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

2022年4月17日发(作者:石狮华侨医院)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日期:2009-11-18访问次数:1534

源:本刊编辑部[发表评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7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

DVT

)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

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

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thrombo-embolism

)。

DVT

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

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国内

临床对于

DVT

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为了提高我国对

DVT

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

DVT

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

DVT

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

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因素(见表1)。

DVT

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

史者。

DVT

的临床表现

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偶有发热、心率加

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重

症可呈表青紫,皮温降低。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

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Homans

征阳性: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

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Neuhof

征(即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

肌肉深部疼痛。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素沉着、溃疡、肿

胀等,称为DVT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syndrome,PTS)。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DVT

的诊断

一、

DVT

的辅助检查

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

操作简单,费用较低。但对于无症状

DVT

的敏感性较差,阳性率低。

2.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

急性

DVT

D

二聚体>

500µg/L

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术后短期内患者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因此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

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

DVT

高危患者的筛查。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

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D二

聚体也可>

500µg/L

,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

DVT

。该检查对

80

岁以上

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

3

.彩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

者的筛选、监测。仔细的非介人性血管超声可以使敏感性保持在高达93%~97%,

特异性保持在

94%

99%

。高度可疑者,如阴性应每日复查。

结合有无血栓的好发因素,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可以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度

DVT

可能性。如果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可能性患者可临床观察,对于

中度和高度可能性患者可给予抗凝治疗,对于高发病率组的患者,如果第二次扫

描仍阴性应考虑进行静脉造影。

4

.放射性核索血管扫描检查:利用核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流或血块中浓度增加,

通过扫描而显象,对DVT诊断是有价值的无创检查。

5

CTV):

是近年出现的新的

DVT

螺旋

CT

静脉造影

(computedtomo-venography

诊断方法,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6

.静脉造影:是

DVT

诊断的“金标准”。

二、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1

DVT

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可参考

Wells

临床评分,见表

2

2

下肢

DVT

诊断的临床评分

临床特征

肿瘤

瘫痪、或近期下肢石膏固定

近期卧床>3天,或大手术后12周内

沿深静脉走行的局部压痛

整个下肢的水肿

与键侧相比,小腿肿胀大于3cm(胫骨粗隆下10cm

处测量)

既往有DVT病史

凹陷性水肿(有症状腿部更严重)

有浅静脉的侧支循环(非静脉曲张性)

其他诊断(可能性大于或等于DVT)

分值

1

1

1

1

1

1

1

1

1

-2

临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2分;高度,≥3。若双侧下肢均有症状,以

症状严重的一侧为准。

DVT的治疗

一、早期

DVT

的治疗

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标准治疗,大量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已证实抗凝治

疗可抑制血栓蔓延,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复发。

DVT

的早期抗凝治

疗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指普通肝素,下同)。

根据病情需要,在治疗的第一天可以开始联合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在

INR

定并大于2.0后,停用肝素。

(一)普通肝素的应用

肝素剂量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静脉给予肝素必须进行监测,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性。目前常用的监测是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肝素的治疗效果应尽

快达到和维持抗凝前的1.5~2.5倍。但aPTT并不总是可靠地反映血浆肝素水平或

肝素抗血栓活性。检验室可以根据相当于血浆肝素水平

0.3

0.7U/mL

酰胺水解测

定的抗因子Ⅹ活性确定本试验室aPTT的治疗范围。有条件的医院可通过直接检

测肝素水平进行调整剂量,对于要求每天需要大剂量肝素而又达不到

aPTT

治疗

范围的肝素抵抗患者,肝索的剂量可根据抗因子Ⅹa的测定来调整。间断静脉注

射肝素比持续静脉给药有更高的出血风险。治疗

DVT

的肝索的用法(供参考):

肝素的起始剂量可以一次性给予6250U,随后根据aPTT结果调整肝素剂量。

推荐

对于有客观依据确诊为DVT的患者,推荐使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静脉、皮

下注射肝素。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DVT的患者,如无禁忌,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考虑抗凝

治疗,根据确诊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治疗。

推荐在治疗的第一天开始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和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在

INR

达到

2.0

后,停用肝素。对于急性

DVT

的患者皮下注射肝素,可替代静脉肝

素的治疗。

(二)低分子肝素的应用

低分子肝素比肝素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效应具有更好的预测性。如果根据体重

调整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天一次或两次,大多数患者不需要实验室监测。

肾功能不全或孕,妇慎用。

最近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索在静脉血栓形成复发、肺栓塞、大出血

危险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两者结果相同。恶性肿瘤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生存期

好于肝素。不同的低分子肝素之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明显差异。低分子肝索疗

效和风险与肝素相当。低分子肝素的主要优势是使用简便,大多无需监测。

推荐

对于急性DVT患者,推荐12小时一次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于严重肾功能

衰竭的患者,建议使用静脉肝素,谨慎考虑低分子肝素。

(三)溶栓治疗

理论上使用溶栓药溶解静脉血栓,迅速减轻血管阻塞可作为

DVT

患者的治疔措

施之一。早期溶栓治疗有效,但是溶栓治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溶栓药治疗早

DVT

可减少

PTS

的发生尚不确定。

推荐

治疗急性期的严重髂股静脉血栓在适当的抗凝治疗下,可考虑使用溶栓治疗。

(四)导管溶栓

导管溶栓与全身溶栓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有报道导管溶栓与局部和全身出

血有关系,并且需要在与常规抗凝比较,对效益/风险进行仔细的评估后,方可适

用于患者。

国内有全身和导管溶栓的临床对照研究认为置管溶栓术与常规的药物治疗相

比,显效率高,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有小样本支持局部应用溶栓药的病例报

道。鉴于国内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对导管溶栓仍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推荐

建议导管溶栓的使用应限定于某些选择性患者,如较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患者。

(五)手术取栓

手术静脉取栓主要用于早期近端

DVT

,手术取栓通常的并发症是血栓复发。但

其远期疗效如PTS、通畅率等仍不确定。因此对于严重患者,如某些严重的髂股

静脉血栓形成,股青肿患者可考虑应用。

国内尚无手术与非手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临床对照试验显示手术有利于减

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国外只有极少数的小样本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结

果证实手术可减少肺栓塞和早期血栓形成的复发以及瓣膜功能远期疗效好。对于

远期疗效,目前决大多数为观察性病例分析。

推荐

对于某些选择性患者,如较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考虑便用取栓术。

(六)下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少肺栓塞的发生。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适应证是抗

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的近段DVT患者,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反复发作的血

栓栓塞,肝素诱发性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反复肺栓塞发作合并肺动脉高压,行肺

动脉手术取栓和内膜剥脱术时同时应用。置入滤器后,应该立即行抗凝治疤在抗

凝治疗基础上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虽然可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但不能提高初患

VTE

患者的早期和晚期生存率。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放置滤器患者有更高的深静脉血

栓复发的趋势。国外资料显示在充分抗凝治疗后,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可以在

1%

以下。因此下腔静脉滤器适用于肺栓塞的高信患者。

推荐

对于大多数DVT患者,推荐不常规应用腔静脉滤器;

对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或者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反复发作血栓栓

塞症的患者,建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七)体位治疗

早期DVT患者在进行抗凝治疗的同时推荐进行一段时间严格的卧床休息防止

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但对慢性

DVT

患者,运动和腿部加压的患者比卧床休息的

患者其疼痛和肿胀的消除速率显著要快。因此并不严格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推荐

早期深静脉血栓患者建议卧床休息为主,抬高患肢。

二、DVT的长期冶疗

DVT

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以防止出现有症状的血栓发展和(或)复发性静脉血

栓事件。

通常应用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的最佳疗程根据观察可以分为

5

个等级。分级如

下:(1)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的首次发作的DVT;(2)伴有癌症并首次发作的

DVT

;(

3

)首次发作的自发

|

DVT

(定义为无已知的危险因素下发生的

DVT

);

(4)首次发作的DVT,具有与血栓栓塞复发危险性增高有关的凝血酶原基因和

预后标志(包括抗凝血因子Ⅲ,蛋白

C

或蛋白

S

缺乏,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如因

子ⅤLeiden或凝血酶原20210基因突变),带有抗磷脂抗体,高半胱氨酸血症,或

者因子Ⅷ的水平高于正常

90%

,或经反复检查的

B

超证实持续性残留血栓的患者;

(5)反复多次发作的DVT(两次或更多次的VTE发作)。

(一)维生素

K

拮抗剂在

DVT

长期治疗的应用

调整剂量的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令对防止复发性的VTE非常有效。检测维

生素

K

拮抗剂抗凝效果的标准是凝血酶原时间和

INR

(二)抗凝强度

国外对于维生素

K

拮抗剂的抗凝治疗强度已由随机试验得到证实。低标准强度

(INRl.5~1.9)治疗的效果差,而且并未减少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因此高强度的

华法令治疗(

INR3.1

4.0

)并不能提供更好的抗血栓治疗效果。高强度治疗还被

显示与临床高危险(20%)的严重出血有关。国内仅有小样本的观察报道,尚缺

乏有力的证据。

推荐

推荐维生素

K

拮抗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使

INR

维持在

2.0

3.0

,需定期监测。

(三)长期治疗的疗程

随机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的首次发作的

DVT

者进行三个月的治疗已足以减少VTE的复发。在原发|生DVT患者中进行的延长

抗凝治疗疗程的风险一效益比的随机试验试将疗程延至

1

2

年与按传统进行

3

6

个月治疗的控制组患者作对比,发现延长疗程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复发性

VTE

发生率,但治疗期间出血的危险增加,因此对于原发性DVT的患者是否进行延长

疗程的抗凝治疗应充分考虑其利弊后再作决定。

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VTE复发的危险性较高。其中包括蛋白C、蛋白S、

因子Ⅴ

Leiden

和凝血酶原

20210A

突变,凝血因子Ⅷ水平上升,同型半胱氨酸水

平升高和出现抗磷脂抗体阳性等。随机试验的分层分析和非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证

明延长华法令的疗程是有益的。

推荐

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危险的

DVT

初次发作患者,推荐使用维生素

K

拮抗剂至少

3

个月。

对于特发性

DVT

的初次发作患者,推荐使用维生素

K

拮抗剂至少

6

12

个月或

更长时间的抗凝。

对于有两次以上发作的

DVT

患者,建议长期治疗。

对于长期抗凝治疗患者,应定期进行风险效益评估以决定是否继续治疗。

(四)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PTS

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定义为曾患过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出现的一系

列症状体征,

PTS

发生率约为

20%

50%

。通常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有关。最

主要的症状是慢性体位性肿胀,疼痛或局部不适。症状的严重程度随着时间的延

长而变化,最严重的表现是踝部的静脉性溃疡。通常症状均非急性,是否需要治

疗由患者的自觉程度决定。随机试验证实穿弹力袜对PTS是有效的。

(五)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物理治疗

目前仅有小样本的对照试验显示间歇性气压治疗和弹力袜有助于减轻症状。

推荐

对于因PTS导致下肢轻度水肿的患者,建议使用弹力袜。

对于因

PTS

导致下肢严重水肿的患者,建议使用间歇性加压治疗。

附:

DVT

的临床分期

急性期:指发病后7天以内;

亚急性期:指发病第

8

天~

30

天(

1

个月);

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

本指南中所指的早期,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执笔人:吴庆华、董国祥、罗小云)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二○○七年九月

【说明】本指南草案的制定历时两年余,经多次专家会议反复认真研究、讨论

修改而成。当然仍有不尽完美之处,也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留待以后不断修改、

完善。

先后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翠菊、陈忠、陈学明、

董宗仪、董国祥、符伟国、管珩、郭伟、谷涌泉、顾福杭、景在平、蒋米尔、姜

维良、李大军、李俊海、李建新、李晓强、栗力、刘昌伟、刘鹏、刘长建、刘增

庆、罗小云、马杰、潘松龄、钱水贤、时德、沈来根、王嘉桔、汪忠镐、王玉琦、

王深明、吴庆华、吴丹明、辛世杰、苑超、余波、张柏根、张建、张福先、张纪

蔚、张强、张静菊、赵春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