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阴虚火旺病案二则及简析

-

2022年4月16日发(作者:送老师的贺卡祝福语)

阴虚火旺病案二则及简析

发表时间:2011-11-25T11:20:03.393Z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0期供稿作者:唐逍

[导读]临床验证,本品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制备工艺合理。

唐逍(山东省平邑县人民医院中医科273300)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283-02

【摘要】阴虚火旺是指脏腑阴分亏虚,阴不制阳,阳相对亢胜而出现的病证。本文对一偏于“火”、一偏于“虚”的二则病案进行了比较和解

析,有助于更好的掌握阴虚火旺的特点和治疗。

【关键词】阴虚火旺阴虚则内热病案简析

阴虚火旺是指脏腑阴分(多指津液、营血、阴精等)亏虚,失于滋养,阴不制阳,阳相对亢胜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颧红目赤、心烦

失眠、口干咽燥、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夜间盗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尿少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患者以女性

为多,主要因女性月事易耗损阴血所致;而男子多因遗精频繁、房劳过度者为多。心、肝、肺、脾、肾各脏均可出现,但以肾阴虚最常

见。常见于不同的疾病当中,如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病、各种慢性病后期等。阴虚火旺患者临床并

不少见,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很少数人了解并能予对症治疗,因此阴虚火旺病人常被看作是疑难杂症,苦困于病多年却失于治疗,故下

面举例详析此证,以期更易被掌握。

病案一

陈某,女,40岁,初诊时间2007年7月16日。主诉:面部、手足心热2年余。患者面部、手足心出火2年余,面部烘热感,有时象辣椒

面搓过,口含热气,经常咽有不适感,易烦躁,月经前常觉头痛、房发胀、小腹疼,经黯有血块、量不多,经量多时反感到舒适(末次

月经6月26日,现已净),无乏力,大便不干,脉数有力,苔白腻、厚。证属阴虚火旺,淤血内阻。因其以热象为主,兼有淤血之征,故治

当清热降火为先,辅以养阴和活血化淤,方药为如下。

柴胡10g,薄荷15g,葛根15g,夏枯草15g,知母10g,石膏30g,白茅根30g,黄连6g,黄柏6g,坤草15g,红花10g,川牛膝20g,

白芍15g,牡蛎30g,生地20g,神曲30g,甘草6g。五付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二次。嘱忌食辛辣之品。

二诊:7月25日。述服药后热减明显,现值月经第二天,又觉面烘热、手足心热,烦燥,左颞侧头痛,经有血块,舌苔腻。上方去红

花,川牛膝,加泽泻10g,地骨皮20g,继用5付。

病案二

郑某,女,56岁,初诊时间2007年7月9日。主诉:出汗3年余,加重2个月。患者白天夜间均出汗,伴耳鸣,眼涩,视物昏蒙,手足

心热、出火,全身乏力,眠多,纳可,二便调,51岁时曾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血压低为80/45mmhg,舌红少苔,脉细弱。证属阴虚火旺,

以虚为主。治宜补虚养阴,清热敛汗,方药为:

黄芪30g,白术15g,山药15g,寄生30g,知母6g,地骨皮20g,黄柏6g,黄连6g,车前子10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生地20g,牡蛎

30g,龙骨20g,神曲30g,甘草6g。五付水煎服。

二诊:7月16日。服药后出汗、手足心热、眼涩均减轻,视物较前清楚多了,睡眠改善,血压95/65mmhg。守方继服5付。

三诊:7月23日。出汗、发热均轻,劳累时会加重,因患者体虚日久,病情稳定治疗尚需时日,上方稍做调整继用,此外,嘱口服人

参健脾丸、杞菊地黄丸二个月以上以竟全功。

体会和简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盛则热,阴胜则寒。”在《素问•调经论》又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

理,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亢胜而出现热象。这也是对阴虚火旺最好的阐述。

由此,针对阴虚火旺,其相对应治疗原则主要为:一是补虚益阴,二是清热袪火。上两则医案同为阴虚火旺,但病案一以“火旺”为主,肝

火、胃火、心火均盛,急则治其标,故予柴胡、薄荷、知母、石膏、白茅根、黄连等大量清热泻火之剂;病案二中耳鸣、眼涩、视物昏蒙

为肝肾阴虚,出汗、乏力、舌脉为气阴两虚之征,又曾行手术治疗,故此例以“虚”为主,“火”在其次,治疗则重用女贞子、枸杞子、生地等

滋阴,并予黄芪、白术等补虚固表,知母、地骨皮、黄柏等袪火,是标本兼治之法。

根据临床症状,我们其实不难辩证出阴虚火旺患者,这二则医案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那些被看作是疑难杂症的阴虚火旺患者,虽然

患病多年,但只要治疗得法,其实也多能在一、二周内得到很好的缓解。

参考文献

[1]印会河等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邓铁涛等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