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温病简答问答整理完全

-

2022年4月16日发(作者:中国禁外国人入境)

.-

1.温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由外界温邪

引起。②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病程发展有

阶段性。大多循卫气营血规律传变发展。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

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险恶证候,易耗伤阴津。

2.风温病与伤寒(狭义伤寒)有何不同?

风温病与狭义伤寒均属外感热病。但因感邪性质不同,其证治亦有明

显差异。风温病感受是风热病邪,邪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

初起常见发热恶寒、口微渴、咳嗽、无汗或少汗、头痛、舌尖边红苔

薄白、脉浮数。传变较速,有卫气营血演变过程,病变过程中易化燥

伤阴,初起治宜辛凉解表。

狭义伤寒,感受的是风寒病邪,邪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

初起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传变稍慢,

一般寒邪化热,才传入于里,病程中有六经传变次第,病变中易伤阳

气。初起治宜辛温解表。

3.试述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邪气内伏,热自里发。②病变过程中里热内迫特性显著。③易耗伤

阴液。

3.简述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

①感邪发病的方式不同。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

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②初起临床表现不同。

新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

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

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③治疗不

同。新感温病,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治疗以清泄里热

为主。④其他:病程,病情,预后亦不同。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

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

方愈。

4.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有何异同?

相同点:①以肺胃为中心;②初起都有肺卫见症。

不同点:①发病季节不同;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燥热病邪

多发生于秋季。②初起症状,燥伤肺卫证必伴有津液消耗见症;③风

热病邪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的病理变化,燥热病邪病势轻浅,以肺

为病变中心。

5.何谓神志昏蒙?

.-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

蔽清窍所致。

6.试述温病实证痉的表现及其病机。

实证痉厥的表现: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

上视等,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同时可见肢冷、神昏、脉弦数有

力等。病机:多为邪热炽盛,热极生风,筋脉受灼而致肝风内动,可

见于温病气分、营血分阶段。若并见壮热、口渴、大汗、苔黄者或便

秘腹满,为阳明热盛或热结腑实,引动肝风;若并见壮热、咳喘、汗

出、苔黄者,为肺(金)受灼,肝(木)失制而风从内生,肝风内动,

又称为“金旺木囚”;若并见灼热、昏谵、舌绛等,为心营热盛,或

血分热盛而引动肝风。

7.温病战汗的病机及表现怎样?

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

身大汗淋漓的症状。其病机多因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

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战汗之后,若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

战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神情萎靡,甚至昏迷,

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另外,若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

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致,预后欠佳。

8.祛湿清热法主要可分几种?请列出各自代表方。

祛湿清热法主要分为:①宣气化湿,代表方为三仁汤,②燥湿泄热,

代表方为王氏连朴饮,③分利湿邪,代表方为茯苓皮汤。

9.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作用有何不同?如何运用?

①清心开窍法的作用特点是清解心热,透络开窍以促进神志清醒,主

要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豁痰开窍法的作用特点是用清化

湿热.涤痰开窍的方法来宣通窍闭,促使神志清醒,主要用菖蒲郁金

汤。二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主在清解,而后者主在清化。②从两法

的适应症来区别应用。清心开窍法的适应证是温热邪热入心包而引起

的神志异常者,表现为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

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豁痰开窍法的适应证是湿热郁蒸,

酿生痰浊,蒙蔽机窍者,表现为发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

语,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10.通腑泄热和导滞通便有何异同?

通腑泄热和导滞通便法的相同点:通腑泄热和导滞通便均属通下逐邪

法,都用苦寒之品,均主要作用于肠腑。不同点:①作用不同,通腑

.-

泄热作用为泻下阳明实热燥结;导滞通便作用在于通导肠腑湿热积

滞。②适应证不同,通腑泄热适用于热入阳明,内结肠腑之证。证见

潮热便秘,或热结旁流,时有谵语,腹部胀满或硬痛拒按,舌苔黄燥

或焦黑起刺,脉沉实,代表方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导滞通便适

用于湿热积滞胶结肠道的证候。证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

溏不爽,黄如酱,舌苔黄垢浊腻。代表方如枳实导滞汤。

11.风温的传变规律是怎样的?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因外感风热病邪多从口鼻

侵入,而肺位最高,首当其冲,所以本病初起以邪在上焦手太阴

肺经病变为主。如肺卫病邪不解,其发展趋向大致有两种:一是顺传

入胃,多呈阳明热盛或热结肠腑之证;二是逆传心包,见神昏谵语等

神志异常证候。另在病变过程中,由于邪热壅肺,可致痰热喘急;热

入血络,则易外发红疹;病至后期,则多呈肺胃阴伤的病理表现。

12.简述春温总的治疗原则。

春温总的治疗原则是: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

精。

13.试述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

①初起邪在肺卫,以辛凉甘润为先;②中期宜清养并施,即在清肺胃,

通腑之时注意养阴增液;③后期若邪热深入下焦,须滋培真阴。④即

所谓“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4.“燥热”与“火热”的治疗有何不同?

治疗火热之证,常用苦寒清热泻火之法,而治疗燥热则最忌苦寒伤阴,

故治燥必用甘寒。对于秋燥的治法,“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

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

燥,断无用之之理矣。”

15.吴鞠通提出的白虎汤“四禁”是什么?临床上应如何掌握?

白虎汤“四禁”即“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

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但在临床上不必拘泥于

此,大凡掌握表证未解者当慎用,而里热未感者或病非阳明实热者多

在禁用之列。

16.春温热灼真阴有哪些证型?如何辨证治疗?

有三种证型:①阴虚火炽:症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活薄黑

而干,脉细数。治宜清热降火,育阴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②真阴

亏损:症见身热不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红颧赤,手足心热甚于

手足背,咽干齿黑,或心悸,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脉虚软或结

.-

代。治法滋补肝肾,润养阴液,方用加减复脉汤。③阴虚风动:症见

手足蠕动或瘛疭,口角颤动,两目上视或斗视,筋惕肉,心中憺憺

大动,甚则心中作痛,时时欲脱,形消神倦,齿黑唇裂,舌干绛少苔

或无苔,脉虚弱。治宜滋阴养血,潜阳息风。方用三甲复脉汤或大定

风珠。

17.在温病临床中,如何区别运用黄连阿胶汤、大定风珠、青蒿鳖甲

汤?

①黄连阿胶汤适用于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于上,不能

下交于肾,而致阴虚火炽的证候。②大定风珠适用于真阴欲竭,水不

涵木,时时欲脱,纯虚无邪的虚风内动证。③青蒿鳖甲汤则适用于余

邪虽轻,但深伏阴分,耗损阴液的余邪留伏阴分证。

18.试述吴鞠通五个加减承气汤的适应证。

①宣白承气汤,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②牛黄承气汤,适用

于热入心包,兼有腑实证。③增液承气汤,适用于腑实兼有阴液亏损

证。④新加黄龙汤,适用于腑实兼有气液两虚证。⑤导赤承气汤,适

用于腑实兼有小肠热结证。

19.羚角钩藤汤与大定风珠在临床运用上如何区别?

羚角钩藤汤能凉肝息风,适用于邪热炽盛引起的肝风内动,症见身热

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狂乱,神昏,痉厥,舌干绛,脉弦

数。而大定风珠则功专滋阴息风,补阴敛阳,有防厥脱之效。适用于

邪热久羁,劫烁真阴,水不涵木而致的虚风内动,症见身热不甚,肢

厥神疲,手足蠕动,甚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时时欲脱,唇裂齿黑,

舌干绛少苔,脉沉细数而虚者。

羚角钩藤汤多用于温病中期,极期,邪盛的实证动风,其抽搐有力。

大定风珠多用于温病后期,邪少虚多的虚风内动,其抽搐多无力,呈

手足蠕动。

20.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的功用及适应证有何不

同?

白虎汤功效清热生津,适用暑入阳明之壮热多汗、口渴心烦、面赤气

粗、苔黄燥、脉洪大等见证。若背微恶寒者为兼有汗多伤气的表现,

可加人参则为白虎加人参汤。具有清气泄热,益气生津的作用。适用

于暑入阳明兼暑热仍盛,但津气已伤者;王氏清暑益气汤证见津气两

伤之身热心烦,肢倦神疲,口渴自汗,气短而促,小溲黄,脉虚无

力者。三方之中白虎汤功专清气泄热,兼以生津为阳明气分热盛之代

表方;白虎加人参汤则清气泄热兼以益气生津,适用于阳明气分邪热

.-

仍盛,但津气已伤者;而王氏清暑益气汤是用于暑热未解而津气已伤

者,与白虎加人参汤相比,本方清热益气作用较逊而生津之力较优。

21.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泄酸敛”?并分别

举出代表方剂。

“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概括指出暑溫邪在氣分,

見陽明熱盛者,治宜辛寒清氣泄熱滌暑,方用辛涼重劑白虎湯,即所

謂“首用辛涼”若陽明之邪不解,進一步耗傷人體津液,而見暑熱傷

津者,治宜甘寒之劑以清熱生津,方取王氏清暑益氣湯等,即所謂“繼

用甘寒”若暑熱雖去而津氣欲脫,治宜甘酸化陰斂津固脫,方如生脈

散;若暑熱久羈,傷及腎者,又當以泄熱合酸甘斂津,方如連梅湯,

即所謂“再用酸泄酸斂”

22.试述秋燥,肺燥移肠热,络伤咳血证的证候,治法和方剂名。

初起邪在肺卫,以辛凉甘润为先;

中期宜清养并施,即在清肺胃,通腑之时注意养阴增液;

后期若邪热深入下焦,须滋培真阴。

即所谓“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23、吴鞠通提出湿温“三禁”的内容是什么?试说明其理由。

吴鞠通提出“三禁”,是指湿温初起治疗而言的,他说:“汗之则神昏

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这里的“汗”,

指辛温峻汗,“下”指苦寒攻下,“润”指滋阴。湿温初起,邪遏卫气,

治宜芳香宣化,使患者微微汗出,卫气通畅,邪从外解。不宜用伤寒

之辛温峻汗。否则,不仅不能使湿邪从汗而解,反而助热动湿,使湿

热上蒙清窍,扰乱心神,出现神昏耳聋。湿温病人,多为脾胃功能较

弱,初起由于湿困气机,出现胸脘痞闷,有似腑实,治宜理气化湿,

健运脾胃,不宜攻下,若妄用攻下,则中气更伤,造成脾虚下陷,洞

泄不止。湿温初起,午后热显,状若阴虚,乃湿性属阴,午后湿热交

蒸较甚之象,忌用滋腻之品滋阴。否则,会助湿恋邪,妨碍湿邪祛除,

使邪恋不去,病深难解。

24、湿温病如何辨别湿热的轻重?

湿温病辨别“湿”“热”的轻重主次,是决定治法,选方用药的先决

条件。湿热偏盛程度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本病有湿重于热、湿热

并重、热重于湿三种病理转化,其分辨的着眼点主要在发热、出汗、

口渴、二便及舌苔脉象的具体表现,还应结合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来

辨析。初起湿未化热,一般表现湿象重,热象轻,邪遏卫气者,多见

恶寒少汗、身热缠绵、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邪遏膜原

.-

者,多见寒热往来、呕逆胀满、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等。邪入气

分后,湿热变化复杂,热重者,则热势较高、汗出、口渴、苔黄腻、

脉滑数等热象较甚;湿重者,则热势不显而食少口淡无味、渴不欲饮

或不渴、苔白腻、脉濡缓等湿象较明显;湿热并重者,则见身热、汗

出垢腻、脘痞呕恶、口渴不欲多饮、大便溏黄、苔黄腻、脉濡数等

热象湿象均较著。

25.何谓轻法频下?

湿热(暑湿)挟滞,阻结肠腑时,治疗上应注意,连续攻下,但制剂

宜轻,因势利导,不宜峻剂猛攻,以胃肠邪尽,湿热挟滞之证消失,

大便转硬为度。

26.试述伏暑暑湿积滞,郁结肠道证候,治法和常用方剂。

本证由暑湿郁蒸气分,困阻中焦,并与积滞互结,阻滞肠道所致。证

候: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黄如酱,苔黄垢腻,

脉滑数。治法:导滞通下,清热化湿。方药枳实导滞汤。

27.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与热闭心包证治有何不同?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病变以气分为主,乃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

蔽心包,神明失常所致;其神志呈昏蒙状态,表现神识昏蒙,时清时

昧或似清似昧,时有谵语,舌质红苔黄腻。热闭心包证,病变已至营

血,为邪侵心包,闭阻心窍,扰害心神所致;其神志呈昏迷状态,表

现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兼见灼热肢厥,舌质红绛。治疗亦有不同。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者,宜清热化湿,豁痰开蔽,方用菖蒲郁金汤为

主;热闭心包宜清心开窍,方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28.湿温初起,三仁汤与藿朴夏苓汤如何区别运用?并说明其理由。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二方均有杏、蔻、苡、朴药物,均具开上,畅中,

渗下功能,能宣化表里之湿而透泄邪热,故都可用于湿温初起,邪遏

卫气之证。两者区别在于,藿朴夏苓汤中有藿、夏、二苓、豆豉,其

芳香化湿透表之力较强,较适用于病变偏于卫表,而化热尚不明显者。

三仁汤中则有通草,滑石,竹叶,重在渗泄湿中之热,故其清利湿热

之力较强,更为适用于湿渐化热而表证较之藿朴夏苓汤证不大显著

者。

29.何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指湿热热病救阴不可妄用补血粘腻之

品,因阴血难以速生,况且滋补阴血之品易碍湿恋邪,而是用甘寒生

津之品,速回其津液,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份生机。且要防止汗泄

过多,勿使津液流失。

.-

30.叶天士《温热论》中里结阳明有哪些证型,湿热里结与伤寒里结

运用下法有

何不同?

温病里结证根据理解部位可分为里结在胃和急结在肠:里结在胃又称

痞,主症是按之心下痛,或痞胀。痞证根据是否化热,分别可用开泄

和苦泄之法,凡苔白,或黄白相兼均以开泄气机,宣通湿邪;凡苔黄

或浊均以苦寒泄降,清化痰浊,代表方小陷胸汤,泻心汤之类。里结

在肠则可分燥热内结,与湿热内滞不同,属燥热内结相当于伤寒阳明

燥热内结证,必见腹胀痛,苔老黄,渴甚等症,沿用承气类,通泄实

热;如属湿热内滞者,仅见便溏滞不爽,或胶闭难下,治以轻下湿热

以逐邪,治用枳实导滞汤之类。湿热积滞运用下法与伤寒燥热内结不

同,燥热者治宜下法,而应猛下,下至便溏为燥热邪尽,湿热内滞者

治用下法,目的是为逐邪而设,故可轻下频下,下至便硬为湿邪已去。

31.为什么叶天士说温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

热病救阴尤易的原因主要是因救阴之品多属清凉之品,治温热属正

治,治疗较易取效,其次温病学家认为温病初起即用养阴生津甘寒濡

润之品,其阴伤不甚,治之易生效;通阳难主要体现在,辨证难,湿

热证易与伤寒、阴虚、积滞等证混淆,辨证极难,治疗当然无从下手,

再有选药亦是一难点,温病中只有湿温需通阳,既不能过于苦温,易

伤津液;而苦寒则易致湿邪内结,甘寒、咸寒之品则恋邪,惟选辛开、

甘淡合用,使三焦气化得行,阳气得通,湿邪自去矣。

32.如何理解“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指湿热病救阴不可用补血粘腻之品,因

阴血难以速生,况且滋补阴血,易碍湿恋邪,使湿热之邪不易消解。

而是用甘寒生津之品,速回其津液,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份生机。

且要防止汗泄过多,勿使津液流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指湿热病通阳不全在使用温通阳气的

药物,更不在于温补阳气,而是宣展气机,淡渗利尿,迨至气机宣展,

小便通利,湿浊外泄,阳气自无阻遏而外达。

33.为什么说湿热病“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此处“中气实”指素体中阳偏旺,“中气虚”指素体中阳偏虚。因为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病邪为阴阳合邪,而太阴脾脏

属阴,阳明胃腑属阳,故湿热之邪侵犯,若患者素体中阳偏旺,

则邪易从阳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发为热重湿轻证;若素体中阳不

足,则邪易从阴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发为湿重热轻证。即叶天士

.-

所谓“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34.如何理解“白虎四禁”?

白虎四禁是指“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

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吴氏在此是以症候言病机,

如叶子雨认为:脉弦细属足少阳,脉沉属足太阴,不渴为无内热,汗

不出为表未解,故皆不宜用白虎汤。但临床不宜看死,如张锡纯认为

“用白虎汤之定例,渴者加人参,其不渴者即服白虎汤原方。……且

石膏原有发表之性,其不汗出者不正可借以发其汗乎?”吴又可也认

为“里证下后,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思或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

里无壅滞也,虽无汗,宜白虎汤,邪从汗解。”吴氏自己也有“下后

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之说。总的来说,

白虎汤为治肺胃无形邪热的代表方,凡不属本证者皆不宜使用或单独

使用白虎汤。

35.湿温初起治禁是什么?如何理解?

湿温初起三禁是指禁汗、禁下和禁润。所谓湿温初起三禁是针对湿温

初起时较易误诊的三种情况而言,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

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

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

以为胃肠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邪下趋而

为洞泄;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之药,势必使

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但有时不能绝对拘于三禁之说,

如湿温初起,邪在卫气,虽不能过于辛温发汗,但所用的芳香宣透之

法也属于汗法,用药后往往有微汗邪透的效果,另外在湿温发展过程

中,若形成阳明里实,或化燥伤阴,则当下当润。

36.如何理解“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指治疗上焦病证要用轻清升浮的药物为主,

因为非轻浮上升之品就不能达到在上的病位,用药剂量也要轻,煎煮

时间也要少,不要过用苦寒沉降之品。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可从

两个方面理解,一指治疗中焦温热性质病证,要注意去邪气之盛而复

正气之衰,使归于平;二指治疗中焦湿热性病证,要注意分消湿热,

.-

升脾降胃,不可偏治一边。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是指治疗下焦病

证要注意使用重镇平抑、厚味滋潜之品,使之直达于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