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卫生微生物综述 艾滋病

-

2022年4月16日发(作者:疫情不严重为何打疫苗)

浅谈艾滋病

摘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

感染引起的疾病。该病自从发现以来就以其传播快、病死率高和目前尚无法治愈

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从艾滋病的流行概况、病毒学、临床表现以及

诊断治疗方面浅谈艾滋病。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概况,病毒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艾滋病,即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自1981年发现以来因为其高传播速度,高病死率以及目前

尚无有效地治疗方式而广受关注。

一、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

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的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艾

滋病感染人后便迅速在人中传播开来。

艾滋病传染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的交流而传播,母婴传播。体液主要有:

精液、血液、分泌物、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其他体液

中,如眼泪、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HIV/AIDS流行规模非常大。截止2001年12月,全球估计HIV/AIDS人数

达6480万,其中还存活的HIV感染者达400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已达2480

万,比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还高。丧母或丧双亲的全球“艾

滋病孤儿”已达1320万,全球每日仍以新感染14000例以上的速度上升。HIV感

染者的男女性别比例几乎相等,年龄在15~49岁、女性HIV/AIDS感染者估

计有1760万。大多数HIV/AIDS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病毒。其中

全球95%以上的感染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95%以上的艾滋病死亡也发生在发展

中国家。艾滋病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心脏病、脑猝死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第四

个主要死亡原因,是世界上造成死亡最多的传染病,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

疾病负担。非洲地区是世界上HIV感染者最多的地区。1999年全世界90%因母

婴传播感染的婴儿在这里出生,全世界95%以上的艾滋病孤儿生活在这里。

1

我国艾滋病流行经历了3个时期:第一阶段(1985-1988):国外病例输入期,

这一时期艾滋病感染报告主要是来华外国人和海外华人,散在分布在沿海一带城

市。仅在浙江省发现4例因使用进口凝血第八因子而感染HIV的感染者。

第二阶段(1989-1993):播散期,1989年10月在云南西南地区人中发

现了146例HIV感染者标志此期的开始。在此期间,大多数HIV感染报道来源

于云南的注射者(瑞丽注射者HIV感染率估计为70-80%,龙川的感染

率为40%,潞西的感染率为0-5%,(HIV感染率随着离中缅边境距离的增长而降

低)。同时,在归国劳工、性病病人和暗娼中亦有少量HIV阳性者报告。

第三阶段(1994-现在):增长期,HIV传播超出云南省的范围,在其他地区的

注射和职业献血者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HIV感染者,全国HIV感染报告数

量急剧上升,在四川(1995年)、新疆(1996年)、广西(1997年)的人中发

现了大量的HIV感染者。同时,经性传播的HIV感染者报告增多,但所占比例

相对不大,但还没有达到流行的程度。

目前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30个省有HIV感染者的报告,感染

者大多数分布在各省的局部地区,多为农民。但其他地区感染数量在增多,特别

是在长途卡车司机和流动人口中间存在HIV感染的公路沿线,提示传播在不久

将会更为广泛。

这一切都说明艾滋病的防范十分严峻,是关系到我们切身利益的大事。

二、艾滋病的病毒学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

染引起的。

HIV,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

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与gp41

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

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衣壳内含有病毒

的RNA基因组、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

分(如tRNAlys3,作为逆转录的引物)。

HIV为RNA逆转录病毒,有两个血清型—I型和II型,它们的遗传学特征

非常相似,有广泛的交叉抗原。I型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II型虽然已经发现十

2

余年,但是直到现在,仍旧主要局限在西非呈地方性流行,没有明显地向其它地

方蔓延的趋势。

HIV最主要的攻击对象是CD4+T淋巴细胞。在急性感染期,病毒快速复制

使血液和淋巴器官中出现高浓度的病毒。随着免疫系统形成对HIV特异的细胞

毒性淋巴细胞,血液中的病毒水平开始下降,这种免疫反应可以使病毒的复制和

清除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表现为血液中的病毒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固

定,称为病毒固定点(Viralset-point)。免疫反应的强度和病毒固定点的高低因

人而异,固定点水平高的人疾病可能进展较快。在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病毒

量又会上升到比较高的水平。体内病毒95%以上在淋巴组织的细胞中,仅1%为

自由病毒,存在于血浆和组织间液中。但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和组织中的病毒含量

并非直线相关。

HIV感染临床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HIV感染和艾滋病。在CD4+细胞

没有受到严重破坏时,感染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旦HIV大量破坏CD4+

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的丧失,就可表现出多系统的症状和损害,其中主要包

括机会性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白念珠菌病、隐球菌性脑病、弓形体病等)、

肿瘤(如Kapposi氏肉瘤等)、神经系统病变(痴呆等)和全身消耗性症状等,

这时感染者就进入了艾滋病阶段。从HIV感染发展到艾滋病可能需要数年到10

年时间。

HIV对热敏感。56℃30分失去活性,但在室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不加

稳定剂病毒-70℃冰冻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清中-70℃冰冻3个

月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

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0.5%来苏尔处理5min能灭活病毒,1%NP-40

和0.5%triton-X-100能灭活病毒而保留抗原性。对紫外线、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三、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一般需要2周时间才能逐渐产生病毒抗体。“窗

口期”是指从感染艾滋病毒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病毒抗体的这段时

间,一般为2周—3个月。在这段时间内,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抗体,但是

具有传染性。只有等到“窗口期”过后,血液中才会有足够数量的艾滋病毒抗体可

以检测出来。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不同个体对艾滋病毒的免疫反应不一,抗体出

3

现的时间也不一致,尤其对近期具有高危行为的人,一次实验结果阴性不能轻易

排出感染,应隔2—3个月再检查一次。

我们可以把艾滋病感染后大致的风味四个期:

1.急性感染期

前面所说的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内。HIV侵袭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

反应。病人会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

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

刺激症。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

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当这种发热等周身不适症状出现后5

周左右,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

2.潜伏期

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

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

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这对

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3.艾滋病前期

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

一段时间。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⑴.淋巴结肿大此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

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

结等。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的部位,有的多达十几处。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

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约30%的病人临床上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而无其他全身症状。

⑵.全身症状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约50%的

病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月内多于5次。约1/3

的病重减轻10%以上,这种体重减轻不能单纯用发热解释,补充足够的热量

也不能控制这种体重减轻。有的病人头痛、抑郁或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

病变,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有的可出现反应性精神紊乱。3/4的病人

可出现脾肿大。

4

⑶、各种感染此期除了上述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外,患者经常出

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反复感染会加速病情的发展,使疾病进

入典型的艾滋病期。约有半数病人有比较严重的脚癣,通常是单侧的,对局部治

疗缺乏有效的反应,病人的腋窝和腹股沟部位常发生葡萄球菌感染大疱性脓庖

疮,病人的周、生殖器、负重部位和口腔黏膜常发生尖锐湿疣和寻常疣病毒感

染。口唇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也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口腔白念

珠菌也相当常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充血、有酪状覆盖物。

其他常见的感染有非链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窦炎和肠道寄生虫感染。

许多病人排便次数增多,变稀、带有黏液。可能与直肠炎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对肠

道的侵袭有关。此外,口腔可出现毛状白斑,毛状白斑的存在是早期诊断艾滋病

的重要线索。

4.典型的艾滋病期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①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

②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

③发生各种恶性肿瘤。

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

亡。

艾滋病病人最后大多死于机会感染,所谓机会感染,即条件致病因素,是指

一些侵袭力较低、致病力较弱的微生物,在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

免疫功能减低时则为这类微生物造成一种感染的条件,乘机侵袭致病,

故称作机会性感染。尸检结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能引起艾滋

病机会感染的病原多达几十种,而且常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虫、病毒、

真菌及细菌等的感染。

四、艾滋病的诊断

1、HIV感染的诊断

目前诊断HIV/AIDS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根据机体感染HIV后的病毒学

和免疫反应,其特异性诊断包括HIV分离培养、HIV抗原、HIVRNA(病毒载量)、

HIV抗体、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反应、细胞因子(CD4、CD8)等项目,但在临床上

5

实际可以应用的是测定特异性HIV抗体,包括初筛和确认两个方面。HIV抗体

一般在感染后4周逐渐出现,可延续至终身,是人类重要的感染指标和诊断依据。

用高质量试剂按照标准程序检测血液中抗体,其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都非常低。

我国卫生部颁布了检测程序和结果报告规定。但是从感染到血清抗体阳转有一段

窗口期,平均为1个半月到3个月,还有一小部分HIV感染者出现迟缓反应,

自1985年第一个HIV诊断试剂药盒问世后的10余年来,各国在初筛试剂上如

何同时提高敏感度和特异性上作了大量改进。

目前快速诊断试剂主要采用3种原理,即胶凝集、免疫斑点和免疫层析。

现在我国批准上市的有Abbott生产的Determine试剂,EY生产的金标法,其中

Determine有全血和血清法两种,全血法的结果更佳。此外,尚有唾液HIV检测,

尿液HIV检测和家庭HIV检测。尿液检测法,敏感度尚

可,特异性稍低,且尿液检测阳性者,尚须再做血液检测,在我国目前研制的还

只有HIV-1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用于初筛实验的HIV抗体检测试剂必须经

卫生部批准或注册,并在有效期内,通过批检检定合格,进口试剂还必须要求提

供进口许可证和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证书。测试单位须获得初筛实验室

资格,操作人员均需上岗培训,要熟悉业务、咨询和政策。

2、艾滋病诊断

目前各国艾滋病诊断标准并不完全统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在1986

年公布了一套诊断标准,1993年又对此标准进行了修订,其主要诊断标准是HIV

感染者出现高度怀疑为艾滋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如机会性感染、肿瘤、神经系统

病变、消耗综合征等)或者其血液CD4淋巴细胞计数小于每立方毫米200。1990

年WHO也公布了一套结合临床症状和CD4细胞计数的诊断标准。

五、艾滋病的治疗

艾滋病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现在能做的就是对症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

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

对艾滋病的治疗应包括全身疗法、抗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性肿瘤治疗与抗病毒

疗法的综合性治疗。在艾滋病阶段,HIV在机体内的复制每日平均高达数10亿,

有200~300万的机体细胞死亡,因此积极杀死或抑制HIV在体内复制极其重要。

1987年发现一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AZT可以减少艾滋病人的发病

6

和病死率。随后又有其它一些NRTI药物相继问世。90年代初,抗病毒治疗主要

使用单一NRTI药物,虽然改善了病人的临床症状,但是病毒耐药性等问题也很

快困扰了疗效的改进。因此,人们尝试联合使用NRTI类药物,并发现联合用药

比单独使用效果更好。到1995年联合用药很快为发达国家临床广泛采用。

具体为:

(一)抗HIV病毒的药物主要有:叠氮胸苷,双脱氧胞苷,双脱氧肌苷,

双脱氧胸苷,苏拉明,三氮唑核苷,磷甲酸盐等。

(二)应用免疫调节的方法治疗艾滋病主要是:给病人给予a一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一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G-CSF),胸腺素、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等,还可以自体和异体的骨髓移植、

胸腺移植、输注淋巴细胞、借用替代疗法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但往往由于排斥

反应、过敏反应导致其效果短暂或难以肯定。

(三)机会性感染疾病的治疗

1.抗原虫感染的治疗

2.抗病毒感染的治疗

3.抗真菌感染的治疗

4.抗细菌感染的治疗

(四)抗肿瘤治疗:鬼臼毒素,长春花碱,长春新碱,博莱霉素,a一干扰素,

环磷酰胺等。

(五)中医药治疗

(六)手术治疗

(七)对症治疗:进食困难者可用鼻胃管或静脉注入高营养,贫血或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者可输血,血浆蛋白较低者可输入白蛋白或血浆。还应注意给氧、补

液和纠正电解质平衡。有绝望情绪和精神症状者,应进行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安抚

治疗。有口腔溃疡或皮肤损害者需加强洗洁等护理工作。

(八)疫苗疗法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但现在在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艾滋病离我们每个人都不遥远,我们应该去了解它,做好防范措施,但愿我

们每一个人都不要感染上这种病。

7

参考文献:

1、龚震宇,白冰.有关全球HIV艾滋病流行的最新报道.国外医学情报,

2002,23(2):5-6

2、曾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中国公共卫生2001,

17(12):1061-1062

3、曹韵贞,我国艾滋病的现状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2(2):65-66

4、吕燕.我国艾滋病的研究情况.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

21(3):351-352

5、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全国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研究,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信息(8),1999年2月。

6、闻玉梅主编,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金伯泉.医学免疫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王兰兰,吴建民.临床免疫学与检验(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9、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10、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1997

11、俸卫东,翁毓秋.农民工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制策略[J].疾病控制杂

志,2006年05期

1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3、杨凤珍,李洪娟,王健.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研究进展[A].第

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4、张君炎.艾滋病的流行形势和预防控制[A].江苏省性学会第四次学术会

议论文集[C],2002年

15、张兴权,范江主编.艾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8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