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一位产科医生的30年接生史

-

2022年4月17日发(作者:云南癫痫医院)

龙源期刊网

一位产科医生的30年接生史

作者:张伟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18期

上世纪70年代末:能自己生就自己生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刚参加工作,在北京某公立医院妇产科。当时我们的老主任有一句话:

能自己生就不做助产,能做助产就不做剖腹产。这就是那个年代妇产科医生的概念。那时候还

没有独生子女政策,物资匮乏,体力劳动多,孕妇的体质也好,新生儿体重也不大,大多数5斤多,谁

要生个7斤多的,大家都觉得很新鲜。不管是头胎还是第几胎,几乎全是自己生,大部分也比较顺

利。即便有一些胎位不正的、难产的,也都是在医院里等。因为当时还没有实现科学的产程管

理,孕产妇只要没有危险,你就去生,在医院里生个两三天的都有。

当时的医疗水平较低,许多人又不是只生一胎,又没有固话、手机、私家车、出租车,孕

妇到医院生孩子,都是家人用自行车推来的。晚上值班时,经常有孕妇家属跑来找,我还经常背着

接诊包到孕妇家里去接生。

那时候如果碰到难产,医生经常会问一句话:保大人还是保小孩?当时的剖腹产率很低,但不

是医院在有意控制。因为技术方面不太娴熟,包括医疗材料上的应用等,手术对孕产妇来说是一

个相当大的损伤,风险很大。所以,从医生的角度也都不推荐剖腹产;一个星期能碰见一两次剖腹

产手术,而且是被动选择的,如果时间来得及,我们还会全科讨论:到底应不应该做剖腹产,怎么做,

谁去做等等。从孕妇和家属的角度,也拒绝剖腹产,认为这是个很恐怖的手术。甚至有病人家属

会问:如果我不要这个孩子,还用做剖腹产手术吗?

上世纪80年代:

剖腹产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尤其是1983年,北京迎来生育高峰,医院里住的孕妇人满为患,甚至两

个孕妇躺在一张床上。因为除适龄产妇外,还有大批知青返城结婚生子。当时国家提倡晚婚晚

育,独生子女政策也已经实行。好多人生得晚,又只能生一个,于是孩子变得比以前珍贵了。从这

时起,如果孩子生下来出现问题的话,家属的反应比以前强烈多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