+-+ 

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2):800—801. 

[3]丁霞,田德禄,姚雪彪.中医学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认识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50—53. 

[5] 丁霞,杨晋翔,王婧,等.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素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2):136—137. 

[6] 厉有名.中国酒精性肝病的研究现状[J].现代消化及介入 

诊疗,2007,12(4):235—236. 

(收稿日期:2012—02—15) 

[4]牛建昭,李健,李或,等.酒精性肝纤维化“毒损肝络”病机假 

说的形成及l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7 

(1):17—18.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