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前阴病、阴痒、阴蚀

-

2022年4月16日发(作者:老人节是哪天)

前阴病、阴痒、阴蚀

好大夫在线

妇女前阴(包括、玉门、)发生的病变,称为“前阴病”。

常见的前阴病有阴痒、阴疮等。

前阴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它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联系。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

器,抵少腹”;足少阳之脉“入毛际,合于厥阴”。《素问·厥论》说:“前阴者,宗筋

之所聚。,’足厥阴、足少阴之筋,皆“结于阴器”;足太阴、足阳明之筋,皆“聚于阴

器”。冲脉“与阳明合于宗筋”;任脉出于会阴,过阴器,“以上毛际”;督脉“女子人

系廷孔”,“其络循阴器”。上述表明前阴通过经络、经筋及冲、任、督三脉与肝、脾、

肾等脏腑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前阴病的发病机理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间接机

理是脏腑功能失常累及前阴发生病变,如肝肾亏损,阴部筋脉或肌肤失养,可致阴痒;脾

肾阳虚,湿浊下注,日久化热,湿热浸,可致阴痒、阴疮。直接机理是前阴局部感染邪

毒、病虫,或受外伤,可致阴痒等。

前阴病的治疗,一般是内服药调理脏腑以治其本,配合局部外治法以治其标。同时,前阴

病重在防护,注意前阴的清洁卫生,防止邪毒、病虫感染,对避免和减少前阴病有重要意

义。

阴痒

妇女外阴及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者,称为“阴痒”,亦称

“阴门瘙痒”、“阴空格”。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外阴瘙痒症、外阴炎、炎及外阴营养不良。

[病因病机]

主要机理有虚、实两个方面。因肝肾阴虚,精血亏损,外阴失养而致阴痒,属虚证;因肝

经湿热下注,带下浸渍阴部,或湿热生虫,虫蚀阴中以致阴痒,为实证。常见分型有肝肾

阴虚、肝经湿热、湿虫滋生三型。

一、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大病久病,或产多众,耗伤精血,以致肝肾阴虚。肝脉过阴器,肾司二阴,

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失养,且血燥生风,风动则痒。

二、肝经湿热

郁怒伤肝,肝郁化热,肝气犯脾,脾虚湿盛,以致湿热互结,损伤任带,带下量多,浸渍

阴部,而发痒痛。

三、湿虫滋生

素体脾虚湿盛,积久化热,流注下焦,损伤任带,湿热蕴积生虫,或外阴不洁,或久居阴

湿之地,湿虫滋生,虫蚀阴中,都可导致阴痒。

[辨证论治]

应根据阴部瘙痒的情况,带下的量、、质、气味以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阴部干涩、灼

热,或皮肤变白、增厚或萎缩,甚则皲裂,夜间痒甚者为肝肾阴虚;阴痒伴带下量多,

黄如脓,稠粘臭秽,多为肝经湿热;阴部瘙痒,如虫行状,甚则奇痒难忍,灼热疼痛,伴

有带下量多,黄如泡沫状,或如豆渣状,臭秽,多为湿虫滋生。治疗着重调理肝、肾、

脾的功能,同时要注意“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采用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

行施治。

一、肝肾阴虚型

主要证候:阴部干涩,奇痒难忍,或阴部皮肤变白,增厚或萎缩,皲裂破溃,五心烦热,

头晕目眩,时有烘热汗出,腰酸腿软,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精血两亏,血燥生风,风动则痒;为肝肾之分野,故干涩,

奇痒难忍;风盛则肿,故阴肤增厚;阴部肌肤失养,则皮肤变白、萎缩、皲裂、破溃;阴

虚内热,故五心烦热;肝阳偏亢则烘热汗出;肾虚则腰酸腿软。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

为肝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调补肝肾,滋阴降火。

方药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制首乌、白鲜皮。

二、肝经湿热型

主要证候:阴部瘙痒灼痛,带下量多,黄如脓,稠粘臭秽,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

不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候分析:肝经湿热下注,损伤任带,故使带下量多,黄如脓,稠粘臭秽;湿热浸渍,

则阴部瘙痒,甚则灼痛;湿热熏蒸,则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宁;湿

热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为肝经湿热之征。

治疗法则:泻肝清热,除湿止痒。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

三、湿虫滋生型

主要证候:阴部瘙痒,如虫行状,甚则奇痒难忍,灼热疼痛,带下量多,黄呈泡沫状,

或白如豆渣状,臭秽,心烦少寐,胸闷呃逆,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与病虫互相滋生,其虫作祟,则阴部瘙痒,如虫行状,甚则奇痒难忍,灼

热疼痛;湿热下注,秽液下流,则带下量多,黄呈泡沫状,或白如豆渣状,臭秽;湿

热与瘙痒共扰心神,则心烦少寐;湿热内蕴,则胸闷呃逆;湿热熏蒸,则口苦咽干;湿热

伤津,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病虫互相滋生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方药举例:萆藓渗湿汤加白头翁、苦参、防风。

阴疮

妇人阴产生疮,甚则溃疡,脓水淋漓,局部肿痛者,称为“阴疮”,又称“阴蚀”。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非特异性外阴溃疡、前庭大腺炎脓肿破溃、外阴肿瘤继发感染等疾病。

[病因病机]

多因湿热下注,蕴结成毒,或因正气虚弱,寒湿凝结而成。

一、湿热

下焦感受湿热之邪,或郁怒伤肝,肝郁化热,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下注,蕴结成毒,

腐肉为脓,而成阴疮。

二、寒湿

久居阴湿之地,或经期、产后冒雨涉水,寒湿凝滞,瘀血内停,气机不利,或痰浊内停,

痰瘀交阻,肌肤失养,日久溃腐,而成阴疮。

[辨证论治]

首先辨别阴阳。红肿热痛,发热急骤,脓稠臭秽,或伴全身发热者,为湿热证属阳;肿块

坚硬,皮不变,日久不消,或溃后脓稀淋漓,形体虚羸者,为寒湿属阴。其次要辨善恶。

溃疡症轻,毒浅,体健者,多属善候;疮疡溃腐,久不收敛,脓水淋漓,恶臭难闻者,多

属热毒蕴瘀而气血衰败之恶候。治疗原则,应按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湿者化之、坚者削

之、虚者补之、下陷者托之的原则处理,常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

一、湿热型

主要证候:阴部生疮,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流脓,粘稠臭秽,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身热

心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下焦湿热,气血凝滞,蕴结成毒,腐肉成脓,故阴部生疮,红肿热痛,溃腐流

脓,粘稠臭秽;湿热熏蒸,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热毒内蕴,则心烦身热,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邪毒之征。

治疗法则:泻肝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土茯苓、蒲公英。

若热毒壅盛者,症见发热不退,渴喜冷饮,溃脓臭秽,治宜清热解毒,化瘀除湿,方用仙

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香、没药、金银花、陈

皮、甘草节

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白芷、防风散风祛湿;赤芍、归尾、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穿

山甲、皂角刺活血软坚散结;陈皮、贝母理气化痰;天花粉养阴清热;甘草解毒和中。若

疮久不愈,正气不足,邪毒内陷者,宜扶正托毒,方用补中益气汤。

著日久伤阴者,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方:百合、生地黄)。

二、寒湿型

主要证候:阴疮坚硬,皮不变,或有疼痛,溃后脓水淋漓,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舌淡,

苔白腻,脉细弱。

证候分析:寒湿凝滞,痰瘀交阻,肌肤失养,故阴疮坚硬,皮不变,或有疼痛,溃后脓

水淋漓;寒湿凝滞,脾阳不振,故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腻,脉细弱,为寒湿

凝滞之征。

治疗法则:温经化湿,活血散结。

方药举例: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加苍术、茯苓、莪术、皂角刺。

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甘草、白芥子

方中熟地、鹿角胶补精血而助阳;姜炭、肉桂温经通脉;麻黄、白芥子通阳散滞消疮;莪

术、皂角刺行气活血散结;苍术、茯苓燥湿利水以化浊;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

若正虚邪盛者,症见疮久不敛,心悸气短,治宜托里消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女科正宗》),

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茯苓、当归、白芍、川芎、银花、白芷、皂角刺、桔梗

方中参、术、芪、草补气助阳;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银花、白芷、皂角刺解毒消

肿以排脓;黄芪、桔梗外提托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